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2018-04-18 08:30李春华
人民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基层组织第一书记

李春华

【关键词】驻村“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  农村党建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者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固然是要助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面对现实存在的基层组织薄弱、涣散局面,首要和重要的任务就是建强基层组织,抓班子建设,帮带班子,尤其是帮扶共建党建阵地,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增强村党支部战斗力,带领村“两委”搞好农村的各项事业。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成当前农村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农村发展、摆脱贫困,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初衷之一,正是解决个别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问题,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选派的“第一书记”是能力和素质较高的优秀干部,他们驻村后扎实工作,以党建为抓手,通过“传帮带”引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增强,村委班子向心力增强,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一是帮学习,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培养和教育,组织党员干部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一些驻村“第一书记”为了应对党员队伍老龄化、知识水平不高的现状,花大力气吃透相关文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广大党员;积极发展优秀青年入党,特别是在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中发展党员,改变基层党组织年龄结构,提升能力与素质;把扶贫攻坚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改变宽松软的不良作风及导向。二是帮建制,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各项制度。在建强基层组织方面,配齐班子、完善制度、规范作风,使原来班子不齐、组织涣散、软弱乏力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同时,健全各项制度,使村“两委”工作机制、村民“一事一议”、“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得到完善。带领村“两委”,打造阳光村务模式。依靠民主决策处理村里的大事小情,杜绝一言堂的现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调动了群众监督、参与村工作的积极性。总之,驻村“第一书记”在重塑党组织形象,夯实基层组织堡垒,帮带帮学抓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者、引领者、好帮手和坚强后盾。

破除旧观念,引入新理念:农村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扶贫先扶志”,指的就是要扶志气,扶信心,扶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造成贫困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贫困村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村民观念守旧、文化落后、科技意识淡薄造成的。目前,在一些贫困地区,依然存在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小富则安的消极落后的小农意识,存在着畏难惧险、懒惰散漫等落后思想和陈规旧俗,成为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巨大障碍。真正的贫困,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思想上的落后、精神上的贫困,知识上的匮乏。因此,扶贫不是单纯的物质投入,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改变,只有精神扶贫才能彻底铲除贫困的根源。但是,由于原有村基层组织身处基层一线,受客观条件限制,对很多上级政策了解不多、把握不深,所以,依靠贫困村自身难以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

“第一书记”的进驻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几千年遗留的落后思想观念,但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思想观念,使群众树立靠自身辛勤努力摆脱贫困的意识和信心。因此,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要找项目、扶产业、搞基础,更重要的是帮助群众转变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帮扶。可以说,对于扶贫工作来说,思想引领比招商引资还重要。“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观念,变输血为造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为此,驻村“第一书记”深入村民中间,了解村情民俗,以“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用科学理论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破除落后愚昧思想,切实转变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被扶贫”的被动、依赖思想,激发困难群众致富的内在愿望和动力,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焕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冲破消极落后的传统观念束缚,树立主体意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意识、创新意识、风险观念。引导群众用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人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振奋的精神。

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的领路人

驻村“第一书记”政策的实施,改变村庄治理的模式,形成“国家支持+村委主导+村民参与”的民主合作型的新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基层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第一书记驻村之后,把完善基层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首要任务。他们紧紧依靠农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培育年青优秀党员,物色培养村后备干部,扩大农村人才的储备库;健全村“两委”班子,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和生活制度,建立新型党员管理模式;加强对现职干部的培训,提高现任干部驾驭市场、协调关系、促进农村和諧稳定的能力。二是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机制,提高村民治理参与者的素质。“第一书记”驻村之后,一方面,健全农村社区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民主决策的规则,在决策之间加大协商沟通议事的力度,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在农村的实现。另一方面,加强对村民民主法治意识的培育,通过法治实践,提高村民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公共精神,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理性化水平。三是加快建设农村基础保障事业,农村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第一书记”在国家和农村之间建设一道桥梁,成为政策、信息畅通地上传下达的友好使者。同时,通过引进项目、资金,依靠村民集资、社会捐资、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以劳折资等方式,解决这些关系到农村长期发展的民生问题。四是促进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第一书记”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党委、政府等组织为依托,有针对性地为基层群众提出服务。耐心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引导其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同时,还积极协助落实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签订“村民产业发展自治公约”,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使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当然,驻村“第一书记”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如,驻村“第一书记”目标设置和权责相匹配的问题、智力资源和项目资金持续支持的问题、对选派干部的关怀和爱护问题等。但实践已经证明,在“第一书记”驻村短短的时间内,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明显变化,农村面貌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甚至一些贫困农村“脱胎换骨”。毫无疑问,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机制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基层组织第一书记
农村基层腐败犯罪情境预防机制构建探析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发挥好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履职作用
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驻村第一书记
如何理解党的基层组织任期“新规”
党的基层组织
地勘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
《党员文摘》: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