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户画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8-04-18 11:33丁志刚郑树泉齐文秀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8年3期
关键词:日志画像集群

王 洋 丁志刚 郑树泉 齐文秀

1(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上海 200040) 2(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 上海 201206) 3(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上海 201112) 4(上海嵌入式系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 201112)

0 引 言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1]。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用户的队伍中来,这为互联网企业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这将意味着谁更了解自己用户的上网习惯、浏览偏好等,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现如今用户行为日志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呈现激增的趋势,数据规模已经开始由GB向TB乃至PB级别迈进。为了解决数据量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adoop大数据平台的离线数据处理分析系统。

用户画像就是根据用户的人口属性、偏好习惯和行为信息而抽象出来的标签化画像[2]。目前,国内淘宝和京东都推出了自己的用户画像功能,通过对用户的个体消费能力、消费内容等长时间多频次的建模,为每个客户构建一个精准的消费画像[2]。国外对于用户画像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用户行为探索始于2005年,Barabási在Nature发表的一篇论文[3],该文通过对用户普通邮件和电子邮件的发送和回复时间间隔统计特性研究,发现相邻两个时间间隔的分布服从反比成幕率的长尾效应。此外,Barabási在他最近一本名为《Bursts》的书中就大胆地提出,93%的人类活动是可预测的[4]。

本文是用户画像在大数据环境下的一种实践。传统的分析方式基于少量精确的结构化数据,但是,面对数据量大的情况,会出现速度慢甚至程序崩溃的风险。由此,引入基于Hadoop分布式集群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提供更可靠的分析与处理服务。

1 需求分析与相关技术

1.1 需求分析

用户画像系统的建立需要依赖于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及所拥有的数据。本系统采用了某公司推出的一款互联网WiFi产品中采集的用户行为日志以及其他相关的用户信息作为源数据。

该日志中包含了用户浏览部分核心页面的历史记录,包括:用户MAC地址、访问时间、接入设备MAC地址、访问页面类型、页面URL、客户端类型等。由于用户行为日志中提取出的电影和电视数据不足以支撑后续的分析与处理任务,需要通过添加辅助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相关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表单数据作为用户行为日志的补充。

依据用户行为日志中现有的数据信息,补充日志中残缺的部分,所构成的完整数据集合提交给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进行处理分析。然后通过可视化模块进行展示达到用户画像助力企业为用户进行推荐的目的。

1.2 相关技术

网络爬虫是一种自动提取网页的程序,它为搜索引擎从万维网上下载网页,是搜索引擎的重要组成[5]。数据爬取模块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网络电视和电影数据,为源数据作补充。

大数据处理平台主要使用了Hadoop以及Hive等框架。Hadoop是Apache软件基金会下的一个开源分布式计算平台。HDFS作为Hadoop生态系统中主要存储系统,在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已经成为很多公司首选的存储方案[6]。

Hive是构建在Hadoop上的数据仓库框架。将结构化的文件映射为一张数据库表,并提供查询功能,可以SQL语句转化为MapReduce任务运行。

Sqoop是一个用来将Hadoop和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相互转移的工具,可以将一个关系型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转移到Hadoop的HDFS中,也可以将HDFS中的数据转移到数据库中。

可视化模块主要用了Spring、SpringMVC、Mybatis作为Web端开发框架。

Spring是一款开源框架,为了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而创建[7]。Spring框架的IOC容器设计降低了业务对象替换的复杂性,对组件之间解耦起到了重要作用。SpringMVC框架提供了构建Web应用程序的全功能MVC模块,分离了控制器、模型对象、分派器以及处理程序对象的角色。MyBatis是支持定制化SQL、存储过程和高级映射的优秀的持久层框架。

2 用户画像系统总体设计

用户画像系统的整体架构分为四层:数据源层、数据采集层、基于Hadoop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层、数据可视化层。基本流程为:数据采集层采集系统所需数据并将数据存入数据源层;大数据平台层由数据源层导入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将处理完成的结果导出到数据源层;数据可视化层从数据源层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呈现在Web端页面供管理者参考。用户画像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用户画像系统架构图

2.1 功能模块划分

用户画像系统分为三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基于Hadoop集群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可视化模块。宏观上讲,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用于补充用户行为日志中缺乏的电影数据、电视节目的相关数据以及源数据对接,使得数据集更加完备,为之后的分析与处理获得全面且合理的数据集作准备。基于Hadoop集群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用户行为日志经过清洗、规范化、分析与处理等步骤为用户标识相应权重的标签,实现为用户“画像”的目的。数据可视化模块将大数据平台中分析完成的结果进行展示,直观地看到用户的人画像,为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2.2 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包括三个部分:电影数据爬取模块、电视数据爬取模块和源数据对接模块。其中,电视数据爬取模块和源数据对接模块主要采用调用第三方API接口获取数据的方式,定时抓取数据。

电影数据爬虫子模块通过爬取豆瓣电影网站中的相关数据来获取电影信息,主要包括电影名称、电影评分、电影导演、电影演员等。电影数据爬虫子模块爬取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电影数据爬虫子模块爬取流程图

电影数据爬虫子模块流程如下:

1) 将初始待爬取URL存入数据库。并初始化其状态为未爬取状态。

2) 从数据库中获取未爬取状态的且id最小的URL,使用基于HttpClient实现的Http访问工具包对该URL进行访问,获取到该URL的HTML页面数据。

3) 对获取到的HTML页面利用HTML解析器Jsoup进行处理,分析并获取页面中的电影名称、演员表、导演表以及电影评分等,将解析成功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中。

4) 获取该页面中固定模块中存在的URL并判断其是否电影相关的URL,将符合要求的存入数据库中等待爬取。

2.3 数据可视化模块

数据可视化模块中,采用基于MVC模式的三层架构。使用Spring、MyBatis和SpringMVC框架作为支撑,Echarts商业级图标框架进行展示。

整个模块在展示用户个人画像的基础上,以接入的设备作为区域,展示区域内用户整体的统计分析量。数据可视化部分效果如图3所示。

(a) 用户标签图

(b) 区域用户分布图

(c) 区域用户访问频率

(d) 区域用户访问时段图图3 数据可视化模块效果图

3 Hadoop大数据分析平台

大数据指的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现有的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3.1 集群拓扑结构

集群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Hadoop集群拓扑结构

Hadoop节点结合ZooKeeper服务组成高可用Hadoop集群。取名为Hadoop的节点担任集群中NameNode角色。Hadoopwy1作为NameNode节点的候选节点处于StandBy状态且担任集群中负责任务分配和资源管理的ResourceManager角色。Hadoopwy2主要作用在于存储HDFS数据、处理MapReduce任务等。

3.2 大数据分析平台架构

大数据分析平台首先由Hive提取部分用户日志进行清洗与数据的整合交换,生成用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建模数据,利用算法库算法对建模数据进行分析,生成用于用户行为分析的模型。然后,对所有用户行为日志进行数据清洗与数据的整合变换,得到预处理后的业务数据集,将得到的模型应用于该数据集得到最终的应用结果。最后,通过应用结果进行评测的方式评价模型优劣并对模型进行优化。

基于Hadoop集群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架构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Hadoop集群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架构图

3.3 用户画像标签体系

根据用户的相关数据将标签体系进行了划分,总体划分为两大类,基础信息标签、动态信息标签。基础信息标签是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中填写的个人信息得到;而动态信息标签结合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挖掘,达到利用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用户分类的目的。

平台部分标签体系如图6所示。其中,基础信息标签主要是从用户地址、用户的手机使用情况两方面进行分析。动态信息标签以用户价值标签和用户电影倾向标签为例进行分析与说明。

图6 用户画像标签体系图

3.4 用户行为分析模型

基础信息标签主要采用统计的方式,按照一定的规则为用户标记对应的标签。

动态信息标签中,部分标签采用统计方法,另一部分标签采用数据挖掘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经过抽取数据分析所需要的数据,通过聚类等算法分析后区分各用户。

3.4.1基础信息标签模型

地址标签是按照用户注册时填写的用户地址直接为用户标记该标签。手机标签模型是根据用户使用手机类型与数量进行标记。如表1所示。

表1 用户手机标签模型

3.4.2动态标签模型及K-means改进算法

1) 用户价值模型该模型将用户使用次数(UT)、初次使用到最近一次使用天数(DC)、最近一次使用距今天数(DF)、用户在线总时长(OT)四个值作为用户价值模型的参考指标,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聚类,通过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聚类实现用户分类的目的。

K-means算法是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在最小化误差函数的基础上将数据划分为预定的类数K,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K-means算法[8]对于给定样本集D={x1,x2,…,xm}聚类所得簇划分C={C1,C2,…,Ck}最小化其平方误差:

(1)

但是K-means存在着依赖初始化中心的缺陷,针对该问题对K-means进行改进。本文采用各个节点之间投票的方式选出第一个中心点,得到票数最多者胜出。这里假设每个节点为其余每个节点都准备一票,但是实际的投票值为除以两点之间的距离而得到的值。越是聚集的簇中心其所得票数相对较多,由此选出一个节点,然后求与已经得到的节点相距最远的节点,依次求出需要的节点。投票的值可以表示为:

(2)

式中:d是欧式空间中连个点之间的距离且x≠y。

初次聚类得到类簇以后,对每个类簇再分别随机选取其中的一个节点作为新的中心点。然后再一次进行聚类,循环多次选取方差较小者为最终聚类中心,从而降低K-means聚类时因为初始节点的选取而造成的影响。

实验表明,改进以后的K-means算法更加稳定,准确率更高。

通过hive进行统计与合并构成上述用户价值模型的数据集,运用PCA将数据降为2维数据如图7所示。

图7 用户价值模型数据分布图

本文采用了SSE(误差平方和)的方式对聚类效果进行度量。随着聚类簇数K值的增大,总SSE值将逐渐减小。当K的值小于其实际簇数的时候,随着K值的增大,总SSE迅速下降。当K值大于实际的簇数时,随着K的增大,总SSE的值将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9]。本文从多次聚类结果中选择总SSE递减趋势明显变缓的K值作为聚类簇数。多次聚类后SSE值递减趋势如图8所示。

图8 误差平方和SSE递减趋势图

从图8中可以看出,当K=4的时候误差平方和的值已经递减十分缓慢,使用手肘法并结合业务需求以及图7中展示的PCA降维图确定K值为4,即本文中将用户行为数据划分为4个簇。

聚类分群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中分类结果可以看出,类1用户使用次数最少,初次使用到最近一次使用天数最少,最近一次使用至今天数最大,在线时长最少,基于这些特征将类1标记为一般与低价值用户。类2用户使用次数较多,初次使用至最近一次使用天数较长,最近一次使用至今天数较多,在线时长较多,基于这些特征将类2标记为重要发展客户。类3用户使用次数最多,初次使用至最近一次使用天数最大,最近一次使用至今天数最小,在线时长最长,基于这些特征可以将类3标记为重要保持客户。类4用户使用次数稍多,初次使用至最近一次使用天数稍多,最近一次使用至今天数稍长,在线时长稍长,基于这些特征可以将类4标记为重要挽留客户。

表2 用户行为聚类结果

2) 用户驱动力标签用户驱动力标签是面向影视数据而言的,主要用于说明用户喜欢看电影对评分和星级的倾向。运用K-means算法对以电影评分、电影星级为数据集的电影数据进行聚类,方法与用户价值模型中类似。误差平方和的递减趋势如图9所示。

图9 电影数据SSE递减趋势图

通过该图选取聚类簇数为2,对电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电影数据聚类结果表

根据表3中的聚类结果进行分析,类1中电影评分较高,星级数目较多,基于这些特征将类1的电影定位为高分热评电影。类2中电影评分较低,星级数目较少,根据该特征将其定位为低分少评电影。

生成模型时通过计算用户所观看过的电影的评分与星级数目的平均值,与聚类质心计算距离,选取距离较近的质心所代表的类作为该用户的实际分类,将电影分类各自代表的标签赋予用户,表征用户的电影倾向标签。

4 系统测试

采用UCI机器学习库上面提供的开放数据集Wine、Iris以及本系统经过人工标记后的部分数据作为测试数据,验证文中提出的对K-means算法的改进。

Wine数据使用K-means算法采用随机初始化中心时测试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K-means算法对Wine测试数据表

采用本文中提出的改进方案,多次测试结果趋于稳定,这不再一一列出。其初始化中心为:(3, 13.73, 4.36, 2.26, 22.5, 88, 1.28, 0.47, 0.52, 1.15, 6.62, 0.78, 1.75, 520)、(1, 14.19, 1.59, 2.48, 16.5, 108, 3.3, 3.93, 0.32, 1.86, 8.7, 1.23, 2.82, 1 680)、(2, 12, 0.92, 2, 19, 86, 2.42, 2.26, 0.3, 1.43, 2.5, 1.38, 3.12, 278)。其中,第一列分类号不包含在计算之内。通过该聚类中心可以看出,本文提出改进起到了较好的初始中心的选择效果。针对该方案同样进行多次测试结果基本稳定,准确率的平均值为70.78%。

Iris数据集使用K-means算法采用随机初始化中心点的测试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K-means算法对Iris测试数据表

运用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多次测试结果趋于稳定,在此不再一一列出。初始中心点为:(1, 5.1, 3.5, 1.4, 0.2)、(3.0, 7.7, 2.6, 6.9, 2.3)、(1.0, 4.3, 3, 1.1, 0.1)。其中,第一列分类号不包含在计算之内。最终生成的聚类中心为:(5.01, 3.42, 1.46, 0.24)、(6.87, 3.09, 5.75, 2.09)、(5.9, 2.75, 4.41, 1.43)。对比本文改进算法确定的第一个初始中心点和最终生成的聚类中心点可以看出二者相差很小。多次测试后的准确率平均值为:88.67%。

针对系统用户日志的标记数据进行聚类并统计其准确率同样得到了较高的提升,其中运用K-means随机确定初始中心的方式平均准确率为:64.50%,运用本文提出的改的K-means算法平均正确率为83.43%。可以看出准确率在采用改进后的算法后有了较大的提升。

此外,为了验证本文中提出的基于Hadoop集群的大数据处理平台集群环境相对于单机环境效率的提升。在同等大小的数据集用户行为日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MAC地址各自操作次数的统计功能编写了在单机环境下和Hadoop集群环境下不同的实现方式,并测试了五组不同数据集的情况下的运行时间。

由实验数据得知,单机处理情况下,分别处理250 MB、500 MB、1 GB、2 GB、4 GB数据的时间随着数据量的突增呈指数级增长的趋势,用时分别为:5.45 s、7.5 s、13.94 s、42.18 s、158.75 s。而使用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处理任务的情况下,分别用时为17.01 s、20.99 s、21.30 s、22.42 s、30.04 s。单机与集群环境下运行时间对比如图10所示。从图10中可以看出单机情况下随着数据量的剧增处理时间也随之剧增,在1 GB范围内的数据量表现较好,但是当数据量继续增长,执行时间随之集合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而集群环境下,从250 MB数据剧增到4 GB的数据量的过程中,运行时间变化不大,变化趋势较为平稳。可见,基于Hadoop的分布式集群环境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很显著,而且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大其优势将越明显。

图10 单机与集群执行时间对比图

5 结 语

本文针对用户喜好与互联网企业产品之间的矛盾,设计并实现了基于Hadoop集群的用户画像系统。首先,通过接口调用、网络爬虫等数据采集方式,获取到完善的数据集。然后,用户的行为日志经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式的分析与处理,把用户抽象成标签的集合,从而达到为用户“画像”的目的。最后,可视化系统将用户画像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为企业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以及为后续向用户进行精准推送铺平道路。此外,本文对K-means算法依赖初始中心的缺陷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算法更趋近于最终聚类中心,且准确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1-2.

[2] 曾鸿,吴苏倪.基于微博的大数据用户画像与精准营销[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306-308.

[3] Barabási A. The origin of bursts and heavy tails in human dynamics[J]. Nature, 2005, 435(7039):207.

[4] Barabási Albert-Lászlò. Bursts:The Hidden Patterns Behind Everything We Do[M].Dutton Adult,2010.

[5] 周德懋,李舟军.高性能网络爬虫: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9,36(8):26-29.

[6] 马建红,霍振奇.基于HDFS的创新知识云平台存储架构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33(3):63-65.

[7] 李洋.SSM框架在Web应用开发中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6,26(12):190-194.

[8] 潘巍,周晓英,吴立锋,等.基于半监督K-Means的属性加权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34(3):190-191.

[9] 成卫青,卢艳红.一种基于最大最小距离和SSE的自适应聚类算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103-107.

猜你喜欢
日志画像集群
威猛的画像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画像
扶贫日志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雅皮的心情日志
雅皮的心情日志
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