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翻译

2018-04-16 08:54孙宝凤
科技视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习语跨文化

孙宝凤

【摘 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跨文化视角通过一些实例来阐释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的形象转换,以期能够让学习者掌握相关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并且更好地理解习语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习语;跨文化;形象转换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3-0099-002

On English Idiom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N Bao-feng

(Huai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with strong national colors and distinct cultural connotations. English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ain the imag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idioms translation from som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with a view to enabling learners to master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relevant English idioms an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lture behind the idioms.

【Key words】Idioms; Cross-culture; Image conversion

1 習语概述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与语言的重要体现和浓缩,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习语的含义甚广,一般指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其表现形式含蓄幽默、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形象转换

在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就要处理好形象的保留与转换。译者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充分把握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形象转换,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1)将动物形象转换成人的形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与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人类对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之后,动物形象便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各民族的习语中,人们习惯利用动物来喻指具有相似习性的人。例如,“a social butterfly”便是利用了蝴蝶生活习性的特点,即蝴蝶喜欢扑闪着色彩斑斓的翅膀轻盈飞舞于花丛中,因此被译为“交际花”。我们泛指的交际花正是用来描述性格外向、能适应各类社交场合的女性。又如,In the city I was nothing, but in the countryside I was considered a big fish. 此句可译为“在城里我不是什么人物,但在乡下我却被认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此处,a big fish指“大人物”、“重要的人”。因此,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字面上是“小池塘里的大鱼”,实指“小地方的大人物”。再如,a dog in the manger,这个习语字面上指“马厩里的狗”,如果采用这样直译的方式,读者不知所云。事实上,此处“dog”译为“人”,应译为“占着茅坑不拉屎”。这个习语最早出现于《伊索寓言》,讲述的是一条狗霸占了盛满稻草的马槽,却赶走了以草为生的马和牛,而它自己只能看着稻草却不能吃。

(2)将此动物形象转换成彼动物形象

由于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英汉民族不但形成了不同的动物图腾崇拜,而且对各种动物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心理。众所周知,“牛”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强壮的动物,力气巨大,也是农耕的好帮手。而在英国,“马”扮演着相似的角色。因此英语中“as strong as a horse”就是用马来代表身体强壮的形象,而汉语中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身壮如牛”。另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狮子”,狮子相貌凶猛,勇不可挡,在英语国家中,被认为是动物之首,代表着权威;而在中国,人们习惯把老虎当成百兽之王,象征着强壮和威武,因此“a lion in the way”被译为“拦路虎”。又如,“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直译为“当猫离开的时候,老鼠们就会玩”。人们都知晓猫和老鼠是天敌,没有猫,老鼠就会肆意妄为。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徒曾认定猫是魔鬼附身的动物,数以万计的猫因此被处死。不料,猫的厄运招致老鼠的猖獗,很快便鼠害成灾。在汉语中可以用一个非常形象的短语来翻译,即“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此处,cat译为“老虎”,而mice则译为“猴子”。再如,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 意为每一群羊里都有一只黑羊。在牧羊人看来,black sheep(黑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且黑羊还会吓唬其它的羊,故将其从羊群中驱逐出去。因此,black sheep常喻为群体中的害群之马。

(3)将事物形象转换成人的形象

有时英语习语中的事物形象在汉译时需要转换成人的形象,以便使习语意义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英语中常用“white-collar”、“blue-collar”和“gold-collar”来表示具有这一类特征的人群。white-collar指白领,它的隐喻是从传统上班服装的白色领子而来,现用来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经常拿来代表领较多薪水的专业人士,如公务员、医生、律师等等;blue-collar指蓝领,是白领的相对一族,属于中等收入群体,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一般建筑工人、矿工等;而gold-collar(金领)则是指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的资深人士,收入比较可观。又如,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broom是扫帚的意思,如果照字面,即为新扫帚扫得干净,此句显得枯燥,读者感受不到任何新意。然而如果把new broom比喻为“新上任的官员”,则能创造出生动、鲜明的形象。因为新上任的官员通常会进行大动作和大调整,即汉语中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3 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不同文化之间正在逐渐地相互渗透和融合,因而文化差异在逐步地缩小,这无疑为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便利。教师在平时的英语习语教学中要善于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在掌握英语习语的同时能够真正意义上了解习语背后的文化,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考虑全面,既要译出原有英语习语的含义,并尽量保留其风格和韵味,又要为广大汉语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从而真正凸显翻译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4.

[2]武明光.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3]陈静芳.英汉文化差异与英语习语翻译[J].长沙大学学报,2016(1).

[4]史洁.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技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1).

[5]周苏菡.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2).

猜你喜欢
习语跨文化
习语金句
习语金句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