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视角下金融精准扶贫研究

2018-04-17 05:52杨铁军
知与行 2018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精准扶贫银行

杨铁军

[摘 要]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既是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源泉动力,也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更是践行普惠金融、和谐共富理念的必经之路。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推进全社会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要深刻领会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精神,强化目标导向和责任担当意识,认定扶贫价值取向,主动作为、创新服务,发挥助力脱贫攻坚的引领作用。基于这一价值视角,针对扶贫政策背景以及当前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应致力于:推广“精准定向滴灌”的金融扶贫模式,使得扶贫对象能够释放出内生动力,促进其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通过优化配置银行扶贫资源要素,发挥金融扶贫智慧、引导扶贫信贷行为、增强银行扶贫质效、实现永续脱贫目标;围绕提升扶贫信贷资金的使用精准率和价值贡献率,研究并落实银行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银行;金融服务;价值视角

[中图分类号]F830;C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4-0034-0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脱贫人口数量年均在1 000万人以上,创造了世界减贫的新奇迹,为全球进行更为有效的减贫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1]。党中央、国务院及政府相关部门接连出台了多部具有战略导向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金融扶贫政策文件,其规格之高、频率之快、范围之广、内容之全、要求之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彰显了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和实施力度。2014年3月,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做好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工作的要求,对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精准扶贫任务进行了明确。同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七个部门,发布《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目标,要求在扶贫工作中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并具体安排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贫工作任务。2016年3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精准扶贫金融支持保障措施,设立扶贫再贷款,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融资需求。同年11月,国务院组织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制定了10个配套文件,有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共出台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督导扶贫工作[2]。2017年7月,在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并要求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工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扶贫再次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对脱贫攻坚任务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扶贫开发工作也步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深水区和冲刺期。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和绩效管理,组织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同时要求改进扶贫考核监督方式,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以及依此开展的中国扶贫实践蕴含着无比巨大的价值,为推进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原则。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没有退路的历史使命。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赋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也是当前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推动全社会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更要切实增强责任使命感,深刻领會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精神,认定扶贫价值取向,瞄准目标、主动作为、细致安排、创新服务,全面落实好各项扶贫要求,发挥助力脱贫攻坚的引领作用。

(二)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理论提升了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最新理论成果[4]。贫困人口与社会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是影响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保障共享发展的成果,改善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目标[5]。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该论断强调了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对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贫困问题始终与人类发展相伴随,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地域差别、历史环境、开发程度、个人状况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困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党坚定的执政理念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地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百姓的生活,始终牵系着脱贫工作的进展成效。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扶贫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与实际困难,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体验到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金融精准扶贫是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动力源泉,也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更是践行普惠金融、和谐共富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探讨如何通过“精准定向滴灌”金融扶贫模式的推广,提升扶贫信贷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效率,释放出扶贫对象的内生动能,促进其自身不断增强“造血”机能,最大程度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精准扶贫的价值效用,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与实践的扶贫工作重要课题。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及综合因素分析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其作用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贫困区域和扶贫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采取精细化管理方法,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方式。

银行通过创新扶贫金融产品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对帮扶目标实施精准发力,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在扶贫刀刃上,使扶贫贷款资金真正产生脱贫致富的作用实效,助推贫困对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不再返贫的可持续目标。而且通过金融精准扶贫逐步消除贫困阶层,还可带动脱贫致富人口产生更多的消费动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缓解当前中国经济转型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诸如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方面的矛盾,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升,有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价值理论分析

价值理论的一个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功能效应。因此,从价值角度来看,金融精准扶贫应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成本实现最大效用价值的问题。

为了说明价值理念对扶贫具有实际应用意义,首先引用一个价值学里的“价值率”概念,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P=Vo/(Vi×T)。这其中,P可理解为扶贫的“价值率”,Vi为扶贫投入的“成本价值量”,Vo为扶贫产出的“效用价值量”,T为“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个“价值增长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价值的增量与投入价值量之比值称为价值增长率,用Z来表示,即:Z=(Vo-Vi)/(Vi×T);由此可得,价值率与价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为:P=Z+1。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事物的价值率(或价值增长率)越高,该事物的价值就越高,人们就会越多地追加向该事物投入价值资源,该事物的存在规模就会越来越大;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们就会越多地从该事物抽回所投入的价值资源,该事物的存在规模就会越来越小。决定事物生存与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是该事物的价值率或价值增长率。因此,投资者总是权衡考虑如何将资金投入到能够获得“最大价值率”的领域。这也是社会经济系统遵循的一项基本法则。

借鉴价值理论的逻辑思路,借助效用工具与边际分析相结合的应用方法,探讨研究如何将扶贫信贷资源用到更恰当的地方,使其所能发挥的效用价值最大化。在扶贫实践中,投入的信贷资金能否促成贫困对象的收入稳定增长是问题的关键。通过有效实施金融精准脱贫,可以降低扶贫的投入成本,并带来扶贫收益的相应增加以及扶贫价值率的增长,进而激发扶贫对象的自身发展潜力,进一步扩大扶贫业务规模,产生更为明显的扶贫效果。所以,金融扶贫应以不断提升各种扶贫要素资源的精准率和价值率为核心,发挥扶贫智慧、引导扶贫行为、增强扶贫质效、实现良性循环。

(三)金融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分析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精准扶贫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动态性、相对性、多样性和多维性的综合[6]。扶贫对象涉及不同层面、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将产生不同的扶贫思想与扶贫行为。本文对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作以如下分析:

1.扶贫资源的稀缺性影响以及低效浪费问题。贫困群体的金融实际需求量与扶贫信贷资源有效供给量的匹配度达到契合一致时,扶贫效用价值率是最高的,自然不会浪费宝贵稀缺的扶贫资源以及对脱贫无效等情况。在当前各类资源仍然紧缺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使用以往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做法,难免会造成目标偏离、应扶未扶、低质低效的扶贫结果,不利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

2.扶贫行为的真实性影响以及边际效益问题。由于有的金融机构急功近利,出于片面追求业绩、美化自身形象的考虑,实施一些只在乎眼前利益却留下扶贫“伤疤”的项目,扶贫工作根本没有做到实处,甚至还可能存在虚假扶贫的问题。长此以往,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最需要的帮扶资助,势必导致扶贫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将出现单位扶贫要素效用价值减少以及边际效益递减等情况。

3.扶贫对象的差异性影响以及动态管理问题。金融精准扶贫是银行所有信贷业务中难度相對较高的一项工作,扶贫对象的个体差异较大,致贫原因、脱贫意识、致富本领等情况也都各不相同,做到真正了解、掌握扶贫人口群体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贫困对象的“进入退出”标准不统一,主要采用人工主观判断的方法,不确定因素较多,效率低且存在一定的误差,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

4.扶贫业务的风险性影响以及贷款投放问题。由于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在经济方面发展较慢、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弱,收入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缺乏有效抵押物且存在资产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所以银行开展扶贫信贷业务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而且,贫困区域的基础设施落后,配套不足,也是造成金融扶贫成本相对较高的一个原因,导致银行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下降,直接影响了贷款投放进度。

5.扶贫措施的有效性影响以及成效评估问题。要精准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就应当科学制定金融帮扶方案及其具体措施,做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易于评估。否则,难以实现预期扶贫目标,而且会影响后续扶贫业务的开展以及相应的成效评估工作。所以“以扶贫对象为中心”,综合考虑贫困原因、贫困类型、资源条件和发展潜质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系统设计、精细管理,才能取得理想的扶贫效果。

(四)金融精准扶贫的关键任务及主要内容分析

1.精准确认贫困目标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前提条件。在金融扶贫过程中,有效完成准确认定真正的贫困帮扶对象是扶贫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金融精准扶贫资源效用价值的前提条件。所以,评价精准扶贫工作扎实程度和群众对扶贫工作满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扶贫识别准确率。只有先完成了对贫困对象的识别、确定工作,才能实施下一步的脱贫措施。不同的扶贫识别标准及工作方案,针对的贫困人群是不同的。应按照有关规定重点关注符合政策脱贫目标范围内的贫困者,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以及居住环境、收入渠道、致贫因素、脱贫措施等情况将其识别确认出来,并实施名单制管理,使“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能够得到扶贫政策的实惠。要尽力避免扶贫目标的瞄准偏离问题,防范“弃真型”与“存伪型”两种识别上的错误,即: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没有全部受益;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到了扶贫政策[7]。

2.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是提升脱贫实效的关键环节。资金使用精准性是金融扶贫政策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扶贫资源总体短缺且使用效率相对低下[8],以往扶贫采取的“大水漫灌式”“撒胡椒面式”等做法,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用不大、效果不理想,应重新审视该现象。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做到扶贫资金使用准确,尽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消除低效甚至无效的信贷投放,对能否达成精准脱贫的预期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升金融精准扶贫价值率的关键所在。针对贫困的差异性和特色化,合理配置扶贫信贷资源,按照“靶向治疗”思路,采取“对症下药”方案,有效使用扶贫信贷资金,避免不必要的扶贫资源浪费。以支持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特色优势产业链的融资需求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化搭载扶贫,形成金融资源投入地区经济增长、金融资产保值增值、金融资源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9]。

3.精准考核扶贫成效是完成脱贫任务的必要途径。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情况实施全面考核,及时找到影响脱贫工作成效的症结根源,抓紧完成问题整改及问责处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考核要做到实事求是反映贫困状况,客观评价脱贫进度及取得的相应效果。二是要监督检查诸如扶贫作为不实、虚报扶贫数据、夸大脱贫业绩、粉饰扶贫问题等违规行为,及时采取追责措施进行纠偏改错。三是要落实扶贫资金有效投放的绩效奖励制度,规范执行相关扶贫费用标准,将精准扶贫考核结果与人员选拔晋升任用挂钩,激励扶贫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四是要综合履职尽责的落实情况以及造成问题风险的具体原因,适度提高对扶贫贷款的不良容忍度。

三、提升金融精准扶贫价值的有效途径与对策建议

(一)金融精准扶贫效用价值提升的路径及措施

1.持续深入开展全面、细致的精准扶贫调研工作,拓宽帮扶思路、明确计划方案、细化操作流程,科学安排扶贫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全面启动金融精准扶贫的责任管理机制,避免扶贫过程中出现重复或缺漏等现象,为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以及精准施策提供可靠的一手信息资料。

2.重点加大对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领域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通过支持贫困地区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需求,将产业扶贫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有机结合,借助产业化搭载扶贫。

3.积极满足贫困地区培养创新人才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开展诸如创业贷、助学贷等“扶贫+扶智”的金融产品业务,培育、扶持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那样的自主创业脱贫致富典型,从脱贫意识与致富能力上,着手改变导致贫穷的影响因素,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4.严加防控各类扶贫业务风险。确保扶贫贷款资金贷得准、用得好、收得回,加强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工作,丰富扶贫担保,推广扶贫保险,营造良好的扶贫信用生态环境,降低银行放贷成本和不良贷款风险,保障扶贫信贷资产质量。

5.不断完善各项金融精准扶贫的激励与惩处考核措施。考核既是“风向标”,也是“指挥棒”,精准的扶贫考评体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金融扶贫工作导向[10]。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制定考核办法、细化实施标准、评估检查结果,强化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工作的标准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提升金融扶贫资金的精准效用性及其价值贡献度。对扶贫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防范挪用及“垒户”等行为,做到专款专用,资金封闭管理,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6.探索运用新兴科技手段与现有服务渠道的协作配合,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搭建扶贫对象的管理服务平台,综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平台、移动支付等先进设备工具的强大功能,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提高金融精准扶贫的智能化管理能力和精细化服务水平。

7.加大对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金融知识宣传与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走村入户了解贫困对象的金融服务需求,面对面向贫困群众宣讲金融扶貧政策、介绍金融扶贫产品、教会贫困百姓使用金融产品、提示相关风险、培育职业素养、建设信用环境、维护贫困群体的合法权益,有效提升金融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度。

(二)相关对策建议

1.从全局出发,银行应坚持贯彻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目标导向和责任担当意识,确保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如果只是简单将信贷资金发放到贫困户手中,未必能解决脱贫的根本问题,还应授之以渔,培育扶贫对象的相关价值理念,增强其自身发展的能力。总体上,要将金融服务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以及“三农”、小微企业、大众创业、下岗再就业等行业领域倾斜,履行普惠金融职责,解决贫困群体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金融雨露更多、更公平地滋润到贫困群体。

2.从实际出发,金融扶贫要做到精准,应从“老少边穷”地区、特色扶贫产业、家庭贫困户等方面入手,针对贫困区域、扶贫项目、困难人群的差异化服务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解决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持续性特色优势、后发优势[11]。支持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融资需求,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力争使扶贫信贷资金能够产生倍数效应、释放出最大效益价值。

3. 从长远出发,金融精准扶贫的服务设计和实施规划立意要深远,才能取得更持久的增长收益。一方面,金融精准扶贫与“扶志”及“扶智”相结合,要阻断“代际贫困”现象,将满足教育的融资需求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树立贫困群体的脱贫信心,开展文化学习技术指导等专题教育培训,帮助他们首先摆脱精神贫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加大“智力扶贫”的支持力度,为贫困群众搭建“融资+融智”的创富平台,提供脱贫信息,增强其自我发展意识和脱贫致富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开展扶贫信贷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强化扶贫价值取向,对腐败问题形成强大震慑力,重点解决“四个意识”不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扶贫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考核评估不严格等问题隐患,彻底清理妨碍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各种不利因素,构建金融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排除一切阻力障碍。

四、结论

金融精准扶贫,对发展普惠金融事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破解金融扶贫的精准难题,提升信贷资源的效用价值,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扶贫主战场,帮助更多的贫困对象实现脱贫目标,是银行金融机构最有社会价值意义的一项工作。围绕如何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效用价值,银行应找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着力点,在精准识别上用真功、在精准施策上想真招、在精准推进上出真力、在精准考核上见真效。

在精准扶贫业务实践中,银行要认真总结金融精准扶贫的实战经验,及时创新扶贫业务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提升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途径与有效措施。按照扶贫信贷资金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扶贫贷款总量持续增加的基本方针要求,合理統筹、调配扶贫信贷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扶贫贷款投向的考核与信贷资产价值管理工作。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契机,大力推广精准定向滴灌的金融扶贫模式,积极促进贫困群体的收入稳定增加,使扶贫效果具有可持续性,逐步形成贫困对象能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信贷扶贫资金价值率得以持续增长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最终实现永续脱贫、共同富裕的精准扶贫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黄承伟.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价值[N].光明日报,2017-10-09.

[2] 李云龙.解读十九大报告: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中国网,2017-10-24.

[3]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EB/OL].中国网,2015-10-21.

[4] 李国祥.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实践和理论意义[EB/OL].人民网,2016-02-09.

[5] 于长存.基于市场角度分析精准扶贫理论的现实意义[J].对外经贸,2017,(6).

[6] 于洪生.精准扶贫要有“治理思维”[N].解放日报,2016-05-03.

[7]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8] 王国红,胡志勇,鲁瑶,杨志强.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EB/OL].求是网,2017-05-27.

[9] 康峰.欠发达地区金融扶贫工作的实践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5-09-14.

[10] 鹿心社.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J].求是,2015,(12).

[11] 李程骅.“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EB/OL].南京社会科学网,2017-09-19.

〔责任编辑:常延廷〕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精准扶贫银行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