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判断的历史逻辑

2018-04-17 03:30王志民
唯实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习近平

王志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深刻洞察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围绕时代的重大课题,根据世界总体局势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现实、总结历史、前瞻未来,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砥砺奋进,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就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方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论断。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经历了辉煌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列强的入侵,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遭受了难以忍受的苦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打败了外来侵略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庄严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的1952年,我国经济规模(GDP)为679亿,是2016的1/1096。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14.62%,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低于中等收入国家20个百分点。此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并于1964年提出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强国目标。

1978年,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开启了中国由穷变富的奋斗历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目标,为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出发,提出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两个大局”战略。第一个大局是利用东部的地缘优势,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對外开放,使东部地区首先发展起来,其他地区都要顾全这个大局。第二个大局就是当东部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国家再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到时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战略实际走的是一条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道路,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成果举世瞩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如今的80万亿元,并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正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曾经专门讨论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毛泽东认为1956年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这并不等于建成社会主义。要建成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国情。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再次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虽然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2017年的中国与1956年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相比,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判断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新起点需要新的气象和新的思路。第二,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黑天鹅事件不断发生,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怎么办,能否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并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机遇,正确应对挑战。第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和现实条件也有新变化,特别是需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第四,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五,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战略步骤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展示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还具有世界意义,为期盼独立富强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显示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通过伟大工程而实现伟大梦想、铸就伟大事业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总结,也是习近平时代观的集中体现。总结起来,习近平时代观的第一内涵是“公平正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第二个内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第三个内涵是中国梦与世界梦对接的“国际担当”意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提出并推进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二、新时代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及根本任务的新判断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有着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和国家确立新时代发展理念,制定新时代发展战略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断发展和向前推进的,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不懈奋斗,社会主要矛盾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5] 1956年,中共八大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规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将“物质文化需要”改为“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因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更多层面,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行业之间及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平衡,这些因素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强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矛盾很多而且都在不断变化和转化。就世界范围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中国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今世界又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处于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下滑压力。我国自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进口额跃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引进外资额,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对人类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5]中国提出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首先是推动中国东西的联动发展,同时也实现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下形成,也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解决。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只是内容上的转化,绝不是质的变化,发展依然是解决矛盾的根本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无论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是不充分问题,都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一方面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问题,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供给不丰富,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将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变高质量增长上来。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问题。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规模、增长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中国经济总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人均GDP只有8000多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列的192个国家中居75位(2016年)。此外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尚不稳固。我国新主体和新技术正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经济新动能也在壮大,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仍然缺乏动力,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正处于关键期,动力转换正处于衔接期,经济的波动也在所难免。

最后,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正是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来确定党在不同阶段的任务,这是党带领人民赢得胜利的保证。党和国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就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正在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按国际标准,我国已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到70%以上,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但我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到2020年消灭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后的发展议程目标。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福利制度,将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制度化。虽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发展的概念更广,当前的发展实际上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地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蓝图和战略步骤:“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中间的五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在建国一百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個伟大的新征程。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等大是大非问题。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制定了近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远期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有机结合,描绘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明前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征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始终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诠释了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深刻内涵:“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原动力,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改革,不是真正意义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都大大增加,只有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和根本动力,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才能持续深入进行下去。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即是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这直接表达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人民饱受剥削和压迫,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伟大的征程,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379.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5]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3).

[6]习近平.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6-04-20(9).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习近平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