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新时代”重大政治论断的科学内涵

2018-04-18 12:12李景治
党政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新时代特色

李景治

〔摘要〕新时代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创新发展、在世界上产生更大影响和发挥更大作用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新时代;十九大;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2-0005-09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创新发展、在世界上产生更大影响和发挥更大作用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政治论断的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我们应当深刻领会新时代重大政治论断的科学内涵,并以新时代重大政治论断为统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三个主要阶段。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面临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获得翻身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社会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经过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经济管理体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使国家和人民都富起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外汇储备大国、对外投资大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没有这样的条件和基础,强起来就是空中楼阁。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法宝,也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其主要标志是: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是简单量的增长而是质的飞跃。这一飞跃将面临更加严峻考验。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伟大飞跃,必须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猛增加,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就使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成为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确保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要确保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监督体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实现区域、城乡、行业、部门、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尽快实现共同富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迈进。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距离强起来的要求还有差距,亟待补短板。要下大力气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能够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同发达国家展开竞争,占有一席之地。彻底改变只能大量生产出口中低端产品的局面。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提倡和支持创造发明,不断更新产品、技术和设备,力求在各领域的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要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革命,提高产品、产能的科技含量,要掌握各领域特别是重要工业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够自主研发和生产尖端产品,最紧迫的是,要研发和大量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电脑芯片、应用软件等。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只能制造产品外壳,而核心技术和设备依靠进口的局面。也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产品数量大品种多,但缺少世界知名品牌的尴尬局面,着力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

第二,国民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中华民族要强起来,人民首先要强起来,国民的综合素质要显著提高。教育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而教育恰恰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薄弱环节,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相对较大。因此,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根据我国具體国情,教育首先要打好基础,让适龄儿童、青少年都能受到优质教育,大幅度提高技术人员、专业工人和普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使之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同时,要抓重点,加强“双一流”建设,为高科技和基础学科发展培养高精尖人才。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凝聚力。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显著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崇高道德风尚。要培养国民的大国强国心态,既要从根本上铲除崇洋媚外的言行,又要防止盲目自高自大的情绪。中国强起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不会称王称霸。国民应当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平等相待,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有经济军事实力,而且要具备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无疑也是建设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

中国要强起来,必须建立稳固的安全体系。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充分发展。同时要化解影响平衡充分发展的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健全矛盾化解机制,严防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社会冲突。要进一步完善打击和防范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各种恐怖势力的体制机制,确保社会安全、人民安居乐业。

第四,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进入新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中国的国际环境、周边环境面临许多挑战。领土和领海争端依然存在,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中国强起来,就要在这些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前进、有所突破。这就要求中国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利益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强大国防,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要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为“一路一带”建设保驾护航。

二、 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展现出如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更加宏伟。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家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華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和战略目标。它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鼓舞党和人民大踏步前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明确。新时代,我们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实现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解决这一矛盾的努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新时代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义,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新时代,我们将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具体制度。新时代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将加强人民政协和民主协商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

三、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既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潮流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探索和创新,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解决了影响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中国始终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至今已有170年历史。其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壮大,欧亚曾建立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科学社会主义是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科学理论,但其自身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同时它要同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正确指导各国的实践。否定、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必然遭到失败。在当前,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进行探索和改革,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就是高举科学社会主义旗帜。

第二,中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普遍存在错误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是时间不长的阶段,很快就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因此,它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脱离具体国情和人民思想实际,超越必经阶段、急于建成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它们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机械地理解计划经济,大搞指令性计划,把按劳分配搞成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结果生产者的积极性不仅没有调动起来,反而遭到严重挫伤,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迟缓。这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入考察了社会主义的现状,得出一个重要论断: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有了准确历史定位,为从根本上纠正急于建成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错误指导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国家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严重困难与挑战、共产党人实现伟大理想任重道远;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美好的,但要实现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也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第三,中国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建設最初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连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都没有弄懂。那么社会主义建设怎能搞好呢?邓小平经过长期反复思考,非常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从根本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要走向灭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社会主义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搞建设。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不仅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的发展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前景。

第四,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我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形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道路和制度。改革就是要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此,我们在农村建立和积极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存积极性。我们排除了社会主义只能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传统观念,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使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公司,得到空前大发展。我们破除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破除了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纯按劳分配的传统观念,建立起以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公司制度。我们积极扩大开放,加强中外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引进海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也努力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发展。经过40年的努力,改革开放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五,中国始终不渝地重视和改善民生。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忽略了改善民生。社会主义各国,搞了多年的建设,国家似乎强大了,但不管原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生活几乎都改善得比较缓慢,不仅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同原来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也处于后进状态。人民难免质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究竟体现在哪里?人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认可度、拥护度必然大打折扣。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凝聚力也会逐步松散。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难以巩固,民族也难以真正富起来。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邓小平到习近平,都从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这样的战略高度,看待改善民生问题。“富民”一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邓小平说,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此要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习近平强调,要让改革开放的更多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改革开放40年,人民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不仅比40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远远超过与我国处于同一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美好的生活让人民充满了幸福感、获得感,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号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科学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必然趋势。

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伟大实践,它也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代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振兴世界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神圣使命,也是各国共产党人的共同愿望。

四、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为发展中国家和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相继宣告独立,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为它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这种模式和发展道路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事实上,迄今为止世界上也几乎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比较后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这条道路实现现代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曾学习借鉴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采取了一些所谓国有化、计划经济的措施,但效果都不明显,且有弊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掀起一股完全否定社会主义的浪潮,这些措施更是难以为继,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陷入迷茫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7〕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现代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英、法、德、美、俄相继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欧美再次出现工业技术革命,美、英、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同时,其政治和社会制度也逐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逐步走向现代化。因此工业化国家也被称作现代化国家。二战后,西方国家又出现原子—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西方主要国家被称为后工业化国家、或后现代化国家。西方国家将其现代化道路标榜为唯一现代化模式。

但西方国家这条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显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照搬这一模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西方國家依靠血腥的殖民侵略扩张和残酷的剥削进行了大量原始积累,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它们通过帝国主义战争把世界瓜分完毕,为其工业化源源不断地攫取廉价能源、原材料,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同时,良好的教育、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为其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必要条件。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也不可能具备的条件。此外,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国家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仍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原宗主国的依赖。国家积弱积贫,教育凋敝,人才奇缺,经济起飞举步维艰。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经验作为西方国家之外的一种选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经验更值得、也更容易借鉴。因为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过相同或相似的苦难历程,基础都是一穷二白,又都面临同样的民族复兴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积累的根本经验,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是当务之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搞好了,才能不断改善民生,稳步增强国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实现现代化奠定可靠基础,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发展不起来,一切都是空谈。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建立了自己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建设,有的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有的受当时苏联的影响,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推进改革。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的根本经验。改革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改革、发展离不开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的经验是,改革推动开放,开放引领改革,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扩大开放,不仅要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还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大力吸引人才包括本国留学人员。同时,要促进本国产品出口,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的程度。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要主动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不能游离潮流之外,更不能被边缘化。要加强同各国互利合作,特别是南南合作,谋取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三是建立健全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社会制度,确保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不少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社会动荡、民族分裂的难题。这成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最大障碍,也成为地区矛盾与冲突的根源。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确保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中国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党和政府具有崇高的威望,国家和社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始终团结一致。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的经验,并不是简单模仿中国的具体制度和做法,而是要建立健全体现这一精神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社会制度。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赖性大,同原宗主国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发展需要的资金、技术也不得不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原宗主国获取。这就使其经济很难自立,政治上也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仍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西方国家任意干涉别国内政,利用强势的意识形态工具美化西方政治制度、丑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它们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经济合作中,附加政治条款,把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它们还策划“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所谓民主运动推翻别国政府。这一切都迫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牺牲独立性为代价,谋求发展。既能加快发展,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就成为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美好夙愿。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这些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中国的经验是,任何国家和民族要保持自身独立性,政治上都必须独立自主,不能依赖任何国家和势力,不能屈服任何外来压力而丧失原则,不能为了获得暂时的、局部的好处而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始终如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充满自信。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遭到什么困难挫折,我们都毫不动摇。正是由于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无论大小都应是平等的,都有权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别国无权干涉。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只要符合国情、人民拥护,就应当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它。要勇于顶住外来压力和干涉,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经验是,任何国家和民族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都必须坚持经济上的自主性。我們历来强调自力更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经济、金融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同时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各国的互利合作。但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的分配制度。合作也坚持以我为主,坚持互利共赢,不能损害自身的利益。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建设和核心制造业、交通、通讯、金融、电力、水利、矿产、能源、粮食、军工等领域、行业更要坚持自主性,由本国掌握主导权,主动权。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上长期依赖西方国家,未能实现自主,其政治和外交上也难以保持独立自主。中国经验无疑是想摆脱这种困境的全新选择。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作为发展中国家,历史上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现在又面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的威胁。怎样实现加快发展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借鉴中国经验是一个全新选择。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中国方案是: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各国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文明多样化。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方案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各国共同发展、人民福祉安康的美好方案。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也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和民族就要照搬中国模式。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苏联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即所谓苏联模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往往学习借鉴苏联模式,也存在照搬的问题。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照搬势必脱离本国国情,出现水土不服。同时,苏联错误地认为自身模式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并将其强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极大阻碍了各国对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立自主探索,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外国的成功经验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理论,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促进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根本经验。

〔参考文献〕

〔1〕〔3〕〔4〕〔5〕〔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0,10,10,10.

〔2〕〔6〕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责任编辑:石本惠】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新时代特色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我的女巫朋友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