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宁
2017年,中国空军实现了东海、南海远洋训练的常态化。在这些远洋行动中,具有明星效应的轰6K轰炸机大放异彩,但同时中国空军其他机型也纷纷亮相,引发世人关注。2017年底,中国空军中型战术运输机运9远赴南海某岛礁进行模拟空投,同样激起了人们对这款新型运输机的强烈兴趣,尽管它平时相当低调。
准备升空训练的中国飞行员等待运9滑行通过。
运9飞机首次公开亮相是在2014年的第十届珠海航展上,与其一同参展的还有空军空降兵部队的部分武器装备。自此之后,运9飞机便频繁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但是,关于运9飞机的发展脉络,媒体界却似乎一直没弄明白。不少人认为,运9飞机作为一款新型运输机,是在运8运输机的基础上优化运输特性而诞生的。的确,较运8而言,运9在载重、航程、节油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它在外形上确实跟运8有相似之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按照所有的公开资料,空警200的首飞时间是2005年1月14日,此后网络上开始出现了“平衡木”雷达的照片。同年3月,《中国航空报》开始出现报道:“2005年初春,陕飞集团传来喜讯,陕飞万名职工经过艰苦奋斗,只用了短短20个月就把一架全新的国家某重点工程飞机送上蓝天。” 这篇报道中,明确提及“这项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生产的运8系列飞机又诞生了第三类平台。”时至2009年60年国庆大阅兵,空警200飞机米秒不差飞过北京天安门。2011年1月14日,《中国航空报》再度提及陕飞公司“第三类平台”,并指出:“整个‘十一五期间,陕飞公司通过‘提升200工程建设项目、科研生产能力调整项目等技改项目实施,科研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满足了空警200等特种机研制生产需要”……
运9的直系血亲——空警200。
按照媒体报道习惯,我们可以断定“第三类平台”上诞生的第一架特种飞机,就应该是空警200预警机。而这时运9还没有出现,直到2014年珠海航展,我们可以从公开场合确认运9的存在。运9水平尾翼两端的纵向稳定性端板,让人们直接领悟了它与“平衡木”预警机的血缘关系。
2017年12月,在运9在执行南海模拟空投任务后,有军事专家向《环球时报》表示,“运9运输机是在运8三类平台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来的70吨级中型运输机”。由此已经可以基本确认,运9运输机其实跟空警200预警机血缘更近,而离早前的老式运8飞机却远得多。
2010年,作为一款独立运输机的运9成功首飞并陆续交付部队,而在陕飞“第三类平台”上发展出的各种高新型号特种飞机也遍地开花,时常引发公众热评。
未来,如果中国特种飞机需要大空间、大航程,完全可以采用类似的平台化、系列化思路,拿运20为平台,发展出运油20,甚至新的国产大型预警机。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包括美国RC-135侦察机、P-8A反潜机、A-50预警机、EMB145SA预警机等,也都是在成熟的飞机平台上发展出来的特种机型。“第三类平台”的成功算是一个特例,其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缺乏适用机型。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想要不受制于外人,且能兼顾质量和数量的候选平台,目前还只有陕飞能造。
芳菲四月,油菜花开。汉中城固机场的运8。它大概不知后辈子孙满门,个个混得风生水起。
具体的“型号”,就是“鸡蛋”,有了“平台”,就等于有了“母雞”。一切都好办了。这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恰恰源于陕飞以空警200型号入手,建立技术全面的“第三类”新型载机平台的大规划。
同在2014年珠海航展现场,陕飞就展出了新一代运30中型运输机模型。陕飞并没有对运30进行过多的细节描述,只提到其最大满载航程7 0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7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80吨级,载重量30吨级,载重系数达到0.375,比美国C-130J-30、欧洲A400M、巴西KC-390等中型运输机要好很多。但这些指标也证明,运30是一款和运9具备相似定位的战术级中型运输机。
问题来了。运30,如果要进一步发展下去,会接运9的班吗?或者,陕飞把“第三类平台”上的运9进行“魔改”,在相对长的时间内继续榨取运9的潜力?
综合判定,在短期内,运30的“戏份”还不会那么足,但陕飞必然做足功课,为中型战术运输机的技术换代做好一切准备。
从军用角度看,在“第三类平台”上,运9的表现已经十分精彩,技术演进成果也十分突出。空警500预警机的出现,再度证明了“第三类平台”的存在价值和技术成熟度。
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中国空军马上需要、陕飞可以马上提供的机型——运9魔改,胜出的可能性大于运30。在运30彻底从图纸走下来之前,中国空军还需要发挥运9的原始功能——运输——来填补老式运8到寿之后战术运输力量的空缺。战术级别的运9和战略级别的运20,将组成中国空军运输力量的最佳搭档。
在陕飞运8平台基础上诞生的各种“高新”飞机。
另一方面,运9飞机越来越成熟,也一定会寻求国际民用市场的青睐,实现效益最大化。毕竟同级别的俄制運输机安-12已经停产,而美制C-130运输机因为价格或地缘政治原因,还无法占据全球所有市场。
一旦运9的军民用需求发展起来,陕飞驾驭起来是轻车熟路的,到时唯一考虑的可能就剩下产能问题。
目前运9虽然增大了机翼油箱,获得了约5 000千米的转场航程。但若是如日前报道所述,从西南腹地出发直奔某岛礁,模拟空投后再返回,两地之间直线距离约2 500千米,往返恰好5 000千米。这样的作战航程,对远海训练的运9机组来说也还是有点“紧张”。因此有声音猜测说,运9在飞抵南海海域上空前曾经落地加油。
未来,发展受油型可能是运9发展的第一步。为满足超远航程的任务需求,寻求在东海、南海等周边海域常态战术运输力量的存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在航程、留空时间上选择度更充裕一些。
目前我加油机序列中,轰油6数量有限,外购伊尔-78受制于人,且两者都是大型机。中国空军缺乏像美军KC-130那样的战术级空中加油机。因此,运9有可能被改装为加油机,完善我军空中加油体系。运油9可能更适合与直升机配合,类似美国的KC-130J,以实现直升机群在中远程海域的投送与作战。
至于运9有没有可能通过延长机身、优化机翼设计等措施,像波音737那样长青下去?从目前的情况看,很有可能。可见的结果自然就是在平台基础上诞生的各种“高新”。
2017年12月,官方报道一架图-154MD电子侦察机随轰6等多机型共同赴远海训练。图-154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飞机,中国空军对其进行了改装。图-154是民航干线飞机里飞得最快的亚声速客机,该性能使其在远海侦察任务中显得不可或缺,但图-154日趋老化,也不得不使中国空军认识到,“第三类平台”需要新的发展,需要新的面孔。
运9的诞生地——位于汉中城固县的陕飞,如果你在4月初去过那里,一定会沉浸在金黄色油菜花海的曼妙之中。不过陕飞人可没空欣赏,他们扩建机坪,新建脉动式生产线,很忙。这也从客观角度反映出我国目前对“第三类平台”的需求确实很大。运9正值当年,“戏路”还很宽,生命周期将会很长。因为它不只是“第三类平台”上产生的一个新型号,其所有技术成果也将被用于进一步充实“平台”。
运9的未来,不光是其自身的未来,也是海空军系列装备的未来,还是一家企业的未来,更是一群人的未来。
这未来,是光明的。
责任编辑:吴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