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祥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研学旅行活动被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地区和学校对这项活动也越来越重视。在2017年某东部省份“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展示活动”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中,该省教育厅等主办单位首次将少先队研学旅行活动纳入比赛环节。来自全省的13个地级市代表队在大赛中所展示的各具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彰显了实践德育的魅力,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在现场观摩中笔者发现,有部分代表队对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属性把握不准,在主题设计、实施过程及活动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误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对现场问题和亮点的剖析,提出提升研学旅行活动实效性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育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学活动内容开发学生不能缺席。学校在研学活动内容设计中要做到“目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参与到活动设计中来;在主题和内容设计上,要从学生需求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活动内容贴近他们的实际,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提升研学的实效。
参与本次大赛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均为该省某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与各代表队的教师经过抽签临时组成研学小组后,经过短暂准备,在第二天下午完成两个半小时的研学旅行活动。尽管参赛时间较短,但各代表队都为比赛进行了“充分”准备,展示出了应有的水平。
1. 凸显价值点:挖掘研学地点的独特教育价值
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活动一般安排在著名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研单位、农业园区等场所,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研学价值。因此,我们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时,要从研学地点的独特性出发,深入挖掘其中心教育点,让它像锤子一样敲击学生的心弦。
如本次大赛指定的七个研学地点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其中四个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个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一个是现代农业科技基地。S市代表队抽取的研学地点是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参赛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讨论把感悟周总理高尚的人格确立为研学目标。随着研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断增强,情感也不断得到升华。
2. 抓住兴奋点:提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要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要抓住他们的兴奋点,提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如在大赛中,C市代表队抽取的研学地点是吴承恩纪念馆,考虑到神通广大、爱憎分明的孙悟空是学生喜爱的人物形象,教师就抛出“吴承恩怎么会写出有趣的孙大圣”这一话题,并和学生共同设计开展了“西域寻梦记”主题研学旅行活动。
3. 找准切入点: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
通常在范围广、时间短的情况下,一项研学旅行活动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就要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深研透,在层层剥笋般的探究活动中接近研学目标。如X市代表队在大赛中抽取的研学地点是周恩来纪念馆。如何带领学生在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活动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研学目标呢?代表队的教师看到不少同学对遗物陈列馆中周总理的“小套袖”很好奇,就巧妙引导他们围绕“小套袖”确定研学主题,设计研学内容。
4. 激发动情点:引发学生心灵共鸣
研學旅行活动主题要想吸引学生,就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使活动内容引发他们的心灵共鸣。在大赛中,W市代表队抽取的研学地点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于是老师们从一台锈迹斑斑的战地电报机入手,将研学主题确定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同时抓住新四军战士在牺牲前发出的最后一条电报这个动情点,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对比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在思维与心灵的碰撞中感受新四军战士舍生忘死、顽强抗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要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活动的功效,除了要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外,还要注重对活动过程的有效调控。从各参赛代表队的展示情况来看,他们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有的活动环节太多,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有的活动形式单一,仅凭解说员和教师单调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要想提高研学旅行目标的达成度,就要重视过程管理,加强调控和辅导。
1. 以活动方案为蓝本,灵活化解突发问题
活动方案能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提供具体的、可供操作的蓝本。但由于研学旅行活动是在社会开放环境里进行的,会受到场地、人员、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方案做得再充分,也难免会在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过程监控,根据现实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如X市代表队在大赛中抽取的研学地点是周恩来纪念馆,当师生到了目的地后,才得知纪念馆为庆祝周总理120岁诞辰正进行全面整修,只能参观主馆的瞻仰大厅和遗物陈列厅。于是教师及时改变去西花厅的研学方案;同时原定方案中的采访也因当天游人较少,调整为电话采访、观看影视片段等。正因为对过程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调整,才保障了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以目标达成为追求,给予学生有效帮助和指导
研学贵在“研”字,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教给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通过调查、寻访、资料搜集与整理、对比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
如在大赛中,Y市代表队抽取到的地点是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中的“菜趣园”,师生经过讨论后,将研学旅行活动主题确定为“送给‘菜趣园的金点子”。活动开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包,让学生从中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主研究。同时在研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学生存在的困难帮他们出谋划策,引导他们及时调整研究方案。最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找到了20多条送给“菜趣园”的金点子,既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喜欢上了探究性学习。
研学旅行活动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利用评价杠杆,完善评价工具和方式,从多角度、多方面考查研学旅行活动的成效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1. 科学运用评测工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发展
科学的评测工具既能客观评价研学旅行活动的成效,也能引领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评价研学旅行活动的关键在于关注研学“研”了什么,如何去“研”,有什么发现,结果是什么,整个研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等。同时,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上,即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是以“自我参照”为标准,看学生是否通过参与研学旅行活动,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如大赛中S市代表队设定的三张研学任务单就不仅仅是活动导引,也是学生进行自主评测的工具,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2. 融合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特别的琴弦,拨动它会发出特有的声响。”研学旅行活动还要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把实践体验带入课堂,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自己的研学成果,并通过交流学习使研学成果得到升华,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如Y市代表队在“送给‘菜趣园的金点子”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在“菜趣园”里围成一圈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对照研学评价量表,围绕“参与程度”“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三个维度以及“是否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等12个子项目进行了自评和同伴互评,教师也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
参考文献:
[1] 吴涛.红色研学旅行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2] 李祥,郭楊.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风险及其规避[J].中小学管理,2017,(8).
[3] 王晓燕.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读解[J].中小学德育,2017,(9).
[4] 朱洪秋.研学旅行课程的政策基础、理论依据与操作模型[J].中小学德育,2017,(9).
[5] 范胜武.研学旅行的“一贯制”设计:让学生在行走中“豪迈”地成长[J].中小学管理,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