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是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湖南全部清理洞庭湖湿地9万多亩欧美黑杨的“大限”。
湖南当年以行政命令推动“疯狂种树”,到今天不惜代价“全面砍树”,折射了从发展到保护力量的转变。在有“长江之肾”称号的洞庭湖区曾轰轰烈烈的种树造林“大跃进”,现以救赎自然、回归原点结束。反映出当地政府对“非粮”产业的培育,曾有着难以遏制的行政冲动,而带来产业之痛,发人深省。
从高空往下看,砍伐后广袤的湖区湿地像刚刚结束惨烈战役的战场……一亩土地一般植杨30余根,总计近300万株欧美黑杨,已经历史性退出洞庭湖。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是长江重要调蓄湖泊,著名的“鱼米之乡”,我国首批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七块湿地之一,被称为全球不可多得的巨大物种基因宝库。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外来物种的欧美黑杨开始引入洞庭湖区,成为造纸用林。它生长快,高大挺拔,林木蓄积量多,每年洞庭湖涨水时,如果树梢被淹不超过一周,就不会淹死,生命力超过本土任何树种。产急需杨树,洞庭湖区开始出现水田种树的苗头。大量的洲滩荒地被承包出去种植杨树,甚至连湿地保护核心区也难免其害。
2017年11月27日,位于湖南沅江市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一大片等待清理的欧美黑杨林。
湖南沅江市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工作人员在清理欧美黑杨。
2000年之初,由于当时种粮效益低,造纸厂扩
承包者往往肆意改变洲滩原貌,大片砍伐洲滩上原生的芦苇,或直接排水种植,更有甚者,用水泥桩将大片水面围起来,排干水种杨树。严重损害了生态,使得柔软的湿地日益陆地化。为利于杨树生长,造林的老板动用挖机开沟填土,改变湿地土壤结构,使用灭虫剂护树,恶化土壤安全;欧美黑杨树密集的地方,候鸟无处安栖,老百姓称为“树下不长草,树上不落鸟”。此外,洪水季节还阻碍行洪,影响防汛。
在那个追求GDP、经济利益至上的年代,地方政府扮演的是直接推动者的角色。各县市几乎都制定了详细的欧美黑杨发展规划,采取“政府出资奖励”“典型引路”等方式大力推广。如果有乡镇干部“种树不力”,还会被问责。
杨树的教训非常深刻,洞庭湖不能再任由行政力量“随意折腾”。保护洞庭湖的救赎行动警示人们,掠夺自然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自然无情的惩罚;保护自然的发展,才有可能得到自然慷慨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