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咪
[摘 要]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读写结合成了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内涵体悟,让读写结合在实践感知中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辨析语言风格,让读写结合在对比鉴赏中促成学生的资源积淀;建构鲜明体系,让读写结合在方法迁移中生成学生的表达经验。
[关键词]读写结合;体悟内涵;建构体系;辨析风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55-01
纵观当下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干瘪的情感、苍白的语言、胡乱的思维,整合缺乏相应的联系点,使得读写结合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走过场”。对此,我们应从多方切入,以真正提升读写结合的训练价值。
文本并非无情物。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情韵之中,唤醒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体验,在其情感蓄积充足、内在言语不得不发的状态下,顺势进行读写结合,为学生的语用练笔奠基。
如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紧扣题目,促发思考。文中的题目有着怎样的特别之处?为什么是男孩子必读的书?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意识,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读文悟思,探寻联系。教师引领学生在梳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了解到这本书是一家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书中蕴含着丰富而动人的情节,阅读之后给予人生活的勇气、技巧和力量。最后,聚焦核心,领悟本质。教师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聚焦到课文中所选择的典型片段上,激发学生对书本的认知情感,并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学至此,学生的认知更加丰满、情感也处于亢奋之际。于是,教师相机引领学生发散思维:依照自己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将这篇课文的题目改为“一本 必读的书”。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多元化的答案层出不穷。
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师并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文的题目,而是唤醒了文本的真实意义,让学生的阅读体验、生活体验产生共鸣,让学生有了方向可循、有了语言可倾吐。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文本的语言。因此,读写结合需要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独特、创新的表达之处,引领学生在品析中积累,在积累中模仿,在模仿中创生。
如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紧扣“白色如雪”“红色似火”的特点,感受文章情景交融、文笔温暖的特点,并在朗读中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就如同与人进行日常交流一般;随后,教师为学生拓展了《广玉兰》《荷花》中描写花朵的片段,感受文中“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玉琢冰雕”“柔韧而富有弹性”等词句,体会作者工笔描绘、精准表达的特点,体悟细腻文笔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最后,在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语言描写中更好地关注文本内容,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感知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又出示桂花实物,引领学生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的过程中,感知桂花的形态、颜色和质态,然后自主选择不同风格的实践练笔。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辨析中感知语言表达的特点,并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风格,使学生在练笔中既得文本之言,更得文本之意。
其实,很多教师在推进读写结合的过程中,都已经意识到方法的重要性,但往往在关注练笔方法时却缺乏统整性考虑,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化。只有厘清了练笔方法的顺序和层次,我们的读写结合训练才能更富有针对性。
如《早》一文中,对三味书屋介绍的方位训练是该文进行练笔的重要资源。但事实上,学生早在四年级《天安门广场》一文的学习中就了解了文本的表达顺序。如果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是依照同样的方法,就会让学生的训练停滞在原有的基础上,这样的练笔显然没有价值。因此,教师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中介绍三味书屋的语段,并要求学生关注作者除了描写屋内事物的陈设之外,还描写了什么。学生在细读文本语段后发现,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还融入了自己想象的内容,如从鲁迅的書想到了鲁迅读书习字的情景,从空空的座椅想到了孩子们跑到后院玩耍的情景……因此,教师将练笔的价值定位于对陈设介绍之后的想象拓展,从而让介绍更加丰富、具体、生动。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以单一的视角关注文本的内容,而是将其与其他学段的训练价值点进行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的提升与发展,避免了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机械重复。
语用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在学生充分学习、解构文本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起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动笔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