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一是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務业所占GDP的份额从2012年的26.64%提高至2016年的30.32%,增长速度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二是从结构来看,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重分别为8.6%、39.8%和51.6%,对产业附加值贡献度较高的上、中游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趋势明显。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入突破“瓶颈”的关键期,面临着内部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和重大机遇:生产性服务业中最具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生产服务业比重依然偏低;政策性体制机制造成行业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现象明显,竞争性生产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信息、科研、金融等产业高端人才供应不足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制约日益明显。
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调整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换,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和改革思路也面临调整期。一方面,自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更加强调对质量和效益的追求,各行业对提高产业附加值、延长价值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服务等核心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与日、美、英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国三次产业对信息、人力资本、知识等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改进措施必须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是做好深化市场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因地制宜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逐步打破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把握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规律,合理有序选择发展重点。首先,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有序、合理地选择相应产业政策,尽力做到“一城一策”;其次,充分依靠研发设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在生产中的“攀升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价值链。三是加强多层级人力资本开发。应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和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产学研一体化主体,学校和研究机构分别为企业所需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服务,逐步建立多层级的人才培养制度。四是加强区域规划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完成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城市群或城市带联动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态群落集群式协同发展。五是促进新业态创新驱动,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实施新业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快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