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2017年6月,江苏省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谓是一个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原则,2017-2018年为试点示范阶段,2018-2020年为试点深化和面上推动阶段。据悉,我省聘请了省内外33个知名设计师团队承担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任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教授率队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的3个自然村进行规划设计。近期,本刊记者就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的相关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记 者: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如何起步的,江苏做这项工作有何基础?
韩冬青:可以说,江苏的乡村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几年前,江苏就开展了乡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了科学指导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省住建厅于2011年启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乡村调查,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规划设计机构的知名学者和设计大师等300多人的工作团队,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当时13个设区市每个市都由一名专家主持,我负责了镇江市的乡村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村庄规划建设现状与农民意愿等,通过村庄环境现状调研、走访乡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研讨和交流等,形成了对乡村具体且相对科学的认知,也发现了乡村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从乡村调查入手,了解农民需要什么,乡村需要什么,这是乡村规划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前提。
江苏的乡村建设从乡村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要素到系统目标的过程。而且,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是高度一致的。它不只是强调农村环境的整治,更强调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整体进步,助力乡村文明复兴,是为了让农民有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关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我省已出台了专门的文件,有系统的表述。但只看文件,和深入现场后,对乡村问题的理解深度是不一样的。要把文件精神真正落到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因地、因时、因人地开展工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始终围绕“人”这个核心。我们做规划的时候就要想,这些规划对农民有什么意义,对农民将来的生产和生活又意味着怎样的转变,如何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团队也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通过调查实践加深认识,然后再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记 者:如何理解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特色田园乡村?
韩冬青:特色田园乡村的基本内涵很丰富,对每一个自然村而言,产业、生态、文化、风光、建筑、生活等,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特色田园乡村需要从生产、生活、生态几个方面综合去看。从生活方面来看,农民要过上现代生活,首先就要富口袋,需要发展一产二产三产,有完整的产业链。如果产业链不健全,劳动力没办法在本地安置,农村就变成了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世界,还何谈“振兴”?没有一个好的现代化生产体系,也就没办法获得好的生活。而这些,又都是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还是第一位的。如果生态这个大环境守不住的话,农村也就没有了吸引力,也没办法去谈生产和生活。
现在讲城乡融合发展,不可能割裂城市来谈乡村,城乡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这是大势。但是,城乡一体化绝不意味着要把乡村变成城市那样。特色田园乡村首先要有村舍,要有田园,要有民俗。这样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 者: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
韩冬青:所谓“特色”,就是要因地制宜,要看江苏的乡村跟其他地方的乡村有什么区别,江苏省内的乡村之间有什么区别。比如说,苏南、苏中、苏北,相对的东部沿海、西边沿山地带的乡村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城乡结合部的乡村跟相对距城市较远的乡村也是不一样的。江苏乡村具体微观的环境类型非常多,有山地的、湖荡地区的、平原地区的、沿海地区的,各种圩区的,等等。仅就镇江看,就有典型的山地村庄、湖塘村庄、丘陵地区村庄、太湖平原村庄、沿江圩区的村庄等许多类型。这些不同的条件,都决定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从自己特定的条件出发,找到或产业、或文化、或地形地貌山水风光的特色,而不能直接把别人的特色搬过来。举例而言,虽然苏南发展相对好一些,但苏北也有自己的条件。比如里下河一带,它的水的特色和江南的水的特色是不一样的。江南的小桥流水是一种氛围,里下河一带的水也有一种野趣横生的美。苏北要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特点来,就不能简单地学苏南。
记 者: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正在稳步推进中,在推进过程中有什么难点?
韩冬青:从工作角度来说,现在比较迫切的是如何把各种各样的力量有效地协调起来。如今,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各个地方都很重视。就拿我们团队所在的世业鎮来说,从镇江市、丹徒区到世业镇,一直到基层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大家都很急切,都希望能够把工作做好,确实一年来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面涉及很多的行动,可能一件小事就涉及很多因素、很多人。
比如说河道的清淤,这既是防洪理水的工程,也是一个生态工程,又涉及景观的、乡村风貌的呈现,在管理上涉及生产、建设、水利等很多部门。有的时候你梳理河道,可能会与道路或宅基地发生冲突。路要拓宽,河要疏浚,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各专业团队,比如做桥梁道路的和做水利规划的都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这些标准与规范本身都没错,但到了乡村,如何去把它落地,解决现实中产生的问题与冲突?这个时候,我觉得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在下乡工作的时候,不能还像在书斋里那样想问题,而必须到现场上去解决问题。
据我所知,目前有十多个不同的专业队伍在世业镇工作。要把这么多的力量联合起来,最后变成一个真正可以落地的行动,乡镇的工作人员承担了很大的压力。我也会跟他们一起做很多的协调工作。这种协调有的是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有的是在专业与专业之间,有的是在公共利益和村民个体利益之间。比如涉及宅基地的置换,遇到公共设施的建设,可能个体单位会有牺牲。所以说政策上还要做好设计,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同时要让农民兄弟理解这些事,明白为什么要忙活这些事。的确,我觉得“协调”现在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在出现了坚持这一点可能就跟那一点有冲突的情形时,就需要有人去周全平衡,跟不同的角色去协调。这特别需要耐心,不管是我们专业的,还是乡镇具体办事的工作人员,都要有耐心。
记 者:在协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韩冬青:一方面,要遵守行业和专业的法规原则;另一方面,遇到问题时不能本本主义,要探讨有效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有人能把事情做起来。一开始做规划,大家都对规划有很大期待,但规划不等于结果。不要老是纠结在如何画这张总图上!图纸上看到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脑子里有没有一个对未来方向的判断。其实具体的形式、具体的样子,到了大地上都会改变的。城里人建房子,图纸一审二审三审的,最后到了工地还是有改变。乡村建设,更是要因地制宜、看菜下饭,有什么料就用什么料,变化很多。所以我觉得要掌握这些变化,最重要的是知道行动的目标是什么、怎样的方向是正确的,具体的过程要因地制宜就着条件来做。
目前的许多专业标准都是在城市建设背景下产生的,如果什么都要做到百分百地符合这些标准,那是不太现实的;但有一种标准是必须严格遵守的,那就是安全规范。其他一些源于城市建设的标准本本,在遭遇冲突时,就要善于在利弊之间与适宜与否间进行选择。首先要把事情做起来,先易后难,或是解决需要先行突破的问题,然后才能逐步发展。比如,修路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障碍,不能因为距标准有0.5米路幅的差距,路就不修了。做总比不做强,“有”总比“没有”好。我们可以先把路修起来,把河道疏浚起来,让水流起来、河塘通起来,同时留有余地,再不断完善。所以要有系统的动态的思维方法,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长远考虑。
记 者: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对此您怎么看?
韩冬青:江苏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我相信会在全国乡村振兴过程中起到比较好的示范作用。其主基调是乡村的系统振兴,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关注农民的钱袋子及其生存状态。比如有一些项目,农业生产、高效农业和其他的一些现代产业的结合等,都是实实在在惠及农民的。从世业镇的情况来看,农民对此非常支持,参与度也比较高。这些都说明,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整个方向是值得坚持的。但也要看到,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一些外在的能看到的工作相对容易突破,比如路铺好了,水疏通了等。但是像农业增效、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不是短时间能出成果的事情,可能要连续数年的努力。还有人的技能的训练、新型农民的培养、传统思维习惯的改变等等,这些都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继续去培育的。
在比较急切的心态下,还是有一个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更有效率的問题。我是主张可以先做容易做的,先做对未来更有基础性意义的事。同时也要倒过来思考,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至少要避免对未来形成新的障碍。每一种安排、每一种建设、每一种改变,它对未来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个大判断极其重要。比如说我们做一些设施,是不是有利于今后的农田整理,会不会导致农田更加碎片化,要谨慎判断。当下能够先行出成效,日后能持续地发挥功能、而且对未来不会构成负面影响的项目,可以支持尽快上。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促进江苏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它由点及面,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最终应该是一种整体的行动。而且,这样的行动不能理解为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只有大家都来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才能有深层次的内在动力,特色田园乡村“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理想才能更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