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晰
一个冬日的上午,在位于京城西长安街附近的家中,李忠尚接受了采访。虽然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休,但他缜密的思维与敏捷的表达都丝毫不逊于年轻人,完全看不出他已经年过花甲。
李忠尚年少成名,1980年代赴德留学,成为“新中国第一名哲学博士”,被称为“中同青年的骄傲”,光荣地成为全同青联六、七、八届常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和副教授、软科学研究所所长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全国工商联同际联络部部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高级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澳大利亚公使衔参赞等职。退休后,他重返科学象牙塔,重拾最钟爱的学术研究,复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获任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鹏城学者、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德国敏斯特大学决策文化客座科学家以及欧美澳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身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新马克思主义”和决策科学教研的代表人物,李忠尚分享了自己从1980年赴德留学以来,三十多年间感受到的中国社会的“新”和“变化”。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青年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中国将在世界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國模式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吗?
李忠尚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资深专家,从研究同外“新马克思主义”入手,结合中国及世界新的实际,回答这些宏大的、迫切的,又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作为一名老党员、资深学者,李忠尚说,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令他倍感振奋与自豪。
他说,十九大报告不仅内容恢宏,而且有一系列新的提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这一系列的“新”既令人振奋,更催人奋进。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那么,要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意义?李忠尚颇为生动地进行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奋斗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这里面很重要的是一个强字。毛泽东使我们站了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了起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使我们强起来。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民经济的总量已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到30%,如何做好世界第二,已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国际关系,社会稳定,民生提高,制度坚实,综合国力强大,技术引领和中共正确领导的大战略。”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旗帜,抓反腐败促改革,人心大顺,人民精神大振,中国前进的步伐稳健有力,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习总书记的名言“宁可得罪千百人,不可辜负十三亿”,响彻神州大地,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和鼎力支持。打老虎拍苍蝇,使好干部寒心的逆淘汰现象开始扭转,使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买官卖官现象得以遏制。反腐败去害虫促发展,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绿色环保深入人心。科技方面喜讯连连,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特别是维护南海主权的成功,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坚强而英明的领导力,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国防建设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交往、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成效显著,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起着压盘坨的作用。
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远不止经济发展,在民生领域,中国的扶贫成绩让世界惊叹。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近5年来,中国每年超过1000万人脱贫,成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贡献者。
这5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并做出绿色贡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强起来,不能一味地韬光养晦,过于“低调”会被人家认为我们软弱可欺。另—方面,如“富”而不“强”,就面临着再次被宰割的危险。所以,这个时候中国要强起来,要强国,强军,强民!
与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
李忠尚动情地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去努力奋斗。我们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辛酸的历史,现在我们要书写一部强大的历史,一部民富国强的历史!”
“中国赢了”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出国时的情景,李忠尚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是1980年,李忠尚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首次派往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来到德国波恩大学哲学院学习。到了德国一下飞机,站在公路边,看到满街川流不息的奔驰、宝马、大众汽车,感到眼花缭乱。“那时候国内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我们国家的基础还非常薄弱,物质也很匮乏。我记得刚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工资大概只有40块钱,31斤粮里面还有一多半是杂粮,那时候正是能吃的时候,中午吃饱了,晚上就要饿着。偶尔能吃上一根香蕉,都是很难得的。到德国后,去超市购物,看到里面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极其丰富,觉得德国人的日子太好过了。当时心里就在感慨,什么时候我们国家才能这样啊!”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中国人去欧洲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国家每年有一亿多人口出国,中国人到西欧旅游的花费和平均消费水平甚至超过了沙特阿拉伯的游客。根据我在德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10余年经验,现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居民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相比较,从生活水平、物质条件、日常消费、文化娱乐上,可以说已经感觉不到差距了;在社会秩序稳定和治安方面,中国甚至更好一些。中国的老百姓打心底里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
2017年11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中文和英文写着“中国赢了”,这是《时代周刊》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封面上出现两种语言。在这一期的《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一文中,布雷默指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具实力的国家。
无独有偶,德国乃至欧洲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明镜周刊》也在同一个月以“醒来”为主题报道中国。李忠尚解释说,这个“醒来”,不是说中国醒来,而是说欧洲该醒来了,要认识到“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文章说,中国具有西方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内政有着坚实有效的长远规划,并且有贯彻到底的决心;在介入国际事务的深度方面有灵活的弹性。到2050年,也就是从让中国人陷入屈辱的鸦片战争开始算,两百年之后,中国人将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上。”
李忠尚说,国际上已经认识到中国地位的巨大变化,中国从一个穷国到能满足温饱,再到现在逐步强大起来,并且开始在国际社会上起到引领作用。我们真的扬眉吐气了!
中国人的骄傲
在哲学研究领域,李忠尚可以说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者,他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位哲学博士,他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经历,也曾让德国哲学界轰动。
1953年,李忠尚出生于古都西安的一个古镇——新筑鎮。中学毕业后,李忠尚作为知青下乡劳动三年,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他自学马列经典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以及大学中文函授教材。1973年,进入南京大学外文系德语专业学习。虽说学的是德语,但他更大的兴趣却在“文史哲”,经常跑去听哲学系、中文系的课。大学毕业后,他以出色的德语成绩和对马列主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基础,被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选中,来到北京工作。
1979年,他在恢复高考后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研究生继续深造,这也包括马凯、侯建良等同学。对这批研究生,史称“千里马”。
1980年,经教育部选拔,李忠尚来到德国波恩大学哲学院哲学系学习。
刚到德国时,德国人用不信任的眼光看着这个来自遥远国度的年轻人。众所周知,哲学是德国人的骄傲,德国大学对获得博士学位的条件也是非常严苛的,即使是德国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一百人中也只有数人能最终成功,更何况是留学生。刚入学,等待李忠尚的就是一个严苛的考验:中国的大学学历德国方面只承认两年,他要先补完哲学主科中五个研究班的课,以及两个副专业的德国文学、政治学、逻辑等课,才能提出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
对德国学生来说,修完以上这些课程也至少要三四年。但李忠尚没有这么多时间。第一学期,他每周给自己安排了三十多节课。上午听讲座,下午参加讨论班或在图书馆学习,晚上回到宿舍还要继续查资料,看参考书,直到深夜……他在异国他乡的校园里多少次挑灯夜读,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李忠尚已经记不清了。经过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修满了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全部学分。
接下来,他把一腔热情倾注到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中,巨大的压力仍时时跟随着他。他先后换了四副眼镜,一度因过度劳累病倒,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让他得了腰肌劳损,至今落下病根……
终于,在1984年的答辩中,李忠尚第一专业哲学、第二专业政治(政策)学、第三专业国民经济学(央行管理),三次答辩全部最高分通过,成为在联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时轰动了德国学术界。波恩大学哲学系主任施密特教授,也是他的导师,也被这位借助第二语言却以以短短四年多时间攻下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震惊了,称他为“这不仅是他学术上,更是他意志上的胜利,是中国人的骄傲”!
他的20万字的(德语)博士论文作为科研成果很快在德国出版,他用德文写的另一本专著《异化的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也在德国问世,这也让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在德国出版学术专著的学者。由于他的学术成就,第十三届德意志哲学大会决定破例吸收他成为德意志哲学总会外籍会员,并被遴选为核心会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全面工作的副校长谢韬在开学典礼上说:“这是中国青年的自豪,这是人民大学的自豪!”
2003年,德国洪堡基金会主持召开国际科学家(700余人)大会,德国总统、副总理兼外长等政要及科学界名人出席,一位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三位科学家先后走上主席台用德语作大会学术演讲:李忠尚教授博士《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掌声、鲜花与各国媒体好评如潮的报道,“使我深深感到祖国强大了,没人敢忽视我们了。作为中国学者和知识分子,为祖国争光,我感到无上的光荣”!李忠尚激动地说。
走出去:讲好故事,培育英才
李忠尚学成后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在教育、金融、媒体、外交多个岗位历练过。他在国际舞台上—直不遗余力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在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期间,广播电台的节目要到海外落地,并不是一路绿灯,经常会受到一些质疑和阻碍。“他们以为我们是宣传中国,宣传共产主义的,就会比较紧张。”因此,这份工作其实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和技巧。“我们的节目当然要宣传中国,传递中国声音,但我们的方式是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国人民的聪明、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同样向往幸福生活。像对朋友一样讲好中国故事,这叫润物细无声。”李忠尚笑着说。
在李忠尚和同志们的努力推动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澳洲、非洲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落地。“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在60年前还只是一个梦想,在30年前还只是通过短波出现,如今却成为现实。”李忠尚说。在他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瓦努阿图总理赠送的调兵符、澳大利亚总理送的绒袋鼠和洛杉矶努斯市长赠送给他的“金钥匙”。
李忠尚(左五)与德国哲学总会会长及人大马院长等合影
作为资深学者的李忠尚,2011年至2014年受命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对培养人才自是情有独钟。他代表中方积极奔走呼吁,为在澳的中国17万中国留学生争取应得的权益,提出八条建议推动澳教育规划委员会及教育部等机构解决问题,使在澳中国留学生的待遇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他指导中国学联在澳洲国会宴会厅、堪培拉大剧院连续三年举办庆中国国庆和中秋节的大型文化艺术演出,凝聚当地华人、学生的爱国热情,邀请当地政要、科学家及居民参加,宣扬中华文化。
如何宣传中国,既教育我们的学生,又能让西方人接受,对此李忠尚教授有自己的心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人民的生活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只是你不能讲得教条枯燥。只有在对双方都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和话语传递出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在李忠尚的家中,一进门的客厅简直就是个大书房,除了电视、音响和沙发外,桌上堆着厚厚的书本,铺满墙面的书柜里也是满满当当,从哲学、金融、公共管理学到传媒等著作一应俱全。而他的书房里,更是四面墙壁上钉满了德式书架,而且顶天立地。他说,几十年来,走遍了全世界,但是书房仍是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德国教授做客时笑称“天堂”。退休后,李忠尚接受了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邀请,重回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距离他第一次站在人民大学的讲台上,已经有三十余年了。1984年,李忠尚学成归国,在母校人民大学承担起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和软科学研究所的重任。怀着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李忠尚如饥似渴地扑在工作上。他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1986)和教授(1991),除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外,还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2部,其代表作《“新马克思主义”论》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1987)等著作,被誉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作,已是多所大学和党校的必读书或参考书,北大、人大等校教授公开评价他为国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曰“新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代表人物。李忠尚的《现代软科学》、《新智囊论》和《软科学大辞典》(人民出版社1990、1991,辽宁出版社1989),被誉为“软科学三部曲,论述了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理论、实践和应用”,是智库或日公共政策学当年引领潮流、名副其实的代表作。
与前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
李忠尚介绍说,“新马克思主义”或者狭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批判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新马克思主义”者以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特有的方式不仅激烈地批判了苏联社会主义,而且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弊病,把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使人异化的剥削人的制度,主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于批判,在于揭露各种意识形态的“真面目”而使公民觉醒,从而使人们能在两大对抗性制度之外作出第三种选择: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穷和浪费的,人能够真正实现解放的理想社会。
李忠尚说,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学术界又兴起了一股“马克思热”。涉及国家之多,波及面之广,都是空前的。在德国,Diets-Verlag出版的《资本论》等著作供不应求,马克思学说再次成为大学课堂上的重要题目。而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窘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堪称一枝独秀。
人们不禁自问:“难道马克思当年所描写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于是,人们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解决金融危机的灵丹妙药,于是“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便再度时髦,它旨在建构一种新的理论和学说,走“第三种道路”。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树是长青的。
那么,“第三条道路”到底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在哪里?它将把世界带向何方?
李忠尚说,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高举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理论创造,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造。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如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發展道路。
“中国30年高速发展的道路,既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也不同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走了第三条道路。”李忠尚自信满满地说:“从更深的理论层次上说,我们奉行的是一种实践哲学。这条道路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说明这是历史的选择,也给世界带来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李忠尚最后说:“作为有理想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为了中华振兴,我们任重道远。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将通过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傲然自立于最先进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