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姗姗 刘晨 孙盼想
摘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围绕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主题,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时空的“三全育人”理念,从课堂时空、校园时空、社会时空三个方面,探索在高职院校引入校外创业导师制,并基于校内外双导师背景下的“2339”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挖掘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 “2339”教育模式 双导师制
现阶段,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迅猛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构建和实施一个科学合理、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有高度的适切性,又有现实的必要性。
一、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追溯至二十世纪早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熟,各个院校有自己的特色,自成一套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其中,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最具代表性。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較晚,从严格意义上看,近5年创业教育才真正走进高职院校。目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体分为三种。
1.资金推动,政府政策型模式。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高职学生创业。
2.在创业园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构建的依托型模式。高职院校依靠企业构建创业基地,将孵化基地、科技园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
3.传统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自我运行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创业教育归纳到教育大纲中,教师注重知识教授,缺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锻炼。
现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刮创新创业之风,但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混乱且分散,缺乏系统而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指导。另外,高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师生参与的热情也不高,教学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高。
(二)研究意义
构建“三全”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诉求。
1.创新创业“2339”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具有最直接的指导作用。
2.创新创业“2339”教育模式的研究是高职院校发展进行“弯道超车”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生态建构,不论是传统名校还是新兴院校,都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特别对于新兴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次“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重要契机,在高校中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新型人才质量。
3.创新创业“2339”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进行更全面的角色定位。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专业能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对于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4.创新创业“2339”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质量。
二、创新创业“2339”教育模式构建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思路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创新创业工作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开发适用于全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进而向全国高职院校辐射。
(二)创新创业“2339”教育模式概述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以校企共建专业为载体,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根据高职学生个性特点和层次需求,“引企入校,工学结合”同样也是深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创新创业“2339”教育模式的内涵: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主题,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时空“三全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课堂时空、校园时空、社会时空三个方面,探索在高职院校引入校外双导师制。每位学生从大一入校以后,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由两位创业导师进行负责指导,一位来自校内具有扎实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的专职创业教师(简称“校内导师”)和一位来自校外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创业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创业家、青年创客等兼职创业导师(简称“校外导师”),按第一层级导识、第二层级导意、第三层级导业的清晰脉络,学生在校三年期间需完成九大学习任务:1.提交一份创新创业计划;2.参加一次创新创业活动;3.完成一份企业认知报告;4.撰写一个行业调研报告;5.参加一项创新创业大赛;6.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7.参加一个创新创业实验班;8.参与一项创业园项目孵化;9.完成一份毕业设计作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两位导师的职责分工有所不同,基于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通过九大学习任务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所示如图:
(三)整体构建创新创业“2339”教育模式
通过收集国内外双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汲取其成功经验,分析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和方法,首先,我们通过系统设计,制订双导师的选聘条件和聘用方式,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双导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方案等内容,对“2339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教务处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入学后的不同学习阶段及其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拟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下,明确校内校外导师职责分工、互动交流的原则,共同指导学生。
学校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期间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第一学年——导识。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位校内专职创业导师,开设通识课程“创新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实践”两门必修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同时,为学校每个班级聘请一位社会企业家、本地有影响力的创业家,或创业校友担任校外创业导师,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提升对企业的认知度,从而明确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2.第二学年——导意。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这一年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积极主动寻找和挖掘创意创业类项目,并全力支持鼓励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修改行业调研报告,并多次撰写创业计划书,以及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积累创新创业实战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其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水平。
3.第三学年——导业。这一年已进入学生的职业定位指导和创新创业综合技能提升阶段。该阶段的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直接找工作就业还是选择创业?一方面,校内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验班和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与就业准备,引导其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同时也为其以后的岗位创业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通力合作,指导那些有创业梦想和创业潜力并有创意创业项目的学生进驻大学生创业园或者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助其创办新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新办企业的管理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两点建议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比和总结国内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实证研究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基于双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339模式”。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在高职院校顺利推进和深入开展呢?
(一)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前提
只有在政策层面上深刻认识其重要性,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整合学校资源,创设条件,才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顺利进行。
(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
校内导师既可以从专业教师中选聘,也可以聘用那些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校方可以增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创业管理实践培训,也可以把教师“送”出去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如“SYB”培训。
“2339模式”的提出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一次探索,同时也为现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和实践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强的教育活动,将创意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需要搭建资源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楊敏,贾新民.校企合作“双创业导师制”探赜[J].职教论语,2011(31):78-81.
[2]刘浩.“双导师制”本科生创新创业实习模式[J].2015(11):81-83.
[3]徐世平,史贤华.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3):22-26.
(作者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