李有毅 立德树人,创新前行

2018-04-19 10:09余维峰华南
中华儿女 2018年5期
关键词:钱学森北京学校

余维峰 华南

“知识在德才兼备的人手中,是保家卫国的利器;在无德者的手中,只会沦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同学们要在人生道路上‘出彩,就必须摒弃功利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未来一定会有沟沟坎坎,但我希望你们不忘初心,忠诚梦想。”2017年6月,北京十二中礼堂,她以饱含深情、坚定与希冀的祝福,寄语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高三毕业生。

面对成绩,她更强调学生为人立世之本;立足当下,她更看重人生长路之远。她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

从教四十余年,李有毅懂教育、爱学生,钟情教育事业无私无悔;从担任校长、掌门北京首批高中示范校到创建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从创办“钱学森学校”到发起成立全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迈入新时代,李有毅坚守真善美教育理念,带领全校教师塑造“大写的人”,将历史悠久的北京十二中带向新的教育高峰。

创新+实践,打造集团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7年4月26日,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钱学森学校”正式成立。这是北京十二中在“钱学森班”的基础上成立的,全国首家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名字命名的中学。北京十二中老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陶西平赞誉道:“回答‘钱学森之问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希望北京十二中‘钱学森学校认真学习、践行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业绩。”

首创“钱学森学校”,正是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做足做强科技创新教育和航天教育特色的成果。“我一直在思考,教育集团成立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应该带领成员校合力做一件什么事儿?我认为应该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自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成立起,李有毅不断追问集团化教育本质,最终带领团队探索“创新+实践”作为办学特色、持续开展集团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2015年,李有毅带领北京十二中启动了“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在集团内部带领各成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以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作为试验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实践和论证。开设了贯穿小、初、高全学段的STEAM课程,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

为了让集团内学校都有条件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形成了“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创客教育模式”,在各成员校开展对科技教师的培训,让集团学生从小学开始形成对探究、创造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将十二中本部校区的15个‘科技创新工作室资源辐射到各成员校,着力培养各成员校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为他们开设《航天概论》《人工智能》《创新思维》《少年智慧学》等选修课以及‘微科研课题研究。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进行‘科研,培养他们的科矾思维、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李有毅介绍道。借助周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资源优势,她带领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成立了“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并将集团的特色定位为“航天科技创新教育”。

“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由龙乐豪、余梦伦、尚增雨等两院院士和航天专家担当导师团队,开设了《航天概论》《航天员模拟训练》等专业课程。学校还组织学生赴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俄罗斯宇航局等进行实地考察,参与太空授课现场互动。2016年11月10日,实验班学生在余梦伦等专家的带领下,参与研制的“丰台少年一号暨少年梦想一号”的小卫星随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让孩子们的航天梦生根、发芽、开花。

2011年5月,月李有毅校长为基地校运动会获奖运动员颁奖

在李有毅的规划蓝图中,“十二中作为集团的领头羊,要将航天科技教育在各成员校间进行实践与推广,让每一个校区都有一个‘钱学森班,每个校区都有系列航天科技创新特色课程及相关创新实验室,在更多的学生们心中种下创新梦想的种子。”

现在,在集团学校中,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或合作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或许孩子的设想并不完全成熟,但其中蕴含的创造性想象,研究过程中对多学科门类的广泛涉猎、处理信息能力的锻炼等等,都是难能可贵的,而这些正是我们看重的。”细数学校种种创新之举,李有毅自豪而欣慰。

“兩个为本”,推动教育、办学共同发展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李有毅推崇百余年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她带领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同样通过持之以恒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课程建构,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慢慢由可能变为现实。“在我们的校园里,越来越多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把精力、智慧、意志充分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与活动中,并从自己创造的成果中‘看到自己,在成长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获得精神和品格的升华。”

李有毅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到高中教育,一直到成人后的大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其中,基础教育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们观点的形成和日后行为的展示,乃至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定位。“做人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以此作为等的借口,要积极地缩短这一过程。教育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教育首先要去功利化,学校的每一个行为就是给学生的一次教育,即使没有直接作用于学生,也要看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定位一定要准确。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关注其背后会不会产生另外的效果,需要我们去冷静分析。教育不能浮躁,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地分析一些问题。”

担任北京十二中校长后,李有毅以前瞻性的理念和视野,坚持教育工作的“两个为本”: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逾30年一线教学的深厚积累,使得李有毅对课程改革具有超前的敏感性,深知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自身的素养,故着力提高全体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夯实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使“精、实、选、勤、多”课堂教学法在北京十二中得到普及。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全国、市区各类优质课和论文比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科技竞赛成绩斐然,高考升学率连创新高。正高级职称评选,北京十二中在区里总是名列前茅。李有毅认为:“‘名师出高徒永远是真理。我们倡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师自身能力都不行,怎么培养学生?所以我们鼓励老师参加讲课比赛、名师评选,不是为当‘名师或争名逐利,而是鼓励大家提升教学基本功,争做优秀教师。”

真善美教育是李有毅的办学理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北京十二中人也逐漸形成共识:核心素养的锻造,仅仅依赖于某一学科的精研精学是不可能完成的。它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基于真实的问题,必须面对纷繁的现实生活,必须主动创造和探索。“这意味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绝不是各科知识简单机械的叠加,而是要具有相互承接、有机融合的内在关联性,以实现1+1>2的整体效益。”为此,北京十二中集团已开发出与学生核心素养相对应的四个系列多门校本课程。

自2012年起,每年6月10日-16日,北京十二中学全体高一学生都会奔赴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区域文化积淀深厚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异地实践活动,雷打不动。学生们分五六个小组,选择五六个区域,带着课题去研学,吃住在当地友好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与当地学生开展互动。在李有毅看来,境界与胸怀,是成事的两大基石。要让学习跨出课堂、教室的限制,直接走向大千世界。

百年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青少年成长的论述,高瞻远瞩,是教育的导向。”李有毅由衷谈道。“现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要求,我们每位老师牢记在心,这样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谈及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李有毅说到,12—18岁是一个人成人成才最关键的时期,无论在前面的教育和习惯如何,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如何,在这一段的教育能够改造或者改变人的一些看法、态度和行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但学校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为家庭有家庭教育的特征和效果,社会有社会的行为和效果,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件事都能发挥教育的功能,就看我们怎么去引导,怎么去做,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北京十二中,李有毅要求全体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强调“孩子的教养,要从小抓起,让教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求真知,行善举,养美德,日行一善,终有所成,真正做到“八气修身、卓尔不凡”。同时,李有毅正带领学校老师探索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中。

2017年11月,在2017年全国智慧教育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全国名校联盟”正式成立,北京十二中是名校联盟发起校之一。校长李有毅宣读“名校联盟理事会宣言”,并作“迈进智能时代一走向智慧教育”主题报告。这个联盟旨在通过发起校校、校企间的课堂观摩、合作交流等,实现联盟学校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丰富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我国课程改革和智慧校园建设。11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吸引全国诸多教师前来观摩。“我们把这种课堂形态称为‘智慧共生课堂,‘智慧共生含义是两个学校的教师同上一节课,两个地方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谋面地‘PK。这套设备课堂上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老师的反馈、知识的掌握,老师很喜欢这套系统。”

在李有毅看来,智慧教育有两个因素,一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二是技术支持,而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服务教育”系统,使得智慧教育成为可能。“现在,在课堂上学生们人手一个平板电脑随时答题、互动,已经成为常态。”

“我们要实现适应教育的精准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来促进教育的公平。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客观需要。科技革命新时代已经真切到来,整个世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也必将对教育带来巨大的颠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更是明确地要求中小学要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在智慧教育的引领下,我们要不断读懂作为数字原住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了解他们的接受习惯和成长方式,不断提升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品格。”李有毅说。

2015年11月李有毅校长看望下乡参加学农实践教育活动的师生

李有毅是数学特级教师,有深厚的教学积淀,桃李满天下。41岁时,她从安徽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十二中学,任课三年后成为教学副校长。2006年4月,51岁的李有毅担任北京十二中校长。北京十二中历史悠久,前身是“宛平简师”,始建于1934年,1949年改名为北京市立丰台简易师范学校,1951年7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穿越80余年的历史风云,北京十二中与家国民族休戚与共,书写了“传承与创新共舞,特色和品质育人”的壮美篇章。

接任校长不久,李有毅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明确承诺:第一,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关系,做违规违纪的事情;第二,不会为任何一个亲属谋求个人的私利;第三,学校所有的工程写委托书。她对老师们的要求也很高,对老师工作中的差错或者不到位,她一点也不客气,绝对不留私情,老师们常说“校长的眼里不揉沙子”,李有毅则言,“教育是我的生命,学校是我与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而今,北京十二中已经发展成为跨区办学、跨越幼小中高多学段、一校七址的教育集团,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的一张亮眼名片。本部校区形成了科技、艺术、体育、实践和心理五大教育品牌;科丰校区成立了北京市首个中学生模拟人大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培养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房山区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是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跨区联合办学的有益尝试;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拥有北京首家校园非遗博物馆“北京绢塑”;附属实验小学,做“和雅”小学生,共享康馨快乐家园;附属幼儿园,探索“名校办民校”之路,创建国际化高端学前教育品牌。

三尺讲台,一生为业。李有毅一腔热忱倾注教育事业:“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好,能够让人民满意,能够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科技兴国,这是我内心最真诚的想法。”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钱学森北京学校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