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兴/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
作为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落到实处,如何去弘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改成果,如何春风化雨般地去影响和引领身边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这些问题是我最近几年经常思考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把目光投向了“儿童诗”。诗是一种最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鲜明的节奏上,独具特色。而儿童诗在反映儿童生活方面则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我尝试着开发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新教育儿童诗,来促进儿童和教师、家长共同成长。
所谓“新教育儿童诗”,是以新课改教育教学生活为内容,以弘扬新教育理念为目的,以学生和教师、家长为读者,以儿童诗为外在呈现形式的新型文学作品。“新教育儿童诗”具有这样的特点:孩子、教师、家长都可以读;孩子可以这样读,大人可以那样读;让孩子读出生活的情趣和智慧,让大人读出教育的哲理和艺术。“新教育儿童诗”不是为了教育儿童,而是为了儿童教育。
一位幼童的妈妈做好了早餐,孩子却在窗前磨磨蹭蹭,于是她跟孩子大发脾气。以这件事为素材,我写了《请太阳公公吃早点》这首诗——
早上起来,我卷起窗帘,请太阳公公进来,和我们一起吃早点。
圆圆的盘子,圆圆的碗,圆圆的豆浆,圆圆的米饭,圆圆的烧饼,圆圆的鸡蛋——这就是圆圆的太阳公公的圆圆的早点。
这首诗写出了幼儿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对孩子为什么磨磨蹭蹭做出了唯美童话般的解读。作为教师和家长,则应该从中体会到:我们应该从儿童视角去看问题,要真正读懂孩子们的心。
还有这样一首诗《姥姥是个急脾气》,为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姥姥姥姥,您的性子能不能别总那么急?就跟您通了这么一次电话,您又让我变得没了脾气!
您不等我把话说完,就挂断了您的手机。“姥姥挂了。”我刚说了这么一句,几个坏小子就笑破了肚皮!
想发火也没有道理,不怨他们也怪不得我自己,要怪就怪——你的这个急脾气!
在这个故事中,“姥姥挂了”产生的歧义妙趣横生;姥姥的脾气之急、“我”的无奈、“坏小子”们的嘎儿劲跃然纸上。大人们则可以对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情趣多一份了解。
有时候,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一面镜子。教师和家长可以从孩子们身上得到一些启迪,甚至受到激发,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
《上课》这首诗,就直击公开课的漠视学生与弄虚作假——
上课就上课呗,干嘛像演排节目,练了一遍又一遍?
上课就上课呗,干嘛有那么多人,像在动物园一样围观?
课上我提了一个问题,有个专家爷爷连连赞叹。我真想悄悄地告诉他,这问题早就写在我手心上边!
下面一首《你看人家“谁谁谁”》则提醒家长和老师们如何给孩子们客观的评价——
妈妈,您总爱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您别忘了:只有我才是您的儿子,“谁谁谁”再好也是别人家的“谁谁谁”。
妈妈,您总爱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您也算笔账:您会不会用您的儿子,去换别人家的“谁谁谁”?
妈妈,您总爱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我想知道:您是不是想让儿子知道,我永远也比不上别人家的“谁谁谁”?
妈妈,您总爱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我要告诉您:有时候我也是别人妈妈口中的“谁谁谁”!
有些儿童诗,虽然写的是在儿童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却起到了向更多的教师宣传和推广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作用。
如,这首《发现》,表面上看一个孩子是偶然的小发现,实质上却在引导教师们要让课堂活起来,打破传统固化的班级教学形式——
从上学开始,我就以为桌子的脚是长在地上的。那天到桌子下去捡橡皮,我发现桌子的脚是可以动的。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老师,一个老师笑出了眼泪,一个老师的嘴巴张得能吞下个鸡蛋,这又是一个奇怪的发现!
下面这首《这样写字真稀奇》具体介绍了在写字教学方面的一些“新招儿”,语文教师读了之后就可以进行加以借鉴——
后背上写字真稀奇,我凝神静气写你屏住呼吸猜。要是谁有痒痒肉,准会笑得上气接不上下气!
用鼻子尖写字真稀奇,一笔一画心里不能急。摇头写横得足够长,中竖仰头起笔一躬一定要到地。
用手掌写字真稀奇,手掌变成一把大刷子。就像蘸足了白色的涂料,在临街的院墙上写标语。
方地砖上写字真稀奇,每人占一块宝地每天一首古诗。来来往往大家都在瞧,奉献了粉笔成就了咱一笔好字。
在沙盘上写字真稀奇,废纸盒里铺细沙小木棍当毛笔。当年岳飞勤学苦练成为一段佳话,现在我龙走黄沙写出一身豪气!
构建特色学校文化,实施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借助“新教育儿童诗”去推广富有创意的优秀成果,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下面这首《厕所里的小脚丫》关注的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里有个大操场,大操场的角上有个大厕所,大厕所的左边是个男厕所,男厕所里有长长的小便池,小便池边有一排小脚丫,撒尿时我就踩上小脚丫,踩上小脚丫就能瞄准,墙上画着的那只小蝌蚪……
《落叶》这首诗则启发学校管理者在环境育人的谋划中,要注意挖掘生活中随手可及的教育教学资源,催生教育智慧——
秋天到,秋天到,秋天落叶让人恼。今天扫,明天扫,扫起来没完没了。
在操场上圈出一片围栏,扫起的落叶全都往这里边倒。落叶堆成厚厚的床垫,我们在上边又蹦又跳!
看,旁边有人偷偷在笑——不用问,准是这位没头发的校长灵机一动想出的高招!
《不一样的书》则为学校如何构建书香校园,如何让学生亲近图书、爱上读书提供了思路——
以前的书藏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一年到头也看不了几眼。现在的书楼道、教室随处可见,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以前的书由图书管理员老师来管,这个借、那个还忙得团团乱转。现在的书我们轮流当志愿管理员,随时借、随时还大家都很方便。
以前的书是老师送到我们面前,让你读你就读管你喜欢不喜欢。现在的书是我们自己挑自己选,就像有了魔力把我们吸引到它的面前。
以前的书都是由大作家写成的,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高不可攀。现在的书有了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的名字和大作家们肩并着肩。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以及家长,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教育”也不仅仅是局限在学校和课堂。“新教育儿童诗”也试图在社会生活教育中给人以积极的影响。
如,这首《没办法》反映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手机控”问题,折射的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只要一玩手机,爸爸就吹胡子瞪眼。如果手机是吃人的老虎,干嘛他抱着手机看起来没完?
只要一看电视,妈妈就唠叨个没完。如果电视那么让人讨厌,干嘛她总盯着韩剧哭红了眼?
心里不服也没有办法,反正小孩子也说了不算,就算把状告到爷爷姥姥那里,他们也会帮他们的孩子护短。
下面这首《等公交》则是在提倡一种不焦虑、不浮躁的平和心态,而这种心态是无论孩子、教师、家长都应该养成的——
眼看着——站台上那一班车开走了。走了就走了吧,反正我也不可能立马生出翅膀。
眼看着——这一班车又要错过去了。错过就错过吧,反正不能过马路时太过匆忙。
眼看着——下一班车还得再等会儿。等会儿就等会儿吧,反正我已经肯定能够坐得上。
像上面的这些“新教育儿童诗”还有很多,内容和主题也远远不止这些。它们大都来自于基层学校、基层教师和学生以及家庭教育的现实生活,或者是笔者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日常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我用这些“新教育儿童诗”给孩子们上主题阅读课,给学校的校长或老师们做教育教学培训,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这样说,“新教育儿童诗”真的可以做到让孩子和大人都喜欢,真的可以促使孩子和大人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