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上飘逸的馕香

2018-04-17 03:32李楚橘
文学少年(绘本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张骞西域丝绸

李楚橘

谁能想到,柔软的丝绸会折叠成天底下绵长的记忆之路?

时光交错的纹路里,马蹄叩击、驼铃叮咚,胡杨枝干乖张曲直,骆驼草的骨架钻出沙漠,盐湖晒雪连绵至远方,大漠和戈壁的朔风横冲直撞,一条路经脉般蔓延连接古今……里面还有馕——麦香、清油、奶或肉的组合,支撑着细碎的光阴和漫长的征程。馕让丝路通畅,让所有的时光往事,去想去的地方;馕聚合了陽光、聚合了光阴、聚合了人类的智慧,通过咀嚼和吞咽的方式成为人肌体的一部分,转化成人无坚不摧的动力;馕追随人类的脚步,一路走下来,直至今天。

每一种食品里都有其地域文化的情结,馕的一生都在演绎西域风情。馕的意义不再是填饱肚子,还在于游走八方。在新疆广大的地域里,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家庭的餐桌上,当然也在汉族的家庭食品里占一席之地。民以食为天,所有的民族文化在饮食领域里悄然交汇,馕就是一个鲜明的交集点。

一种食品代表一个地域不容易,代表一种文化更不易,而馕还要代表一条伟大的路径……独特饮食是地域的招牌,精粹是在于识别民族文化主流,让人吃一回就忘不掉。无论在何时何地,即使在海南岛,吃到馕,也会想起广阔的西域和那条古路。馕独一无二地成为地域食品文化的走向。

馕——决不似外貌般朴拙,它像所有民间的手工一样,囊括人间的精致与细腻。在馕的发源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馕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变大师。燃烧着炭火的馕坑,有一股穿透光阴的力度和温度,让几个世纪的麦芽香掺和着阳光的气味绵延至今,转化成淀粉和糖,变成人类肌体的一部分。在新疆大大小小的市场上,或是乡下的巴扎(集市)上,数十种馕列队至远方,像是列队欢迎远来的客人品尝。

张骞一路风尘,从西域归去来兮。茫茫戈壁上,他握旌节的手心出汗了。但他心里踏实,因为布袋里装着馕。在困窘境地里,馕是一盏心灯,照亮黑暗;是一只温热的手掌,领人走出迷途;是一种信任,让人不畏艰险。两次行程,张骞在西域发现那么多的好东西——葡萄、核桃、石榴、胡萝卜、地毯……他想一下子带回到中原——有责任心的使者都会有这种想法。张骞同样把中原的物产——主角是丝绸源源不断地交流到西域,这种行为曰“凿空”——凿开经济与文化的壁垒,让中原的风吹到西域,让西域的风吹回中原。一条路上,丝绸也就不是丝绸,香料也就不是香料,车辚辚、马萧萧,“凿空”意义重大。一批一批商贾和僧侣往返间,一段历史鲜活起来,人类的生活随之饱满。丝绸之路就在流逝的时光里像树一样茁壮成长,茂盛成一种文化的树、宗教的树、商贸的树、友谊的树……而馕还是馕,它的意义是让穿越异域的饥饿的身体暂时停下脚步,补充能量。馕让停留在历史眉睫的时光丰腴健壮,充满活力。

张骞遇到馕时,一定是惊喜的,不亚于见到汗血宝马。天下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啊!伴人走遍天涯路。在贯穿历史的一切意义中,食物也是统领者,虽然常常隐身局外。张骞何尝不醉心于美食,包括馕。从新疆维吾尔族人手里出发的馕,悄悄现身中原,并迅速占领了主食阵地。在古都西安,大街小巷上分布着正统的制作馕的作坊。馕是贯通西域中原的一位低调的使者,像生活在民间的隐身功臣。

现今的馕,早已走遍全国各地,想低调都不行。

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它的功绩穿越古今。假如设立评奖台,台上定会星光灿烂,开拓者前仆后继,丝路像树的枝叶蔓延开阔,变得丰腴通达。丝路上的故事深邃悠长,挟裹着岁月风尘。在评奖台不起眼的角落,会看到馕的身影。谁也夺不了它的功绩,就像谁也否定不了丝路的功绩一样。

西域归来的张骞,交接好带回的土特产后,拍了拍手,从贴身的布袋里,轻轻地拿出了馕,大块朵颐,露出本真。

至此,古老的丝路上,馕醇厚的麦芽香味再也没有消失过。

猜你喜欢
张骞西域丝绸
英文摘要 关键词
遥望“丝绸路”
班超出使西域
路上丝绸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