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明 牟勇
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校的课堂上应该讲些什么?如何讲好?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推动广大学员实现学习深化、思想变化、实践转化,对广大党校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党校教师一定要站位高、看得远、做得实,立足党校主业主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特征和规律,在三个方面做到精准发力。
一、学理框架的支撑力
任何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有其严谨、深厚的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愈加焕发出真理的光芒,就是因为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其所确立的严谨的学理框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辩证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皆是既批判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又创造性结合时代发展进行了理论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套深邃、严密的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伟大学说。当前,在党校课堂坚持学理框架的支撑力,就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开展全方位系统的研究,全面准确深入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核心要义、逻辑体系、精神实质、理论来源、时代基础、实践要求、重大意义、历史地位等,做到学理贯通浑然天成,坚持用学术讲政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形成的,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习近平总书记躬身实践、深邃思考,结合历史和现实不懈探索的伟大理论成果。要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精髓和本质要义,就要找到其根本的学理框架,从系统、内涵、思想、逻辑、实践等维度,研究其具有的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指导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坚持把握学理框架的支撑力,就是要对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央决策部署进行科学研究、学理阐释,讲出“所以然”,用理论和思想的力量引导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中国化最新成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阐发理论的先声,彰显信仰的力量。
二、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师对人产生的影响力,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都是代替不了的。”这里说的影响力,主要就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渗透力感染力所体现的价值。党校课堂教学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摒弃那种“讲好讲坏无所谓”的思想,而应该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增强课堂感染力,争取讲出风格、讲出感情、讲出味道。要实现这种效果,党校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一是要增强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党员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党校教师努力学习研究、宣传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贯彻党的宗旨、意志和信念,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旗帜鲜明地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地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
二是要增强实践本领。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增强教学感染力,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要有不断听取学员意见反馈、去粗取精的雅量和决心,对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整改、提高。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则是要不断增强自身功底、夯实基本功,使扎实的理论功底与课堂形式的生动、活泼相得益彰。因此,党校教师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持之以恒地学习,既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既刻苦钻研党的理论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既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又努力掌握实用技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党校的课堂中。
三、针对问题的穿透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曾深刻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確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强化问题意识,体现的是党校人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实现有效研究的必然要求。党校教师如果不能针对国计民生、社会热点,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不可能严肃地去对待问题、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引导学员去研究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党校教师如果缺乏问题导向,就容易搞填鸭式灌输,难免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之嫌。表面上看,讲的都是大道理,说的也是长篇大论,但就是不能达到入脑入心、醍醐灌顶的效果。久而久之,学员也会因缺乏思维“倒逼机制”而逐渐丧失思考的激情和动力,便会出现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因此,“问题”不可小视,“问题”就是课堂作业,“问题”就是大开脑洞的催化剂,强化问题导向也就是强化研究导向、实践导向。当然,我们的问题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头脑中纯粹抽象的思辨,而是根植于现实、立足于时代,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立足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国家的长治久安战略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研究时政热点、社会民生、国内外形势以及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涉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党校教师要有效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和基层工作实际,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避免对“问题”剖析的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够深刻、不够透彻的现象,又要防止出现庸俗化、娱乐化倾向,而是要保证严肃化、规范化、时代化、具体化。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活水”,而社会实践又是问题的“活水”,要从广大群众的实际关切中寻求灵感,思考问题和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帮助学员释疑解惑,实现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强化社会实践,既是党校教师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又是观照现实,使教学成果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最好保证。
党校课堂教学要做到支撑到位、感染到位、穿透到位,就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围绕党校课堂“为了谁”、课堂教学的初心是什么这一主题,把党校课堂建设成党的理论教育深入头脑、党性教育贯彻始终、广大党员干部支持信赖的思想政治阵地和党性熔炉。
(作者吴耀明系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校刊部讲师;牟勇系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