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冲性格转变说起

2018-04-17 03:33岳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性格

岳炜

〔关键词〕认知失调;性格;破窗效应

在被逼上梁山之前,豹子头林冲的形象一直是温文尔雅、沉稳有度的。

即便是落难途中,被董超、薛霸这样的小角色当面欺辱,也没见他发过火,反而是一直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地接受着命运的不公安排。

而在风雪山神庙之后,不得已杀了人的林冲,性格却变了。

就在逃离火场不久,穿越风雪的林冲看到前边有一座草屋,里边有人,便进去烤火。烤完火,又馋人家的酒了。想要买酒,可人家说,酒是自己留着驱寒的,不卖。这时,一向温厚老实的林冲竟然火冒三丈,且看当时情景:

林冲怒道:“这厮们好无道理!”把手中枪看着块焰焰着的火柴头,望老庄家脸上只一挑;又把枪去火炉里只一搅。那老庄家的髭须焰焰的烧着。众庄客都跳将起来。林冲把枪杆乱打,老庄家先走了,庄客们都动弹不动,被林冲赶打一顿,都走了。林冲道:“都走了!老爷快活吃酒!”

这么嚣张!之前也从没见过林冲自称“老爷”吧?

刚刚逃离仇人的大火,又用柴火去烧无辜的老人,林冲这是怎么了?

林冲的性格转变,在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理论可以解释,就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这个理论认为,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与行为一致性的趋向。

一个人,当他的自身定位与自身行为发生冲突,两者处于失衡状态時,他就会感觉到痛苦。

这种痛苦会让他改变自己一贯的态度和行为,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风雪山神庙事件之前,林冲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个遵纪守法的好人。

即使身陷囹圄,他仍然隐忍,始终保持平和的情绪。

而杀人之后,在逃离现场的路上,他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改变。

现在的自己,不再是那个“顺民”林冲,而是身负数条人命的杀人犯。

自己的认知与行为开始失衡了,他很痛苦。

于是,他不惜用驱打庄客、抢酒这些野蛮行为,来寻求与自我身份定位的一致。

一不做,二不休,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破罐子破摔心理。

明朝有个大官,也是大学问家,叫王廷相。

有一次,他给同事们讲了个段子。

他说,有一天,他坐着轿子进城时,遇上了大雨。

他发现,抬轿的轿夫中,有一个人这天刚好穿了双新鞋。

为了躲避路面上的泥水,这个轿夫一开始还小心翼翼地择地而行,怕弄脏了新鞋。

可进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一脚踩进了泥水。

然后,他就“不复顾惜”,像往常那样走了起来,再也不去躲避了。

反正已经弄脏了,何必再去患得患失?这个轿夫的行为很好理解。

而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世间万事始于初。

古人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自古至今,很多人就是因为最初没能把住第一关,从一针一线、一分一毛开始,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最终“不复顾惜”,踏上不归路。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破窗效应”。“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一向隐忍的林冲一反常态,肆意追打庄客、抢酒的行为,正是“破窗效应”的例证。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时常遇到这些情况。

一些孩子屡教不改,犯错之后还毫无悔过之心,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在内心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反正我已经做了错事”“我是坏孩子”的心理来与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求协调一致。

作为家长、教师,如果再给他们扣上“孺子不可教”的帽子,插上“朽木不可雕也”的标签,那么,他对自己是“坏孩子”的心理认同就会越来越强烈,其言行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离谱,越来越不可理喻。

所以我们说,孩子是需要鼓励和赞美的。

帮助犯了错的孩子纠正错误,更需要从正面引导开始。

鼓励和赞美,可以帮助犯错的孩子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对自我的认知。

当这种自我认知转变到积极的一面时,再去引导他体验自我定位与自我言行的失衡,才能真正帮助他纠正自己的错误,主动去寻求行为与积极认知的平衡和一致。

总之,面对犯了错的孩子,积极引导其情绪走向正面,防止其陷入自暴自弃的漩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就像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在《正面管教》这本书里所说的,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律、负责、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潍坊,261000)

编辑/赵 磊 终校/丁 尧

猜你喜欢
性格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网络晒照突显性格
你的性格倾向于男孩还是女孩?
性格描绘词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丁雪琴 性格比性别更重要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