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

2018-04-18 08:30忽诗佳
人民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大众文化和谐社会

忽诗佳

【关键词】大众文化  文化空间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提升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人作为构建社会的最小单位,其个人素养水平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接受文化传播的路径应不断扩展,在原有学院制文化教育方略的基础上,应结合当前新时代对文化传播的切实需求,使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中提升综合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奠定基础。然而,由于我国大众文化传播空间仍较为狭窄,制约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使我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逐渐降低。因此,为了使我国文化影响力在新时代得以有效提升,思考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的有效方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有效化解文化矛盾,扩大文化空间

解决人民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问题,是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而扩大文化空间更为重要。文化是指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由文化支撑起来的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理念,能够更加契合国家发展实情和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加之文化是国家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沉淀下来的精华,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使国家建设以更科学、理性的方式进行,故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文化一方面可影响人们的思想,转变人们认知事物的态度,使社会民众在共同文化氛围中,产生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还具有经济价值。例如,在影视、书籍出版、建筑等各个行业领域均有所表现,与文化有效交融能够提高商品的附加值,达到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目的。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大众化文化的开发程度仍有局限。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于上世纪末兴起,在不同经济环境发展氛围中,通过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风俗等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新时代的大众文化,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大众文化传播与表现的形式,仅停留在二维空间中,无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实现高效融合,影响大众文化传播成效,成为制约大众文化发挥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大众文化是从民众中汲取形成的,若与民众生活环境呈现脱离状态,将无法有效地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养分。一旦大众文化失去新时代下文化内容的供给,文化的“身躯”将逐渐干瘪,无法为国家建设扛起文化的大旗,使文化影响力逐渐削减,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与高效建设。因此,为了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在新时代思考构建大众文化开放空间的有效方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更开放文化空间需秉持的原则和采取的措施

通过对大众文化空间价值进行分析可知,大众文化是提升不同地域凝聚力的有效内容,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稳步落实。然而当前社会大众文化空间较为狭窄,无法为大众文化成长与传播提供充足的空间,使大众文化影响力减弱;加之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发展,不同地域文化不断涌入中国,抢占公共文化构建空间,影响大众文化空间构建成效。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新时代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

新时代构建更加开放大众文化空间的原则。合理性原则。大众文化空间的扩展需占用土地面积,在当前国家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时代,大众文化空间若想得以扩展与建设,需秉持合理性原则,与城镇建设规划体系融为一体。在土地规划初期就要重视并意识到大众文化空间构建需求,在有效提升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本性原则。大众文化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具有极广泛的接收群体,主要是由于大众文化可以与不同地域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习惯、民俗等因素有机融合,凸显文化与民众的和谐关系,为大众文化发展以及不断扩大影响力提供有利条件。因此,要想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需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凸显文化与人的交互性,讲求适时、适地,使大众文化空间开放更具科学性,使大众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属性得到落实。

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可用的大众文化空间的资源较为紧缺,为此大众文化空间设计者,需秉持因地制宜原则,思考大众文化空间构建的更多可能。例如,在一些旧工业城市,存在许多闲置厂房,该地大众文化的规划,可立足于城市发展历史,秉持绿化环保、资源集约利用等理念,尝试将闲置厂房建成环保主题公园,将大众文化渗透其中,达到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的目的。为提高大众文化空间的感染力,大众文化空间设计者可利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环保绿化技术,在旧厂区内栽植绿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众文化氛围,使人们在参观这个大众文化主题公园时,既可回看到该工业城市的辉煌历史,也可见证城市发展的新变化,提升大众文化空间扩展构建的成效。

新时代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的措施。第一,结合地域发展实情,在人口流动性大的区域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大众文化的主要影响群体是社会民众,只有在人口流动性大的区域,建设大众文化空间,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例如,车站、广场、菜市场等地点,在这些区域进行大众文化渗透,赋予大众文化生根发芽的空间,提升大众文化影响力。例如,20世纪初期的汉口民众乐园,因人口流动量较大,当地昼夜繁华,成为大众文化娱乐的主要空间,与人们生活百态融为一体,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活力,推动了社会发展。第二,大众文化可渗透在画廊、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地,与不同场馆文化宣传内容相结合,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同时,现有公共空间应扩大开放性,降低准入门槛,结合新时代大众文化的发展需求,将大众文化作为创新空间,丰富公共空间的内容,使大众文化空间得以扩展,达到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的目的。第三,创新大众文化空间的开放形式。所谓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主要是指通过开放空间的建立,使大众文化引起更多民众的共鸣,提升大众文化影响力。为此,需秉持创新精神,思考大众文化空间灵活多变的开放形式,使大众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更多民众的生活。例如,“广场舞”作为一项当下影响群体较大的大众文化,若想构建更加开放的空间,可与电视台或网络媒体合作,制作相关的大众文化类节目,提高大众文化影响辐射范围。

新时代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需认清大众文化影响力,提高其开放空间的价值,秉持合理性、人本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大众文化空间和民众高效交互,在有限空间内发挥最大文化影响力,在丰富有效的大众文化空间开放构建方式下,加强大众空间多元化辐射范围,达到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王玮琪、李家琪:《“物”化的空间——當代城市空间中的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8期。

②罗甜田、王琴:《丰富文化形象与叙述形式——对大众文化服务意识形态创新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大众文化和谐社会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