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石
农家书屋是惠及全国农民、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是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它面向农民、贴近生活,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它的发展,农家书屋也暴露出诸多不足,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农家书屋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把农家书屋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和农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其中,拥有藏书、人才、财政投入、文献采访等优势的县级图书馆(以下简称县级馆),具有他人无法替代的功能和手段,理应成为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的主力军。
1.是我国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7%以上。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我国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自学阅读习惯和阅读积极性尚没有形成,这就需要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于是,农家书屋便应运而生。
2.是科技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农业中的广泛渗透和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服务方式,并在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这对农民科学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家书屋的建成,为广大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提供了便利,农民群众是欢迎的。
3.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未来5年中国发展主要目标提到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由于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人类生产关系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转变,而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城市对高技术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强,他们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生存能力,也制约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而发展中的农家书屋为农民工提高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提供了平台。
在我国,一些地方农家书屋已初具规模,然而,仅仅硬件上的达标,远不能提高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原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切实提高农家书屋使用率的通知》中指出:近期有关部门在对农家书屋进行检查时发现,一些地方在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农家书屋由于没有配备管理员,开放时间得不到保障;有的农家书屋虽然门开着,但书柜上锁;有的农家书屋建好了,一旦通过上级的验收之后就关门。这种状况至今尚未有效改变,从而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使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不能发挥其正常效益,使农家书屋未能实现其价值。
1.农家书屋的选址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又由于新农村建设,撤乡并镇,使原来的多个村合成一个村,这就使每个村的人口增多,面积扩大,农家书屋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的,农民到农家书屋的距离也增大,有的农民到农家书屋需要3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耗费时间使得农民到农家书屋的积极性不高。
2.农民阅读意识不强、农村阅读氛围没有形成。
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而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农民,还有些不识字,农民阅读的自觉性没有形成,对农家书屋的认识也不到位。有的乡村干部认为,这是搞形式,浪费国家的钱财,农家书屋没有用。由此可见农民阅读的状况。
3.对农村阅读需求把握不准,导致有限资源浪费。
由于没有对农村阅读需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农家书屋的建设单位在提供服务产品上存在一定的主观片面性,书屋的藏书不完全适合农民需求,导致这些有限的来之不易的资源不能全面充分利用。有些农家书屋由于没有找准农村主要阅读群体,没有贴近农村的阅读需求,存在好书少、实用书少的问题,因而借阅率比较低。
4.管理员队伍建设不到位,导致服务质量差强人意。
实践证明,管理员的责任心、积极性和服务意识是决定农家书屋成效的关键因素。目前,绝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为兼职,有的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管理与服务之中。管理员队伍的不稳定导致了部分书屋不能正常开放,甚至关门
了事;有的书屋管理混乱,图书流失严重,使书屋变成了“空”屋。此外,多数管理员缺乏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而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正规化和服务工作上水平,制约了农家书屋服务农民作用的正常发挥。
县级馆地处城乡结合部,与地处农村的农家书屋相比,它具有创建较早、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素质较高等优势,完全有资格和能力成为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的主力军。
1.县级馆是对农家书屋进行业务辅导的主力军。
县级馆可以利用本馆图情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对农家书屋的业务指导,规范藏书编目,规范书屋的各项工作。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流通、阅览、参考咨询、读者辅导等图书馆常规业务培训,提高书屋管理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使他们逐步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培训者。
2.县级馆是指导农家书屋健全管理制度的主力军。
县级馆有一整套全面、有效、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是农家书屋无法比拟的。县级馆可根据制度制定的经验,指导农家书屋制定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管理制度。如书屋服务的时间上,要分农忙与农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
3.县级馆是帮助农家书屋建立共用机制的主力军。
县级馆与省市图书馆、本地区大中学校图书馆、工厂企事业图书馆联系紧密,信息广泛、全面,有条件和能力帮助农家书屋之间互联互通,并将他们融入县(市、区)内各类图书馆,与县(市、区)内各类图书馆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而满足农民的知识需求,确保农家书屋藏书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合理性。
4.县级馆是推动农家书屋网络化的主力军。
农家书屋要生存好、发展好,必须与时俱进,逐步利用现代科技,为新型农民提供信息化的服务。这又为县级馆更好地服务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县级馆大多建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发挥好本馆的人才、技术优势,在各级政府逐步加大投入的同时,将共享工程逐步发展、延伸到农家书屋,使其成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与县、市图书馆联网,利用共享工程文献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农家书屋藏书不足,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5.县级馆是规范农家书屋文献采访的主力军。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家书屋的投入会逐步增加。其文献采访会逐步摆上农家书屋建设的议事日程,成为“书屋”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或缺的工作。在农家书屋既定的购书经费内,保证购书质量,使书屋藏书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服务“三农”,必然成为县级馆拓展服务空间的又一契机。一是县级馆工作人员大多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情系农村、心系农民,能够做好采访前期信息收集工作,掌握农民所需文献类型。二是县级馆可以通过图书出版发行专业报刊、英特网的网络书店、图书网络等渠道获取中文图书的出版、内容信息。三是县级馆可以在完善和发扬传统采购方式的同时,积极尝试网上购买、纲目采购、集团采购等新型采购方式,实现采访方法多样化。四是能根据不同的文献类型和农家书屋的特点,有区分地控制文献采购的速度。
县级馆在农家书屋巩固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县级馆要成为主力军也非指日可待,除自身主动、积极投入农家书屋建设外,还须从法律、政策、投入等多方面提供支撑。
1.法律层面的支持。
图书馆事业发展几十年来,直至2017年11月4日才正式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并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但该法并未明确县级图书馆在县域内进行图书管理的主体地位,也未从法律上赋予其对农家书屋等专业图书馆(室)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等职责,从而影响了其对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
2.政策层面的支持。
农家书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目前,已建成的农家书屋管理责任不够明确,有的由县、区图书馆负责,还有的由新闻出版局负责。由于管理体制不够明确,使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在各地也不统一,对书屋规模、设备配置、人员素质、工作任务、书屋管理等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在管理上很可能造成相互推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结果,影响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或有权部门,应尽快通过出台政策,确立县级馆为对农家书屋进行有效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农家书屋的“娘家”,以方便县级馆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3.资金投入层面的支持。
一是将各级财政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的资金集中为县级馆统筹、使用,以发挥整体效应。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将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的工作经费纳入县级馆的财政预算,以解决农家书屋投入不足、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三是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和鼓励县级馆在“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的思路上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在增强本身发展后劲的同时,带动农家书屋可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