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本文的妇女独立团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川陕苏区时期妇女独立团成立前的妇女独立营、妇女独立团(一团、二团)、西路军时期的妇女独立团(抗日先锋团或先锋团)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独立且规模最大的正规妇女武装,“在川陕时期、长征途中以及西路军的艰苦岁月里,顽强战斗,英勇不屈,在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上,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9页。其事迹和精神值得大书特书。
目前,学界对妇女独立团的研究尽管有一些论著,*王玉兰:《川陕苏区的妇女武装》,《川陕苏区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第28-37页;元江:《对红四方面军妇女武装若干问题的考订》,收入温贤美主编:《川陕革命根据地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347页;王玉兰:《川陕苏区妇女武装在革命战争中的特殊贡献及历史地位》,《达县地区党史资料》1989年第1期,第24-29页;徐峰:《性别视域下川陕妇女的解放与革命——以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为中心》,《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第5期,第28-33页;徐峰:《剪发与革命:苏区革命妇女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以妇女独立团剃光头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第78-83页,等等。但总的来说影响有限;而且,由于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缺乏,有些口述回忆录说法不统一,在一些重要的史实上存在较多错讹或混淆不清的现象。因此,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成果在探讨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与地方妇女独立营(连)的关系,妇女独立团是否由妇女独立营扩编而来,妇女独立团是否存在一团、二团,妇女独立师是否存在等问题时,可谓众说纷纭。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并未清楚完整地呈现妇女独立团的面貌,忽视了对长征时期、西路军时期妇女独立团的讨论。*就笔者管见所及,目前研究西路军妇女独立团的论文只有董汉河:《西路军妇女先锋团考略》,《党史研究》1987年第3期,第71-74页。但此文尚不够深入、细致和完善。为弥补上述缺憾,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考辨与研究,希冀深化对妇女独立团及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认识。
关于红四方面军总部妇女独立营成立时间及成立时的人数,老红军们的回忆并不一致。刘永福回忆,妇女独立营成立时有400多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金昌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金昌文史》第3辑,1989年内部版,第40页。据刘坚回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成立于1933年8月,人数共200余人。*刘坚:《妇女独立团二三事》,星火燎原编辑部编:《星火燎原丛书五:女兵回忆录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或一些有关革命史的工具书对这一问题也没有定论。比如王虹生等人主编的《工青妇大辞典》认为妇女独立营成立于1933年3月,人数共300人。*王虹生等主编:《工青妇大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页。《通江苏维埃志》认为妇女独立营成立于1933年3月下旬,成立时有400余人。*中共通江县委党史办研究室编:《通江苏维埃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妇女词典》在编写“妇女独立团”这一词条时,述及妇女独立营的人数沿用了刘坚的回忆。*《妇女词典》编写组编:《妇女词典》,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页。但是,学界大部分观点认为,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妇女独立营成立于1933年3月,成立时约300余人。笔者在此赞同并沿用此观点。
1933年3月,为粉碎四川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集中主力部队,加强警备力量巩固后方,中共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抽调机关妇女干部百余人和妇女群众积极分子二百余人,在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通江县成立妇女独立营。
妇女独立营成立之初,并未明确建制和归属。直到1933年6月底木门会议后,才明确规定妇女独立营属于红四方面军直辖部队,*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169页。直属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领导。妇女独立营营长陶万荣,政治委员曾广澜,军事教员秦基伟(男),可见,妇女独立营并非全由妇女组成。妇女独立营上级主要负责人实际上是张琴秋,有重大事情向她汇报请示。
妇女独立营成立之初有三个连的编制,每连约七、八十人,其中一连的人数最多,有一百多人。据川陕省委第一任妇女部长张庭福回忆:“训练结束后组织把我们编成三个排,我任独立营一排排长。”*张庭福:《我当上了川陕省委第一任妇女部长》,李树海主编:《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内部资料,第365页。从中可知,每连下辖三个排。
各连主要领导人如下表:*表格根据陶万荣:《忆在烽火弥漫中的巴山妇女》(1982年9月)中的回忆内容制作而成。(四川省妇联达县地区办事处编:《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1982年内部版,第126页)
连长指导员一连向翠华(一说向翠花)刘桂兰二连詹应香(一说詹映香)侯守玉三连马正英胡玉兰
妇女独立营成立后不久,就扩编为四个连。据陶万荣回忆,鹰龙山战斗时,妇女独立营一连立即控制山口要道,二连、三连看管俘虏,四连打扫战场。*《通江苏维埃志》,第162页。林江回忆:“我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在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当时我十四岁,我所在的那个连的连长是潘家珍。”*林江:《滔滔江水永向东》,四川省妇联:《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7页。从中可以推知,四连连长应为潘家珍。
红四方面军总部妇女独立营下辖各连连长并非一成不变。洪江县妇女独立连并入妇女独立营后,其连长张克勤被任命为二连连长;谢成明担任过三连连长。*姚芝珍:《被活埋而又幸存的女俘》,朱广振、周桂英编:《浩气壮河湟——西路红军在青老战士》,西宁市民政局1991年内部版,第103页。
妇女独立营中不仅有营长、连长、排长、班长,还有副营长、副连长、副排长、副班长。如陈怀秀担任过妇女独立营副营长。*邹开志:《我亲身经历了鹰龙山战斗》,《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428页。
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妇女独立营的营长、政委等要职均由总部直接任命。据陶万荣回忆,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张琴秋让她去当营长,同时组织任命曾广澜作政委。*陶万荣:《忆在烽火弥漫中的巴山妇女》(1982年9月),《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25页。营长、营政委和部分连排干部来自鄂豫皖根据地,战士大多为川北边区苦大仇深的穷苦妇女、童养媳、妇女积极分子。
最初,妇女独立营建制不完善,没有女号兵。其后,川陕省委妇女部长肖成英(刘坚)将红十一师的周苦娃带到妇女独立营营部当号兵兼通信员。*刘坚:《妇女独立团二三事》,《星火燎原丛书五:女兵回忆录专辑》,第196页。
值得一提的是,妇女独立营的人数并非一直是300人。其后,妇女独立营吸收、合并部分地方妇女独立营、独立连,比如洪江县妇女独立连与其合并。*《女连长——西路红军妇女独立团在青连长张克勤》,《浩气壮河湟——西路红军在青老战士》,第158页。因此,直到妇女独立营解散前,其人数当不止300人。
总部妇女独立营存在仅七个月。1933年10月,妇女独立营被撤销编制,大部分指战员被分配至各军,专门从事后勤、医院护理、工厂等部门工作。其解散原因有三:第一,1933年10月,三大战役的胜利,使苏区扩大到十几个县,各地方机关需要妇女同志参加具体工作,建立地方苏维埃,发展革命力量。第二,妇女独立营内部流行一种麻疹传染病,为防止大面积传染,红四方面军总部在了解情况后,决定分散妇女独立营的女同志。*中共张掖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悲壮的征程》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第三,国民党组织了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积极防御的作战策略,军委决定把妇女独立营分散到各军以及地方苏维埃的后勤、医院、工厂工作。*陶万荣:《忆在烽火弥漫中的巴山妇女》(1982年9月),《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26页。
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几乎都将红四方面军直属妇女独立营与各地方的妇女独立营(连)混为一谈。但笔者通过研读大量关于川陕苏区女红军的回忆录发现,其时,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妇女独立营只是众多妇女独立营中的一支。在它成立前后,苏区所辖各地方存在大量不脱产、半脱产、脱产的妇女独立营、连等妇女武装。即使直属红四方面军总部的妇女独立营在1933年10月解散后,各地方仍然存在妇女独立营(连)等妇女武装。这些地方妇女武装一般由各县成立的赤卫军指挥部直接指挥。据陶万荣回忆,在红四方面军总部妇女独立营成立之前,各县亦有妇女武装,少先队、儿童团、赤卫队中妇女的人数至少有一个排,多者一个连。*陶万荣:《忆在烽火弥漫中的巴山妇女》(1982年9月),《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25页。1932年底,洪江县委组织不脱产的妇女独立连,张克勤任连长。*《女连长——西路红军妇女独立团在青连长张克勤》,《浩气壮河湟——西路红军在青老战士》,第158页。1933年4月,长赤妇女自发组织成立长赤妇女独立营,其后,该营被编入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的妇女独立团。*南江县妇联:《长赤县妇女武装——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赤妇女的武装斗争》(1982年),《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84-85页。南江县有妇女独立营,下辖三个连,营长姓李。据赵秀英回忆,她曾是南江妇女独立营二连三排的战士。*赵秀英:《关于妇女独立营、团情况的谈话纪要》,引自何光表:《川陕苏区的妇女状况》,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1933年10月营山战斗后,鼎山独立营四、五连的女战士留下一个连的人数,成立鼎山妇女独立连。*吴朝祥:《红四方面军妇女武装的斗争》(1962年1月),林超:《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0页。1933年,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大会期间,广元县七区有四名妇女加入独立连,*《在大会上扩大党员团员》(原载《共产党》第20期,1933年11月23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4页。说明广元县存在妇女连。有的女同志因素质高,甚至在地方独立连、营中担任领导职务。比如1933年9月成立的鼎山独立营,由吴朝祥(女)担任营长。要注意的是,此独立营并非全由妇女组成,不过女同志所占比例很大,其中四连、五连全是女同志,连长分别是张清华和许世品。由于复杂的战争形势,其时地方妇女独立营(连)的领导干部不是由战士们推选,而是实行任命制,即红四方面军总部派遣工作人员到地方武装中出任要职并指导工作。吴朝祥最初在省委工作队工作,经吴先恩的介绍而被任命为独立营营长。她能成为至少辖五个连的鼎山独立营的营长,统管由男同志和女同志混合组成的独立营,可见她具有很强的领导才能且被红四方面军总部所信任。*吴朝祥:《红四方面军妇女武装的斗争》(1962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280页。
除上面所举的之外,其时各地还存在一些妇女独立营(连),见下表:
组建时间名称人数营长/连长1933年9月万源县妇女独立营200人杨桂英1933年10月万源县妇女赤卫军连200人何莲芝1933年10月江口县妇女独立营200人尹洁尔1933年11月营山县妇女独立营300人王定国1933年长胜县妇女独立营200人吴朝祥1934年3月苍溪县妇女独立连260人覃帮秀(不详)赤北县妇女独立营900人(不详)
据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主编:《川陕革命根据地简史》(2005年内部版,第262页)整理而成。
反六路围攻期间,川陕苏区面临严峻挑战,红四方面军收缩阵地,转入内线防御。为了打一场持久防御战,根据地动员广大军民全力投入到“保卫赤区,消灭刘湘”的战斗中。苏区掀起参军参战、扩大地方武装的热潮。其时,边沿区大批妇女干部撤退到中心区来,革命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上前线直接参加战斗。为便于直接领导,红四方面军总部、川陕省委、省苏维埃决定将各地妇女武装及各部门机构中的妇女(比如各县县委部分妇女干部或工作人员)抽调出来,成立妇女独立团。
妇女独立团的成立有一个过程。首先,利用纪念广暴日活动广泛宣传成立妇女独立团的重要性。1933年11月,广暴纪念日临近,此时刘湘正准备发动对川陕苏区的第一期进攻。川陕省委宣传部发布《纪念广暴消灭刘湘标语大纲》,其中的标语之一:“纪念广暴要成立妇女独立团!”*《纪念广暴消灭刘湘标语大纲》(1933年11月29日),《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第1313页。在一份名为《关于妇女工作》的文件中指出:“最近期内完成妇女独立团。”*《关于妇女工作》,《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第1218页。川陕省委喉舌《共产党》发文号召省委附近各县和绥定所属各县执行省委的决定,动员群众,在广暴纪念日成立一个妇女独立团。*《广暴纪念前扩大红军潮,各地群众风涌参加革命战争,阆南工人师已完成一连》(原载《共产党》第22期,1933年12月1日),四川省档案馆编:《川陕苏区报刊资料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其次,组织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并下发成立妇女独立团的文件。1933年12月11日至20日,刘湘第一期进攻期间,川陕省委在巴中召开了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张国焘在会上发表题为《为保卫赤区,消灭刘湘而战》的演说,进一步强调成立脱产的妇女武装——妇女独立团的重要性。他提出当前最要紧的事之一便是“组织妇女侦探队,脱离生产,去和敌人作战。……按县为单位或一区为单位,要组织多数的独立团、独立营、少先队的模范营、游击队、妇女侦探队”。*《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第933页。这篇演说词表明了川陕省委坚决抗击刘湘围攻的决心,实际上是红四方面军确定建立妇女独立团的正式文件。为贯彻落实张国焘的指示,不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川陕省委会发布决议:“坚决完成少年先锋团与工人师、妇女独立团,各县要马上乡乡送来,坚决完成这一任务,丝毫不能放松这一工作。”*《动员青年群众消灭刘湘工作决议》(1933年12月23日),《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第188页。同月,川陕省巴中道苏维埃主席召开联席会议,形成《川陕省巴中道苏维埃主席联席会议决议》,《决议》进一步明确了在反六路围攻期间的具体工作:“各县要加紧扩大地方武装,猛烈成立新的独立团、独立营、赤卫军、游击队、袭击队、妇女侦探队、妇女独立团、独立营,一律脱离生产,马上拿起刀矛到前线上同敌人作战。”*《川陕省巴中道苏维埃主席联席会议决议》(1933年12月27日),《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第190页。但是由于前方战事密集,妇女独立团并未在广暴纪念日和川陕省委党的第三次代表会结束后成立。
1934年3月,总部经过充分准备,在长赤成立妇女独立团,直接隶属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领导,总指挥长是徐向前,副指挥长是王树声。妇女独立团后来迁驻巴中。张国焘对妇女独立团的成立评价很高,他在《我的回忆》中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有了单独的女子军。”*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册,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学界有观点认为,妇女独立团是由妇女独立营扩编而来。*四川大学川陕革命根据地科研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概述》:“于1934年3月,在长赤县将妇女独立营扩编为妇女独立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3页)由前述关于妇女独立营的史实考证,可知妇女独立团成立前,妇女独立营已经于1933年10月解散。因此,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
报名参加妇女独立团的女战士非常多,据张国焘回忆,妇女独立团成立时,“报名参加的人数极多,经过精选的结果,这个团还是有一千多人”。*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册,第191页。这些女战士年龄一般在15-20岁,军中称为“女娃兵”或“娘子军”,其军事素质、身体素质都经得起战争考验。*据华全双回忆,妇女独立团成立时有1200余人。(华全双:《长征中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回忆史料(2)》,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页)
妇女独立团成立之初,下设三个营。不久,整编了长赤妇女独立营、万源妇女独立营和鼎山妇女独立连等部分县里组织的地方妇女武装。迟至1934年夏天,妇女独立团发展为四个营。*徐美莲:《长征中的女红军——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妇女独立团战斗生活散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编:《豪情忆征程》,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页。每营有三个连,共十二连,一千多名女战士。妇女独立团下辖的营、连主要以数字编号命名。如一营、二营、三营、一连、二连等。有的连队为突出特定的职能,有具体名称,比如妇女独立团中有侦察连。侦察连的女战士基本上全是川籍,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据赵玉香回忆,侦察连战士的选拔有两条标准,“第一,侦察连的战士平时要扮成要饭的,让敌人看不出来;第二,侦察连的战士不能说梦话,不能在睡梦中泄露秘密”。*赵玉香:《那个岁月生与死》,黄国柱等编:《我的长征——寻访健在老红军》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500页。1936年11月下旬,侦察连与马家军激战,损失惨重,建制被取消。
妇女独立团团长和政委不是张琴秋就是曾广澜,但具体到谁是团长和政委,老红军的回忆并不一致。陶万荣回忆,妇女独立团成立时,曾广澜为团长,张琴秋任政委。*陶万荣:《忆在烽火弥漫中的巴山妇女》(1982年9月),《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25页。华全双回忆,妇女独立团第一任团长是张琴秋,第二任团长是曾广澜。*华全双:《长征中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红军长征回忆史料(2)》,第388页。李玉南回忆,妇女独立团成立时团长是张琴秋,政委是曾广澜。*李玉南:《川陕时期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1982年9月30日),《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37页。杨清香回忆说,妇女独立团团长先是曾广澜,后是张琴秋。*杨清香:《妇女独立团主要负责保卫后方》,《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51页。徐美莲回忆,张琴秋是妇女独立团第一任团长,副团长有两名,分别是郝桂芝和廖大柱,参谋长是吴朝祥。*徐美莲:《长征中的女红军——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妇女独立团战斗生活散记》,《豪情忆征程》,第167页。曾广澜回忆,她在独立团中担任政治委员。*曾广澜:《回忆妇女独立团的斗争》(1961年12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上,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472页。因相关材料缺乏,笔者对老红军的回忆难以遽下定论,只将相关事实列举出来,存而不论。
妇女独立团中的团、营干部基本上是跟随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到川陕苏区的干部,连排干部和战士则以通南巴籍为主。*杨清香:《妇女独立团主要负责保卫后方》,《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51页。由于行军紧张,妇女独立团的领导直接由总部任命。曾广澜回忆说,“一切工作都是由军参谋部组织好后,才调我去任团政治委员兼主任”。*曾广澜:《回忆妇女独立团的斗争》(1961年12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上,第472页。
值得一提的是,妇女独立团并非全部是女同志。徐美莲回忆,因为女同志体力弱,难以胜任繁重的运输任务,所以,妇女独立团的每个连都有一个由男同志组成的运输队。*徐美莲:《长征中的女红军——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妇女独立团战斗生活散记》,《豪情忆征程》,第168页。
红四方面军粉碎六路围攻不久,为应对国民党部署的川陕会剿,1934年10月19日,川陕省委在巴中召开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开展游击战争》文件中有“发展妇女游击队和妇女独立团”的内容。*《开展游击战争的决议》(1934年11月14日),《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第345页。同年11月,清江渡军事会议后,全军进行整编,规定妇女独立团保留原建制,进一步明确了妇女独立团正规军的地位。*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223页。这两次会议为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西渡嘉陵江前对妇女独立团进行扩编提供了支撑。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以及各部转移至广元旺苍坝,并在此地对妇女独立团进行扩编。原妇女独立团改称为妇女独立团一团。川陕省委和总部的女同志以及各县的妇女部长(随军西撤的地方女干部)等集中起来组成妇女独立二团,如反帝拥苏大同盟联络部长吴朝祥所带的一排人被编入妇女独立团二团第一连;*吴朝祥:《从通江到大藏寺》,《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361页。又如,当时在省财委会工作的伍兰英与李保珍、吴英、宋学珍、孙桂英等五人在1935年大年初一被分配至妇女独立团第一连,其中伍兰英任七班班长。*伍兰英:《参加妇女独立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部队川陕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史编委会编:《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页。
据吴朝祥回忆,二团成立时,曾传六明确指出二团由军委直接领导,党政工作归总政领导,供给由总经理部提供。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后方机关、医院、仓库,清剿土匪,运输武器、弹药等物资,转运伤兵。*吴朝祥:《红四方面军妇女武装的斗争》(1962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280页。二团并非全是妇女,其副团长由一名男子担任。*刘照林:《我当娘子军》,中共通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组编:《通江现代史资料选》第2辑,1982年内部版,第70页。
妇女独立团在旺苍整编后,每连人数基本保持在120-140人。比如西渡嘉陵江时,由潘家珍任二团某担架连连长的连队承担了转移伤病员的任务,该连被分配转运伤员的任务是抬三十副担架,每副担架配四个人,从中可以推知,该连有120人。扩编后的妇女独立团一团、二团共有两千多人,但在长征初期,两个团的人数已达到几千人,据18岁就加入妇女独立团的张秀英回忆,“我入伍时妇女独立团就已经有了,大概有几千人”。*《妇女独立团的影子张秀英》,杨高峰主编:《迭部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亲历的老红军关于谁是妇女独立团一团、二团的团长和政委的回忆不一致。为便于观察比较,笔者现将老红军对此问题的回忆列表如下:
一团二团团长政委团长政委回忆人张琴秋陶万荣①张琴秋刘伯新刘照林②张琴秋张琴秋曾广澜曾广澜赵兰③张琴秋刘伯新吴朝祥④王传野刘伯新曾广澜华全双⑤①②③④⑤陶万荣:《忆在烽火弥漫中的巴山妇女》(1982年9月),《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27页。刘照林:《我当娘子军》,《通江现代史资料选》第2辑,70页。《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279页。吴朝祥:《从通江到大藏寺》,《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361页。华全双:《长征中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红军长征回忆史料(2)》,第389页。
笔者根据部分女红军的口述回忆发现妇女独立团扩编后一团和二团团长还有一种可能性,即一团团长为刘伯新、二团团长为张琴秋。据伍兰英回忆,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之前,总部规定妇女独立团担任转运伤员的任务,传达命令的是团长张琴秋。*伍兰英:《参加妇女独立团》,《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回忆录》,第192页。而妇女独立团扩编后,一团主要负责上前线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二团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后方机关、医院、仓库,清剿土匪,运输武器、弹药等物资,转运伤兵。*吴朝祥:《红四方面军妇女武装的斗争》(1962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280页。换言之,张琴秋是给二团传达总部命令。由此可以推断张琴秋是二团团长。吴朝祥回忆说,长征开始,张琴秋带领独立二团的干部战士,进行了多项战勤任务。*吴朝祥:《红色女战士》,引自《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76页。进一步印证张琴秋担任二团团长。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之战,妇女独立团参加了这次战斗,根据妇女独立团一团、二团的主要分工,可以推知参战的是一团,而指挥一团作战的团长是二十来岁的刘伯新(欣)。*刘坚:《妇女独立团二三事》,《星火燎原丛书五:女兵回忆录专辑》,第198页。因一手资料不足,这个问题尚难考证清楚,笔者在这里推断出的结论只作参考。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川陕苏区时期妇女独立团在旺苍扩编后是否存在妇女独立师的问题,老红军在回忆文章中的说法颇不一致。曾在川陕苏区战斗过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傅钟回忆:“各县先后即组织妇女独立连、营等战斗组织,以至后来发展成为川陕边妇女独立师。”*傅钟:《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及长征情况概述》,《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回忆录》,第12页。吴朝祥回忆说,1935年春妇女独立团在旺苍坝扩编为妇女独立师,师政委是张琴秋。*吴朝祥:《从通江到大藏寺》,《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361页。王秀英回忆说,妇女独立团在旺苍坝扩编为妇女独立师。*王秀英:《妇女独立团在旺苍坝扩编为妇女独立师》,《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337页。李萍回忆说,川陕苏区时期存在妇女独立师。*艾芜:《艾芜全集(第17卷):日记(1963-1965)》,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页。华全双回忆说,1935年2月,在旺苍坝将妇女独立团扩编为妇女独立师,辖妇女第1团和第2团,张琴秋任师长。全师2500余人,直属红四方面军总部领导。*华全双:《长征中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红军长征回忆史料(2)》,第388-389页。然而奇怪的是,傅钟后来修正了他的说法,1986年8月21日,他通过秘书张文苑转告成都军区元江,说川陕苏区时期只有妇女独立团,没有妇女独立师。*元江:《对红四方面军妇女武装若干问题的考订》,《川陕革命根据地论丛》,第342-344页。对红四方面军妇女武装最有发言权的徐向前元帅和张琴秋均未提到过妇女独立师的存在。徐帅《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没有一处提到妇女独立师这个建制。张琴秋本人在后来的回忆中对是否成立过妇女独立师一事也持怀疑态度。她向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委会提供的材料中,只是说当时妇女独立团一团、二团对外号称师,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妇女独立师番号。*张琴秋:《关于妇女独立团的情况》(1961年6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料选编(川陕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488页。
目前学界关于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也缺乏一致的结论。有不少党史研究者、爱好者在叙述川陕苏区历史时认为,红四方面军存在妇女独立师。比如王玉兰认为,妇女独立师辖两个团,直属红四方面军总部领导。*王玉兰:《川陕苏区的妇女武装》,《川陕苏区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第30页。《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记载:“1935年2月,妇女独立团扩编为妇女独立师,辖两个团。”*《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第171页。《北川县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中刊载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在北川》记载,1935年,川陕根据地的妇女工作人员和原来的妇女独立团,合编成妇女独立师,直属红四方面军总部。*孙寒清、刘洪友:《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在北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川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川县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1990年内部版,第48页。从这些有关妇女独立师的表述来看,存在相互转抄的情况。也有研究成果认为红四方面军中没有成立妇女独立师。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关于红四方面军的军队序列中始终没有妇女独立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498页。董汉河《西路军妇女先锋团考略》认为,1935年春,广元旺苍坝妇女独立团扩编时并没有成立妇女独立师,当时只有妇女独立一团、二团之分。*董汉河:《西路军妇女先锋团考略》,《党史研究》1987年第3期,第71-74页。
笔者在这里赞成徐帅和张琴秋对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相关内容的回忆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西路军妇女先锋团考略》的结论,即红四方面军并没有妇女独立师的番号,其时只存在妇女独立团一团、二团,为壮大声势才对外号称师。因为笔者在现存有关川陕苏区时期扩红及组建、扩大地方武装的近70份文件中,没有发现一份文件中有关于妇女独立师的内容。那么,曾在妇女独立团中担任过干部或士兵的部分女红军回忆时认为妇女独立团在广元旺苍扩编后存在妇女独立师,又该作何解释呢?其时,大部分妇女独立团女战士年纪较小,且没有文化,加之,妇女独立团对外又号称师。因此,她们过了五六十年以后回忆红四方面军中存在妇女独立师的建制,是可以理解的。
1935年4-5月,长征初期红四方面军仍然存在妇女独立团一团、二团。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进驻茂县,对妇女独立团进行整编,二团的女战士被编为两个连、一个营,一部分被分配至各部队医院工作,*刘照林:《我当娘子军》,《通江现代史资料选》第2辑,第71页。一部分在绵阳地区开展宣传、组织群众及筹军粮等地方工作。*孙寒清、刘洪友:《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在北川》,《川北县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49页。茂县军队整编宣告了妇女独立二团的解散。此时妇女独立团不再有一团、二团之分,仅有妇女独立团的建制,张琴秋担任团长。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从中央机关女红军中挑出王泉媛、危秀英、吴富莲等加入到妇女独立团中。*张崇鱼:《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历程大事记》,2006年内部版,第325页。不久,张琴秋离开妇女独立团至在杂谷脑地区临时成立的波巴省委当妇女部长。*李玉南:《川陕时期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1982年9月30日),《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35页。10月,妇女独立团南下至四川芦山、天全、雅安,张琴秋回归。期间,妇女独立团二营营长徐美莲代理团长。*徐美莲:《长征中的女红军——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妇女独立团战斗生活散记》,《豪情忆征程》,第175页。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行军至炉霍,并原地战略休整训练,妇女独立团减员严重,仅剩下1000余人,总部决定取消妇女独立团的编制,并将这些女战士分散至各军和机关。据赵兰回忆:“(妇女独立团)选出二个连,成立川陕妇女团员学校,每个连一百四十人左右,都是挑的党团员;其余人员分配到兵站、医院和后方机关工作。我被分配到妇女团员学校第一连。”*伍兰英:《参加妇女独立团》,《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回忆录》,第194页。因此,徐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谈及炉霍整编时并未提及妇女独立团。*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282页。尽管妇女独立团的建制被撤销,但女战士们在独立团中的军营生活使她们已具备过硬的政治、军事素质。而且,被选入妇女团员学校的280人在学校里主要上军事课,学射击,练战术,抢山头。*伍兰英:《参加妇女独立团》,《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回忆录》,第194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时虽无妇女独立团之名,却有妇女独立团之实。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为了打通与苏联的交通线,成立妇女抗日先锋团。当时三大主力中的女战士分布在卫生部、供给部、政治部及各军之中,共有一千五百多人。她们之中有不少本来就是原妇女独立团或团员学校里的女战士。军委将这些女战士集合起来,按个子高矮站队,*李琳:《我成了妇女独立营的女战士》,《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312页。经过简单体检,最终挑选了约1300余名女战士,*关于妇女先锋团的人数问题,老红军们的回忆有差别。先锋团团长王泉媛回忆先锋团有1300多名女同志,先锋团特派员曾广澜回忆有900多名女同志,先锋团政治处主任华全双回忆有1000多名女同志。(冯亚光:《西路军:生死档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198页)年纪在13-22岁之间。她们跟正规军一样,全部武装。10月29日,红三十军、九军、五军及四方面军总部共二万一千八百人西渡黄河。11月8日,中央军委提出《作战新计划》,电令河西部队称为西路军。此时又将妇女抗日先锋团改为妇女先锋团。
值得注意的是,徐帅在《历史的回顾》中提及,西路军政委员会对部队进行整编时的建制中称西路军的妇女武装为妇女独立团。*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305页。而西路军妇女独立团的团长以及部分干部在回忆时均称西路军妇女武装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口述这段历史时,有时也将西路军妇女武装称为女子先锋团。*李小江认为,王泉媛本人的口述将西路军妇女武装称为女子先锋团,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王泉媛本人文化水平的问题。(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1页)笔者认为,徐帅是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最高军事将领,对军队建制情况十分熟悉,因此,他的回忆较其他老红军更可信。另外,会宁会师后,成立的妇女武装叫妇女独立团更能体现与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时期成立的妇女独立团的承继关系。至于“妇女先锋团”或“妇女抗日先锋团”是为了与当时整个国内国际形势结合起来,部分人一时的称呼。*董汉河:《七十五年来西路军研究述评(下)》,董汉河、朱永光主编:《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论文卷》下,兰州红西路军研究会、八路军兰州办2014年版,第334页。为了便于统一行文,笔者在下面的叙述中一律将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称为西路军妇女独立团。
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成立时团长王泉媛,政委朱良才,副团长兼特派员曾广澜,副政委吴富莲,副团长刘伯兴,参谋长彭玉茹,政治处主任华全双,秘书李开芬,组织干事张怀碧,宣传干事兼团支部书记赵应兰。*《访华全双同志》(时间:1986年11月10日,采访人:王士炜、原树勋),收入中共甘肃省张掖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红西路军史料》第4辑,1987年内部版,第20页。徐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述及西路军妇女独立团的领导班子结构时说,团政治委员是吴富莲。*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305页。而妇女独立团团长王泉媛、特派员曾广澜、政治处主任华全双回忆到,当时吴富莲是副政委。他们回忆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老红军口述回忆录发现,其时团政委是朱良才,副政委是吴富莲。因朱良才兼任妇女独立团、男子青年团和教导团三个团的政委,*《访华全双同志》(时间:1986年11月10日,采访人:王士炜、原树勋),《红西路军史料》第4辑,第21页。妇女独立团的政治工作实际上是由副政委吴富莲负责,因此,徐帅以及部分老红军五六十年以后回忆那段历史时认为吴富莲为妇女独立团政委。
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副)政委等主要职位均是上级任命、组织派遣。王泉媛回忆说,“由连到团,全部编制都安排好了,就派我和吴富莲去,吴福莲任政委,我担任团长”。*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第101页。组织干事张怀碧则是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张琴秋介绍。*董汉河:《西路军沉浮录》,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何福祥在独立团成立后,由组织派至独立团二营任营长。*王文焕:《党,永远在她心中——记红西路军妇女独立团二营营长何福祥同志》,中共酒泉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酒泉地区党史资料汇编(1)》,1987年内部版,第272页。
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成立时辖三个营九个连,各营营长、副营长及人数见下表。*《访华全双同志》(时间:1986年11月10日,采访人:王士炜、原树勋),《红西路军史料》第4辑,第20页。
营长副营长人数一营马金莲300余人二营何福祥姜菊昆近500人三营李桂英张玉莲400余人
妇女独立团中并非清一色的女同志,但男战士并不多。据王泉媛回忆,妇女独立团中只有一个号兵是男的。*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第101页。然而,她的回忆并不精确。据有关资料显示,妇女独立团团部的通讯班、炊事班都是男同志。*王明超:《智取土门镇》,郝成铭、朱永江主编:《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11月,古浪、土门一仗,妇女独立团牺牲300多女战士。山丹战役后,西路军总部根据战争形势暂时撤销了妇女独立团的建制,女战士们被分配至各军从事后勤保障工作。*有的口述调访资料认为,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是在古浪土门、永昌战役后被撤销的。(《女连长——西路红军妇女独立团在青连长张克勤》,《浩气壮河湟——西路红军在青老战士》,第160页)但笔者更倾向于独立团是在山丹战斗后被撤销。因为徐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说:“古浪战斗之后,西路军后来作战主要靠三十军。再剩下的机关人员、医护人员、妇女独立团等,战斗力毕竟有限的。”(第307页)从徐帅的回忆可以看出,古浪战斗之后,西路军总部并未立即撤销妇女独立团的建制。高台和临泽之战后,西路军主力退守倪家营子,又恢复妇女独立团的建制,但团的编制大为缩减。此时许金彪(男,湖北孝感人)担任妇女独立团团长,在倪家营子战斗中带领妇女独立团女战士担任后援工作。*丁星、郭加复主编:《新四军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页。梨园口战役后,妇女独立团只剩300多人。1937年3月14日,石窝分兵会议后,由于伤亡很大,总部决定将集中在石窝一带的妇女工兵营,分散在各军、各医院、总供给部的所有女同志组织起来,全部编入妇女独立团,人数仅有300余人,隶属于张荣支队。*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322页。陶万荣任团长,*也有老红军的回忆显示,石窝会议后,妇女独立团剩余女战士和部分伤病员是在团长王泉媛的带领下坚持在祁连山中打游击。(《酒泉地区党史资料汇编(1)》,第274页)冯明英任副团长。妇女独立团进入祁连山打游击后,随着伤兵逐渐增多,掉队的女战士也越来越多,部队被整编为两个连。*陶万荣:《忆在烽火弥漫中的巴山妇女》(1982年9月),《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第129页。最终,妇女独立团在与总部失去联系后,遭遇马家军重重包围而失败。
妇女独立团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马刀、长矛、梭镖、马枪、土枪、土火药炮,还有少量汉阳造的机关枪。当时分发给战士们的枪、手榴弹、子弹等弹药武器很大一部分是假的。据林江回忆,开始连队给每名战士十枚“手榴弹”、一支“枪”、一大把“子弹”。*林江:《是“琼花”也是“小花”》,《星火燎原丛书五:女兵回忆录专辑》,第206页。王绍莲回忆:“子弹带是二十四匣的,看起来是满满的,实际上,多半是用高粱秆和纸填满伪装的。”*王绍莲:《我家四口人都参加了红军》,《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122页。杨清香回忆,最初由于子弹缺乏,发给战士们的子弹中,每排五颗,其中只有一颗是真的,剩下四颗是用包谷杆做的。*杨清香:《妇女独立团主要负责保卫后方》,《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51页。独立团(营)的装备会根据缴获敌人武器情况而有所变化,比如红四方面军总部将妇女独立营在鹰龙山战斗中缴获田颂尧军队的几百支钢枪用于装备独立营,使其武器装备有了质的提升。*陶万荣:《妇女独立营》,北京部队红四方面军革命回忆录编写组编:《艰苦的历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革命回忆录选辑》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4页。
枪支根据妇女独立团干部级别和战士个子高矮的原则来分配。排级以上干部配备的武器比普通士兵要先进,一般背马枪。*王绍莲:《我家四口人都参加了红军》,《红色讲述——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老红军口述史》,第122页。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成立时,干部的武器有手枪,战士配有步枪。*王明超:《智取土门镇》,《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第90页。妇女独立团二团成立时,根据战士个子高矮来分配枪支。赵兰回忆:“不久,枪运来了。团副让大家站好队,高的发长枪,矮的发短枪,身体棒的发机关枪。此外,还发给每人二十发子弹和两颗手榴弹。”*赵兰:《妇女独立团生活片断》,《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回忆录》,第198页。
综上,本文通过对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成立和发展,妇女独立团是否由妇女独立营扩编而来,妇女独立团是否存在一团、二团,妇女独立师是否存在,长征时期和西路军时期妇女独立团等以往被学术界忽略的问题进行详实考辨,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妇女独立营刚成立时,并未明确建制和归属。直到1933年6月底木门会议后,才明确规定其属于红四方面军直辖部队。1933年10月,妇女独立营被撤销编制。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妇女独立营只是众多妇女独立营中的一支,在其成立前后,苏区所辖各地方存在大量不脱产、半脱产、脱产的妇女独立营、连等妇女武装。红四方面军在广元旺苍坝扩编以后,存在妇女独立团一团、二团,并没有妇女独立师的番号,其时,只是为壮大声势才对外号称师。长征时期,茂县军队整编宣告了妇女独立二团的解散。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炉霍战略休整训练,总部决定取消妇女独立团的编制。会宁会师后,成立的妇女武装叫妇女独立团,更能体现与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时期成立的妇女独立团的承继关系。山丹战役后,西路军总部根据战争形势暂时撤销了妇女独立团的建制。西路军主力退守倪家营子又恢复其建制,但团的编制大为缩减,许金彪(男)担任团长。石窝分兵会议后,总部决定将集中在石窝一带的妇女工兵营,分散在各军、各医院、总供给部的所有女同志组织起来,全部编入妇女独立团,隶属于张荣支队。其后,妇女独立团在祁连山游击战争过程中失败。
第二,妇女独立团团长、(副)政委等主要职位均由总部直接任命、组织派遣,团、营干部基本上是跟随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到川陕苏区的干部,连排干部和战士则以通南巴籍为主。独立团并非全由女同志组成。
第三,妇女独立团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马刀、长矛、梭镖、马枪、土枪、土火药炮,还有少量汉阳造的机关枪。当时分发给战士们的枪、手榴弹、子弹等弹药武器很大一部分是假的。枪支根据妇女独立团干部级别和战士个子高矮的原则来分配。
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是中国人民军队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正规妇女武装。女战士们在追求男女平等和求证自我价值的革命实践中,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饱满的革命热情,担负着各种远远超过其生理承受能力的艰苦繁重工作,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充分印证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不仅匹夫对天下兴亡有责,妇女亦有责的道理。她们在革命实践中怎样实现对革命的体验,是否直接参加前线战斗以及如何处理革命与性别意识之间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