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威
在以往采访的启明星中,有美欧留学经历者占了多数,所以去年的2017启明星授证交流会上,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星友田启威介绍自己曾在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时,吸引了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的注意。看了他的材料得知其还是一个“不安分”、喜欢出“花头”的年轻人,这可以从他大学到博士后经历了4个学校,专业领域从化学、生物、材料到生物医用材料的跨越得以佐证。上周,我们有机会认识了这位经历丰富的年轻人,听他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是如何一步步聚焦到生物材料研究的?他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科研经历又给他带来什么?
田启威1983年出生于华夏之火的起源地河南商丘。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对孩子的教育很上心,为了让孩子上得起学,不停地劳作、攒钱。小时候田启威就很调皮、喜欢玩,比如喜欢动手拆东西并从中发现乐趣,他喜欢和机械打交道,经常拆装家里的收音机、自行车等,到了十来岁时普通的机械活基本难不倒他。用田启威的话说就是喜欢瞎倒腾,是父母眼中的“败家子”。其实这也是本性使然,他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总想看看其中有何奥秘,这种爱玩的天性一直在他身上可贵地保持着。那个时候农村的小学和初中的作业都非常少,而且一年中除了寒暑假,还有两个农忙假,农忙假时田启威就从学生变成小农民,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初中结束以后,他可以选择继续读高中或是中师,那个时候中师在大家眼中是个“香饽饽”,因为读完可以做老师并直接分配到一个稳定的工作。但田启威说:“我是个特别喜欢玩的人,当时就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如果去做老师肯定教不好别人,还是考个高中上个大学吧。”他当时以为上了高中还可以继续这么玩,但事实却与他的想象差距非常大。
读高中时,学校对学习抓得非常紧,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到下午5点都在教室里上课、做作业,晚上还有自习和做不完的作业。田启威说他能坚持下来得益于“顽皮”的秉性和无趣中善于“找乐子”的本能,他喜欢一边学一边玩,绝不刻意给自己增加压力,这种安于现状、随性的心态让他面对陡增的学习压力时能很快调整并适应过来。尽管处在有点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应试教育环境,他难能可贵地保持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比如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如果不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就会觉得任务没有完成,就跟小时候喜欢拆东西一样,希望一探究竟,要弄明白内在的“奥妙”才肯罢手。“现在有些研究生刚开始做实验时会比较懵懂,做了一堆数据出来却不知道要干什么,做科研其实就是要把研究对象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为我所用,事实上很多规律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他说,“我当时就是跟随自己内心的感觉走,这份好奇心让我对物理化学都感兴趣,因此也学得比较好。”
这种寓学于乐、玩出来的心态其实还跟田启威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他父母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是比较乐观、豁达的那种,家庭关系也十分和睦,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塑造甚为重要,譬如遇到难事、不开心的事,父母的态度是不急不躁,处处以家庭孩子为第一,这样的方式就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性格也会更开朗。同样,在读书上父母也没有给他太大的压力,但田启威说他之所以能读下来是从求生的本能来思考,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是对自己负责。因此整个高中阶段,他都非常努力地学习。田启威说电视里看到一些高三学生高考完撕书的画面觉得一点都不夸张,他们当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高考完大家就觉得再也不想看到这些书了。当时的压力之大和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当然,这段难忘的经历也大大提高了田启威的心里抗压能力,成为他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让他在之后做科研时面对各种心理考验也能应付裕如。
河南师大:凌晨4点为考研占位田启威本科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在大学,他内心那根紧绷着的弦又开始放松了,他喜欢到学校外面更多地接触社会,如做家教等,一方面是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喜欢玩的另外一种表现,他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他说:“如果说高中三年带给我的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那么大学四年让我收获到的就是自学能力的提升。大学的知识太多太广了,课堂讲的知识多,就算每次课都去听也不一定能跟上老师的进度,因此大多数时候是自学,最锻炼我的也是自学能力。”到了大三,田启威给自己定了考研的目标。事实上,这个考研目标并不是在大三才确立的,早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田启威就听一位学长说河南师范大学的化学系考研率是最高的,所以他选报了化学系。由于考研的人数多,可供学生自习的教室资源十分有限,田启威经常早上4点去教室门口排队占座位,这又像回到了原来高考时的状态,不同的是考研完全靠自己,自己买教材和自学。考研的分数出来了,田启威的专业成绩很好,但英语的分数线是50分,他考了47分,与自己填报的南开大学有机化学系擦肩而过。他只能给各个学校发送自己的调剂信息。在众多学校中,上海师范大学的杨仕平教授是第一个给他打电话的,这像是给了他一束曙光,让他从沮丧、失落中重拾信心。
上海师大:感受大都市科研文化2009年,田启威来到上海师范大学读研,师从杨仕平教授。在他原先的印象里,城市都差不多。他一路从农村到县城,再到读大学的新乡市,虽然一开始有新鲜感,但后来感觉城市的人太多,太杂乱,对城市并没有太好的印象。但到上海以后,他发现跟自己理解中的城市太不一样了,上海的交通、环境、文化和科研氛围各个方面都让他对城市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例如,上师大的实验室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都更规范。
参观古罗马遗址
田启威上完第一年基础课后不久,杨教授要到美国进行交流访问,为了不耽误小田的课题研究进程,杨教授安排他到复旦大学李富友教授课题组,所做课题是有关稀土材料方面的研究。在李教授课题组学习的一年让他积累了材料的合成及生物应用方面的经验,也是那一年他觉得做科研才算真正入门。研三回到上师大后,杨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正在转向纳米医学造影,即偏应用的生物医学领域——核磁共振(MRI)造影剂的合成与制备。田启威在复旦大学做研究时积累的经验正好与这个研究方向契合,在课题组的转型、实验室的更新与组建中派上了用场。
东华大学:那里的透射电镜让他心仪已久很快田启威硕士毕业面临博士去哪读的选择。他并不是一个喜欢按照既定路线走的人,他喜欢新鲜和有挑战的事情,因此不继续留在上师大读博的选择也就不足为怪了。他最终选择东华大学刚从日本回来的胡俊青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一方面是胡教授的研究方向和资历比较吸引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胡老师课题组上有一台他“心仪已久”的仪器。做纳米材料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而透射电镜是研究材料微观结构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在做硕士课题研究时,田启威就经常需要用到透射电镜,但由于这个仪器比较昂贵,通常大学里只有一到两台,每周能使用的时间有限,再者由于用透射电镜观察样品比较耗时,每次能看到的样品很少,极大地降低了研究的效率,因此田启威十分渴望能有一台随时都可以用的透射电镜。
胡教授课题组恰好就有这么一台透射电镜,只要仪器空下来学生随时都可以用。田启威到东华大学后随着胡教授的课题跨入了光热治疗领域,即利用近红外光热转换材料进行医学治疗。结合原来生物医学影像的研究背景,将能进行光热转换的材料(造影示踪剂)通过静脉注射输入人体,这些做过表面改性处理的光热转换材料可富集到人体内的特定区域,比如肿瘤所在位置,再将近红外激光聚焦此区域,让材料在人体内发光继而转换成热量,材料瞬间可达到60~70摄氏度,这样的温度可以把肿瘤细胞烧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田启威2010年开始涉足,当时国内外都很少有人做,每年的相关论文大概只有十几篇,后面几年开始迅速上升,而田启威可以说是抓住了这次机遇,成为国际上较早进入光热治疗领域的一批人之一。田启威关于光热治疗的论文发表在了国际著名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刚一发表他就接到一个电话,来电人的爸爸患有喉癌,已经到了晚期,医院也没有什么办法,看到这篇论文后他希望能用这种最新的方法来为他爸爸进行治疗。田启威虽然很高兴能有人关注到他的研究成果,但他也坦言相告:目前的研究还只是初步阶段,在动物(老鼠)身上进行实验获得了成功,离临床应用还非常远,此外还涉及到审批论证、伦理等问题,他不敢也不能冒险。在东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田启威对材料,特别是材料微观结构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走进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2012年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由于科研成果比较突出,田启威有机会留在东华大学或者到上师大任职,但他觉得如能完成博士后训练也许可以让自己以后走得更远。当时又正好听说沙特阿拉伯花巨资新建的国王科技大学科研条件很不错,就萌生了去那里做博士后研究的念想。他喜欢体验新鲜、迎接挑战的内心又被激活:就这样在经历申报、面试等环节后他进入到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做博士后研究。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建于2009年,是一所专攻理工领域的私立、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其体量和架构有点像我们的中科院。KAUST拥有世界顶尖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师资力量十分雄厚。虽然建校不久,但其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很高,据QS(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学排名——“单位教职的论文引用数”排名报告,KAUST在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也许跟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这里的研究人员不缺科研经费,学校的考核也十分宽松,因此研究人员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追求科研、自由探索。田启威的导师韩宇教授为人十分友善,与学生私下就像朋友一样。在这样的氛围下,课题组的研究有较大的突破,这两年在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
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内的清真寺拍摄婚纱照
田启威在KAUST前期的研究还是延续博士的工作方向,开发了两种多功能光热诊疗平台。后两年时间,他的研究与当地的石油产业需求贴近,开展了包括石油催化裂解、分子筛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从头学起、慢慢摸索,虽然过程很艰辛,实验失败的次数远远多于成功的次数,但最终他研发出了理想的分子筛。他也很享受整个过程。
在田启威的描述中,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就像一个小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学生都有,国际学生的人数占比达到60%以上。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确实让他体验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当然毕竟是阿拉伯世界,KAUST校园里的文化很开放,但是出了这个圈子就不一样了,如女性出了学校以后必须穿黑袍,不容许女性驾驶车辆(但2018年6月起该国允许国内女性获得驾照并驾车)等。
在东华读博士和在沙特做博士后阶段,田启威一直与杨仕平教授保持联系。回国前杨教授推荐他申请了市教委的“青年东方学者”计划,2015年回国后他加入到杨教授的课题组,并顺利获得了青年东方学者计划的支持,学校还给予了1:1的配套资金,这让启威在上师大的科研生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回国后他的研究方向主要还是生物安全性材料的设计及在癌症诊疗一体化的应用方面,聚焦于开发和制备出更有效、更安全、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诊断治疗一体化的医学材料,以推动无创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目前,他的小团队也在与医院进行沟通合作,充分了解临床医生的需求,以使科研更贴近临床应用,加快研发与应用的进程。这也是2017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支持他的研究方向。
当问到田启威什么事情最让他有成就感时,他说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去做,能从无到有并获得突破,还一直在往前推进的过程。田启威知道,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并取得成绩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挑战未来更多的不可能!
梁、江世亮写于201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