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斯美
1937年8月下旬,淞沪会战正酣。事后被称为“血肉磨坊”的罗店镇位于上海市西北面的宝山县城,在这里的中国守军正在与来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进行着生死战。双方死伤累累,每一次的争夺,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罗店镇虽然是仅占地2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但是通往宝山、上海市区乃至嘉定的几条公路水路均汇集于此,这弹丸之地的得失,对于整个淞沪战局,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保卫上海的中国军队——陆军98师等作战单位正在拼死与日军11师团血肉相搏时,为了配合陆军的作战行动,中国空军四大队奉命轰炸罗店,以减轻陆军压力。当天一早,四大队21中队在中队长李桂丹率领下,以霍克III编队起飞,每机均携带炸弹,对日军阵地进行轰炸。
炸彈全部投下后,整个飞行中队刚准备返航,不料在途中,与日本海军航空兵的一个驱逐机编队在空中遭遇,一番空战猛然开打。有两架日军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射出了几串子弹,朝着中国飞行员苑金函驾驶的2108号霍克III打来。
原籍河北保定的苑金函当时是一名少尉飞行员,毕业于中央航空学校第五期,刚分配到中国空军四大队21中队任飞行队员才一年多。小伙子个头不高,身强力壮,胆识过人,虽然当时的实战经验并不丰富,但对日机来袭毫无惧色。他手握操纵杆,试图绕过日机攻击,同时控制着机枪瞄准器准备伺机反击。可是日机子弹速度极快,击中并穿透了2108号霍克III的发动机,飞机失控后,急速下坠,同时一串子弹又打了过来,其中一颗击穿了苑金函的左手手掌,鲜血迸出浸透了飞行手套。此时的苑金函,虽然暂时还没感觉到疼痛,可左手已经不听使唤,他急忙将身体向左侧倒去,用没有受伤的右手关闭了油门,已经严重损坏的飞机下坠的速度终于慢了下来,苑金函已来不及跳伞了,连人带飞机一起落到了一片水稻田里。
迫降的飞机坠地时又翻滚了几下,伴随着巨大的响声,已经多处中弹,半个耳朵被子弹打掉的苑金函被摔出了机舱,头部受到强烈震荡,当场昏迷过去。两个附近的农民听到响声,前来查看时,看到了不省人事的飞行员,立刻用一扇门板将苑金函抬到了设在罗店镇中一个农村祠堂里的红十字救护队驻地。
这个红十字救护队由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队长,毕业于南洋医科大学的苏克己医生带领,另有数名助理医师和护士,刚从上海市区赶到宝山罗店前线,准备对守卫宝山的部队伤兵进行救治。因初来乍到,此处尚未有陆军伤员送来。
苏克己医生立即对多处受伤的苑金函进行了手术救治,将能取出的子弹和弹片都取了出来,在护士的协助下,对伤口进行消毒和包扎。几个小时后,苑金函终于清醒了过来,可是,日军的炮弹在附近爆炸了,整个祠堂顿时震动起来。一个陆军传令兵冲进了祠堂,告知苏医生,罗店已失守,让救护队赶紧撤退。
传令兵说完就离开了,苏医生立即指挥着所有医护人员准备撤离。此时,身受重伤的苑金函眼看着日军将至,自己身受重伤无法保护在场人员,于是提出,让医护人员赶快转移,不用管他。
热心救护守土官兵的医护人员们坚决不同意扔下受伤的飞行员,他们用一把藤椅和几根竹竿做成了一个简易的轿子,抬起受伤的苑金函朝着宝山汽车站方向撤退。但是,刚到汽车站附近,他们发现几百米处有一小队日军。在生死关头,苏克己医生临危不惧,指挥几个医护人员将重伤的飞行员藏匿在汽车站附近的一个猪圈里,他们才分散跑开。可是,日军很快就追上了苏医生和其他数名医护人员。
根据国际法规定,红十字会是非军事组织的医护人员团体,战争双方均不得伤害他们。但是这群毫无人性的侵略者,根本不把国际法放在眼里,他们逼迫苏医生给他们带路,遭到拒绝后,竟然当着苏医生的面,企图强奸年轻的护士。
精通多国语言的苏医生,目睹日军暴行,再也看不下去了,愤怒地抄起急救包朝一名日军砸去。罪恶的侵略者此时扣动了扳机,将苏医生当场枪杀,接着几名医护人员也倒在了枪口之下。
苏医生被枪杀后,丧心病狂的日军竟然将他的尸体用钢刀砍成几截,场面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躲在猪圈里的苑金函悲愤至极,想要拔出佩枪做最后的抵抗,却发现手枪早已丢失。在电光火石之间,他决定装死,也许还能捡回一条命,日后再为救命恩人报仇雪恨。
此时,苑金函的气息因为身受重伤已经十分微弱,但还是被日军发现了。一名日军将他拖出,横在地上,伸手在他鼻子下一探,抄起刺刀在他胸口狠狠刺了一下。由于苑金函面色蜡黄发黑,双眼半开半闭,瞳孔都有些放大了,再挨了一刺刀,身体不由得抽搐了几下。日军认为他必死无疑,拖着尸体也实在是不太方便,再加上天气闷热,猪圈周围散发着恶臭,这群侵略者在这种地方也呆不下去,想去附近找水喝。他们任由苑金函躺在泥地上,不一会便离开了。
苑金函僵躺在地上,直到天色已晚,才感觉千疮百孔的身体稍微灵活了一些,于是,他用右手撑地勉强站了起来,踉踉跄跄朝日军离开的相反方向跑去。
不知道跑了多久,因为伤口开裂和强烈的疼痛,苑金函又一次昏倒在一片水稻田里。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了一户农舍里,原来是一对农民夫妇将他救了回去,给他喂了一点米汤,将他脸上的污泥和血污也擦干净了不少。
今日陈伯吹中学内红十字纪念碑巍然耸立。
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的百姓,即使是寻常农民,对舍命守土、保家卫国的官兵将士,均尊重不已,若发现伤者,一般都尽力救治。这对农民夫妇亦不例外,他们先前得知,罗店已经失守,几十里外的嘉定县城还驻扎着中国的部队。从宝山到嘉定,有陆路和水路,为了便于运送和安全起见,夫妇俩决定沿着浏河走水路将苑金函护送到嘉定县城。
浏河是长江的支流之一,直通江苏省太仓市,南端贯穿整个宝山县城,沿着这条河一路往西,便可到达嘉定县城。當天半夜,农民夫妇合力将苑金函扶上了自家的一条小船,连夜沿着浏河而下,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嘉定县城。
借着月色,船缓缓停靠下来,农民夫妇坐在船头,一边等待,一边四处张望。一直到天蒙蒙亮,终于有一名陆军中尉带着几名士兵路过,他们叫住了中尉,合力将身受重伤、几近昏迷的苑金函送至附近的陆军医疗队急救。
因当地条件有限,经过陆军医疗队的初步救治,苑金函又被送至几十千米外的苏州,在一所教会医院继续治疗。虽然伤势严重,失血很多,但苑金函的顽强生命里,始终提着一口替为他而死的医生护士们报仇雪恨的壮烈之气。
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和休养,苑金函竟然奇迹般地康复。当时军方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一度分配他前往已经撤到昆明的空军军官学校去担任教官。去航校任教,当时是很多在战场上受伤的飞行员伤愈后的主要选择,教官的工作性质相对于常年在一线作战部队的飞行员,也相对安全许多。但苑金函数次向上级请命,要求重回蓝天战场!终于,空军军方同意了他的要求,他又回到了一线作战部队。即使被打掉了半个耳朵,他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重新披上厚重的飞行服重返蓝天,继续战斗在华夏大地的天空上。
经过几年的战斗和历练,苑金函战功累累,晋升为空军分队长、中队长等职,在一线部队任职期间,他率领队员无数次升空作战并击落多架日机。1943年7月,他荣升中美混合团第三大队少校大队长,与美军飞行员并肩作战。按照当时的惯例,担任大队长一职,已经无需亲自升空作战,但是苑金函仍然披挂上阵,身先士卒冲在战斗第一线,和他的队员们,乃至整个抗战部队一起,直到日本投降为止。而他本人,也是罕有的在一线坚持升空作战8年之久,战斗生涯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之一。
苑金函(中)伤愈后,重返作战部队。这是中美混合团时期他与美军战友的合影。
1988年深秋,上海宝山县罗店镇,已经70多岁的苑金函,特意来到当年殊死战斗过的地方,祭拜那些为了保护他不惜献出生命的红十字队医护人员们。在罗店镇原罗店中学(现改为陈伯吹中学)的一角,耸立着一座小小的纪念碑——4名红十字救护队员,苏克己(医生)、刘中武(助理医生)、谢惠贤(护士)、陈秀芳(护士)。
在那个抵御外敌、烽火纷飞的年代,无论是拿起武器竭力守土的官兵将士,还是尽心尽职、舍命救护的医生护士,以及帮扶过抗战将士的每一个普通民众,理应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
责任编辑:吴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