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阳证疮疡临床观察

2018-04-19 11:15蔡定军万斌
新中医 2018年4期
关键词:疮疡红肿内服

蔡定军,万斌

余姚市中医医院,浙江 余姚 315400

疮疡是中医外科常见病之一,有阳证和阴证之分,疖、疔、痈、疽、丹毒均归于此病。阳证疮疡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赤、焮热、红肿突起、疼痛剧烈。西医常见病如寻常型痤疮、毛囊炎、皮肤浅表脓肿等,当具备“红、肿、热、痛”特点时均属中医外科阳证疮疡范畴。针对此病,临床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常使用内外合治的方法,内服药物常选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或黄连解毒汤等传统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外用药物则选用新鲜的清热解毒药物捣碎或清热解毒膏药外用治疗。笔者选用金黄散外敷加五味消毒饮加减内服治疗阳证疮疡,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疖的诊断和辨证标准,证属热毒蕴结型(阳证疮疡);年龄18~55岁;能够按本研究计划用药并积极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治疗前未使用过治疗疮疡的药物者。

1.2 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不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3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诊治的90例阳证疮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18~55岁,平均(37.21±15.38)岁;病程1~6天,平均(3.87±1.34)天。治疗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16~54岁,平均(36.71±14.69)岁;病程1~7天,平均(4.23±1.84)天。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莫西沙星胶囊及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①莫西沙星胶囊(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粒0.25 g),每次1粒,每天1次,口服。②夫西地酸乳膏(香港奥美制药厂),外抹于患处,每天3次。治疗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

2.2 治疗组 五味消毒饮加减内服加如意金黄散外敷。①五味消毒饮内服,处方:金银花15 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6 g,加减化裁:热重者加黄连、连翘等;血热毒盛者加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等;红肿包块较大者,加败酱草、红藤等。加减化裁药物种类、药量根据实际病情而定。每天1剂,水煎煮,取药汁500 mL,每天服用2次。②如意金黄散外敷,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用清茶调敷,每天3次。治疗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治疗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②局部红肿热痛治疗前后WBC和NEU%的变化;③治疗前后红肿范围的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局部红肿热痛完全消散,全身症状消失,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恢复正常。好转:局部红肿热痛部分消散,全身症状大部分消失,WBC和NEU%基本恢复正常。未愈:未达有效标准。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2组均无未愈的病例,治愈率治疗组75.56%,对照组51.11%。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WBC及NEU%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WBC及NE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WBC及NEU%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WBC及NEU%比较(±s)

表2 2组WBC及NEU%比较(±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n 4 5对照组4 5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W B C(×1 0 9/L)7.2 3±2.9 6 6.0 3±1.8 7①②7.5 5±2.4 1 6.7 5±1.5 4①N E U%6 9.2 8±1 3.0 7 6 0.3 6±9.8 4①②7 0.4 5±1 1.9 6 6 3.5 6±1 0.1 3①

4.4 2组红肿范围直径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红肿范围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红肿范围直径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红肿范围直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红肿范围直径比较(±s) cm

表3 2组红肿范围直径比较(±s) cm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4 5 4 5治疗前6.3 5±2.4 9 6.2 7±3.0 7治疗后1.8 7±0.4 3①②2.9 3±1.5 8①

5 讨论

疮疡为中医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脓性毛囊炎、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2]。皮肤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为主,急性感染时WBC和NEU往往会上升,西医治疗上多采用口服和外涂抗生素治疗。夫西地酸乳膏属于梭链孢酸类抗生素,主治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治疗效果较好[3~4]。莫西沙星是一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广谱抗菌的能力,治疗皮肤感染疗效肯定[5]。随着以上两种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抗生素耐药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临床医师治疗感染性疾病最大的障碍。因此,寻找更有效、更快速的治疗阳证疮疡的方法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为感受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及外来伤害等,以热毒、火毒最多见。内伤有情志内伤、饮食内伤、房室损伤等,其中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引起疮疡;饮食不节,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发为疮疡。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邪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气不通则肿,血不通则痛,毒邪炽盛,与正气相搏,故而出现阳证疮疡红肿热痛的表现。治疗方面,古代医家针对疮疡的病因病机、病情轻重灵活运用清热解毒、温通、行气等治法。对阳证疮疡湿热蕴结者,内治常采用清热解毒之法,常用方为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外治则根据初、中、后期选用适宜的药物外抹,阳证疮疡大多数为初期,常用用金黄散、金黄膏、太乙膏等外敷,或使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2]。

本次研究为深入探究中医药内服外敷合用治疗阳证疮疡的效果,笔者以清热解毒为治则,选用五味消毒饮内服和金黄散外抹联用治疗阳证疮疡。其中,五味消毒饮为中医经典清热剂,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功效。方中金银花入肺胃经,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入肝经,专清肝胆之火。二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为痈疮疔毒之要药;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之湿热,与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热结;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诸药合用,可使气血同清、三焦同治,以达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效。如意金黄散由姜黄、大黄、黄柏、苍术等10味中药制成的中成药,方中天花粉苦寒,清热泻火、消肿排脓,用量最大,为君药。黄柏、大黄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活血化瘀;姜黄辛苦温,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白芷辛温,祛风燥湿止痒、消肿排脓止痛,共为臣药。厚朴、陈皮、苍术、天南星4味药物皆辛温,辛以散结,温以通滞,苦以燥湿,共为佐药。炙甘草甘平,有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纵观全方,苦寒、与辛温同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本研究中,2组均有无效的病例,中药内服外敷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红肿范围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WBC及NEU%水平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效果比西药内服外敷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9,60-61.

[3]毕新岭,顾军,温海,等.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9):546.

[4]朱国兴,赖维,黄怀球,等.2%夫西地酸乳膏多中心治疗细菌性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5):288-289.

[5]曹育春,陈兴平,徐祖森.莫西沙星治疗皮肤感染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6):379-381.

猜你喜欢
疮疡红肿内服
内服外敷防疫情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乳房红肿可预防
躲避蚊子有方法
益气药在疮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
消托补三原则指导学生对中医外科学中疮疡外用药物的选择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崔公让教授赤芍甘草汤内服加疮疡外洗方外洗治疗下肢瘀积性皮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