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新 蔡育楠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要包括人本意识、宽容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培育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自我的情感、价值追求和对外立场,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这一新兴社会主义大国对世界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秩序影响力的重要途经。不过,受国际上对抗思维、唯我独尊思想、绝对安全理念、自私狭隘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要在全球培育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任重而道远,这离不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中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2-0065-08
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构建中国立场、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有力的意识形态支撑,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的紧迫任务。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和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和任务而提出的国际话语体系,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自我的情感、价值追求和对外立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用和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2015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接任G20主席国,习近平就2016年G20峰会发表致辞,他强调,“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1〕思想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索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思考过程后的产物,而意识是感觉的第一反應,是人脑产生和发出的指挥人体行为的意向、意念、欲望和理想等。每个人不一定会形成思想,但肯定会有意识,并影响和指挥人的行动。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宣传,就是让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态势和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蕴涵着以下四个维度的意识。
(一)人本意识
所谓人本意识,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是最根本的因素,把人的生存和发展当作人类一切行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否有人本意识,关键看能否树立平等意识,平等地对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们,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工作性质等的人们。平等意识是要从内心深处自发地承认各国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不论其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都应相互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都应在国际交往交流中享受平等的权利,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人本意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不尊重人、不尊重他国,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人本平等意识理念的倡导与勃兴是分不开的。
(二)合作共赢意识
合作共赢是指双方或多方通过协调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进而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合作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个重要途经,人类的进化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人类合作方式的进化史。”〔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国家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应对诸多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唯一途径是各国人民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把世界当做一个共同体,各国是“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各国要生存、要发展,只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合作共赢意识就是要相信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只要各种力量组织起来,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就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就能各自实现自我利益。
合作共赢意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没有哪一国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国可以包打天下。”〔3〕人类就是一个集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树立合作共赢意识,互助互利意识,通过国际社会的合作,实现全球的生态治理,各种风险的防范,各种危机的应对,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的最大利益。
(三)包容意识
全球化、信息化让地球越来越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紧密。一国、一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国、他地区的发展。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关起门来搞建设只能是死路一条。要开放不要封闭,要走出去不能固步自封,是历史发展的总潮流。不过,随着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日益增多,交往范围的越来越广泛,不仅有经济上的,还有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军事上的问题,等等。有交流,就有摩擦、就有不愉快、就有冲突。要实现各国交往中的和睦相处,就必须要有包容意识。包容意识是一种境界、一种气概,达到这种境界和气概,就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心对待他国和地区,就要包容他国、他地区的文明、社会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甚至要包容他国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
包容意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国人们充满包容意识,怀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大气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气度,“清风拂岗任他强”的平和心态,做到互相尊重,相互体谅,才能实现友好相处,才能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四)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反映人、社会、自然环境及经济关系的思想、情感、意志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把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可持续发展意识不仅是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在强调人的生命的可持续性,尊重每一个人的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自然界的可持续生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少不了可持续发展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将整个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还把人类与自然界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而且也将现存的人类与未来的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实现现存的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未来人类,即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自身的活动与自然、人类社会的生存结合起来,将当前利益与未来子孙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人类文明交往日益紧密的今天,不得不考虑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该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何在国际上抢得理论制高点,获得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已迫在眉睫。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不仅仅意味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还意味着国际话语权的增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念上一脉相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论述多达50多次。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多次阐述了这一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论述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新诠释,是对当今世界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新判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主旨演讲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4〕意识和思维是行为的先导。要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培育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念上一脉相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发展中实现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从强调阶级斗争转向以和平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內部不再有敌友之分,不再运用阶级斗争思维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社会各阶层间是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关系,要用和平的手段、协商的方法、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第二次是从2003年开始,由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社会、自然环境、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问题。
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培育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愿景深入思考而给出的中国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发展中实现了两次转型,体现在社会发展意识上就是把中国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各行业的人们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将人、社会与自然环境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人本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包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目标的反映。中国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所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系统的、完整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中国话语体系。培育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渗透和传播到世界各国人民中去,是构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培育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化的新战略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是中国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将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世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舞台,将影响和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世界离不开一个和谐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离不开一个和谐的世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在阐发和谐世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讲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有序、持续发展的世界,是中国顺应历史趋势,切中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貌的文明交往理念,不仅表明了中国这一社会主义的新兴大国领导人对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而且体现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声音,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化的新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深得世界各国人心的新理念。“谁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旗帜,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谁就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人心,发挥领导力。”〔5〕两次世界大战也证明,用战争手段争夺资源和资源的控制权,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唯有树立人本意识、包容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要改变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这是中国这一新兴社会主义大国对世界负责任的表现,将日益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广泛的支持和同情,同时又增强了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秩序影响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历史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发展,也要通过世界发展促进中国发展。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化,就要凝练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所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西方的人本思想、理性论是一致的,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是一致的,它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世界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的中国话语,也是一个能表达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话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广泛传播和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接受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得到日益巩固和提升。
要让世界各国接受和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树立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体系,就要反对和抵制当前某些国家固有的敌对思维、唯我独尊思想、绝对安全理念、自私狭隘观念等。
第一,对抗思维。对抗思维,亦称敌对思维,是指主观上存在敌对意识,要么将某人或某种力量作为假想敌,要么在行事中总是运用敌对思维分析和看待人和事。对抗思维是一种预设性思维,应该说在敌我斗争明朗的年代是必要的,但是在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今天是不适用的。不过部分国家、部分地区的部分人在思想上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对抗思维。他们时刻在寻找对立面,到处寻找对手。若找不到对手,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没有敌人也要“造”出一个敌人出来。
第二,唯我独尊思想。唯我独尊思想是指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部分国家、部分地区的部分人自认为自我高出他人一等,认为自我所属的种族优于他民族,而“优等”种族是注定要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唯我独尊思想本质上是等级思想,是一种不平等意识,它往往把自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自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老大,是当然的领导者,是国际事务的裁判员,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必须照我的办,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他们总认为自我的国家利益就是一切,他们的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和经济体制等都是“最好”的,如果任何国家不全盘照搬,就是“不民主”,就是“无人权”,就是“独裁或专制”。
第三,绝对安全理念。绝对安全主要是指军事领域的绝对安全。军事领域的绝对安全是指自身已经是军事大国、军事强国,仍担心来自别国的威胁;总担忧他国军事发展是针对自己,总认为他国军事发展“不透明”,总在敏感或有争议的地区大搞演习。绝对安全理念忽视他国的安全、忽视他国的感受,不理解别国的安全需要,把别国对安全的追求理解为对本国安全的威胁,这是不尊重他国、不顾他国生存和发展的缺乏人文意识、平等意识的表现,也是缺乏合作包容意识的体现。
第四,自私狭隘观念。自私是指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狭隘,就是心胸狭隘、气量小,在思维上缺乏大局意识、长远意识。自私导致狭隘,狭隘又加重自私。部分国家、部分地区的部分人看问题,解决问题,只顾自我利益,不顾别人的利益、集体(国家)的利益;只顾本国的利益,而忽视他国、他地区的利益,甚至认为他国利益的获得必然要触犯自我利益,而横加指责或横加干涉。他们缺乏大局观念、长远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只顾当前消费,不顾未来社会的发展,肆意掠夺大自然的资源,肆意挥霍大自然的资源。
敌对思维、唯我独尊思想、绝对安全理念、自私狭隘观念等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格格不入的,它不把他人当人看,不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意愿,不愿真心与他人合作,把自我放在高高位置上,把自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最终既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意识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培育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要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发展的环境。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者,理应在全球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和营造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展的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 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凝聚力。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就是要让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人们认识到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让其认识到这不是中国因一时之需而想出来的外交辞令,而是中国领导人外交政策中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的国家意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進而让世界人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不断增强世界人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与国际上事实存在的各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悖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作斗争,就要在不同场合,利用不同媒体坚决地批判、驳斥那些形形色色的“敌对思维、唯我独尊、绝对安全、自私狭隘”等观念和意识,让世界上的人民认识到和领悟到这些观念和意识的丑陋、罪恶与不合时宜,进而不得人心和丧失话语权。
(二) 把“一带一路”“亚投行”做实做好
“一带一路”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这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是否能让世界人民接受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和实现的程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当前要让各方普遍接受和认同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将“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做好做实。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统一的、一致的,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中国单个国家利益和发展的需要,而是契合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为了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一带一路”是在平等基础上互助和合作,是要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而“亚投行”筹建和运行则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推进“一带一路” “亚投行”建设的过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现实中实践的过程,也是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一带一路”决不是空洞的口号,只有把“一带一路”“亚投行”做好做实,与各国广泛开展金融、科技、企业、教育、旅游、环保等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带动各地产业的升级,增加各地的就业机会,推进各地民生问题的顺利解决,切切实实给各沿线地区各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 进一步加深与世界各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战略伙伴关系是世界各国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在平等、合作、互利、依存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所遵循的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原则是契合的、息息相关的。
第一,进一步加深与世界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如果大国关系不稳定,就难以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就难以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的环境。而构建大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无疑是处理大国关系的最佳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中俄、中法、中国与欧盟等先后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不过,中国与有些国家因为在战略目标、战略问题、战略利益上较为相同因而在许多领域(包括军事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与另外一些国家,由于在战略目标、战略问题、战略利益上分歧较大,虽然名义上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但实际上忽分忽合、忽冷忽热,甚至导致一些摩擦。因此,加深与世界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多一些沟通,多一份信任,多一些宽容,多看到各国在维护全球稳定和地区安全方面上利益的一致性,进而抵销与牵制各国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加深大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第二,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6〕2015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发表《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讲话,在围绕全球合作问题上,他提出了“一分为三的‘路线图:核心层是‘深化亚非合作,对接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间层是‘拓展南南合作,扩大治国理政对话交流;外围层是‘推进南北合作,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7〕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信任与合作,深化亚非合作,始终是我国对外交往的基石,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遭遇相同、根本利益相近、合作基础深厚,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应始终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深化朋友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打造与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核心任务,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首要任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首先从发展中国家开始,如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中东盟命运共同体”“中亚命运共同体”等。
(四) 勇于承担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者。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就要从自我做起,就要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勇于承担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不仅要实现国内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共赢、共存和共荣,还要实现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共赢、共存和共荣。
在国际事务中,光喊口号不行。我们提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就要有切切实实的行动。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正在尽最大努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过程。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很多共同的威胁和挑战,应对这些威胁和挑战要有新规则、新办法和新方案,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提出自己的方案。我们要更加广泛地参与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 中国要当世界大国,要引导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必须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推动解决朝鲜半岛、阿富汗、叙利亚等许多问题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弘扬和推广中国的“和合”文化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相互贯通,也与中国“和合”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如能了解一些对方的文化,则会大大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容易获得相互认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8〕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要将中国的“和合”文化传播和推广出去,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和合”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和合”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文化、内聚性文化和共生性文化,强调万事万物具有共生性,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今天打造“人類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弘扬和推广中国的“和合”文化,一是丰富文化传播形式,提升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如通过国际交流、办孔子学院、电视、电影、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中国优秀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二是学会用外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和合”文化。“与外国人讲话,表达我们的利益追求和看法,就不能只顾自说自话,而要使用外国人能够理解的说法话语。”〔9〕学会用世界各地的语言,包括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把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讲好,尤其将中国“和合”文化讲好、讲透,接受和认同中国“和合”文化,进而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的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理解,推进世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EB/OL〕.http://www.yangtse.com/yaowen/.2015-12-01.
〔2〕黄德明,卢卫彬.国际法语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4).
〔3〕习近平.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EB/OL〕.http://news.eastday.com/c/20160615.
〔4〕朱中仕.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EB/OL〕.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6-09-21.
〔5〕蓝蔚青.全球治理核心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学习时报,2016-01-18.
〔6〕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陈向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J〕.当代世界,2016,(5).
〔8〕江泽民为《世界著名歌曲45首》作序〔N〕.光明日报,2016-03-28.
〔9〕韩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
【责任编辑: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