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李 梦
摄影摄像是随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普及的一项应用性技术,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摄影、摄像技术类相关课程,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也设置了这门课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随信息产业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专业,该专业本科也才刚走过12个年头,而数字媒体技术又是一门更新较快的技术,所以整个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我校于2011年开始招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摄影摄像技术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许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预修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按照摄影摄像技术教学大纲对于实践教学相关要求:学生应该学会照相机和摄像机的操作,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常用技巧。但是就目前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同学能够使用照相机和摄像机最基本的功能,即拍照和录像(但是在相关操作和使用技巧方面也不熟练),对单反相机、专业摄像机的许多功能就更不了解;学生未能将理论联系实践,对构图、用光等基本拍摄技巧的应用还比较生疏,实验课拍摄的作品绝大数并不理想,滥竽充数的情况不在少数。因此,对摄影摄像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尤为重要。
目前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摄影摄像技术课程课时量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课时为16学时,实验学时为32学时,在课时方面体现了对实践的重视。而摄影摄像技术的授课计划应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具体时间。按照我校教务处对本科教学的规定:同一个班同一门课程同一天理论课时一般为2个学时,不能超过4个学时,但未对实验课做要求,因此对实验课的安排可以相对灵活。上一届学生的实验课是按照理论课时要求2学时/天来安排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无法在2个学时内完成一个专题实验,需分两次不连续实验进行,不利于学生技能性学习。因此在授课计划撰写时要注意专题实验的连续性,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摄影摄像技术作为基础课,授课计划里还需要体现与后续课程的关联性,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讲授相关的知识,如三维建模贴图素材的获取与拍摄、点云建模与360°球形拍摄、全景拍摄与虚拟现实结合等等,并可以让学生初步实践,强调课程体系的关联性,体现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
摄影摄像实验课主要的设备是单反相机和摄像机。现有设备状况是单反相机11台,摄像机7台,三脚架、遮光罩、滤光镜、存储卡、相机包若干,每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有50人左右,按照分组练习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我院还配备了专业的苹果机房,用于包括图形图像处理和非线性编辑等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各项实验。
但是对于如此多的专业设备及精密仪器,我院并未配备专业的实验管理人员,仅由计算机公共课机房的普通实验员兼职进行日常管理,因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的限制,造成部分仪器设备因管理不善而损耗:如单反相机、摄像机未注意防潮造成镜头出现霉点,电池耗尽后未及时充电造成续航能力下降,设备借出归还时未认真检查原装部件是否被更换甚至丢失造成设备性能下降等情况。此外,因专业设备无专人管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只能自己调试并尝试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会因设备问题耽误学生上课的时间。关于设备借出和归还制度也很不规范,因各种配件未及时分类放置,每次借出都需要找寻、检查、登记等,摄影摄像课程设备的借还基本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非常耗费时间。
因此,应培养合格的专业实验员对专业设备进行日常管理与定期维护,建立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设备借还制度,明确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同时建议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多专业多学院协同共享机制,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摄影摄像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否则难以欣赏及拍摄优秀的作品。组织学生参加摄影摄像类比赛,是检验学生实验效果的有效手段,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重要途径。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能够与老师和同学之外的参赛对手互动交流,聆听评审专家的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及意见建议,更加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和技巧,学习到课堂中未涉及到的领域;通过赏析优秀的参赛作品,陶冶情操,同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竞赛中累积经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关赛事的组织可循序渐进地进行,从院级比赛、校级比赛,通过层层筛选出优秀作品,最后参加校外比赛。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学校可根据赛事等级、学生名次设置荣誉奖励和创新学分(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必须获得指定分数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起到风向标的作用,让学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专业赛事上,提高专业素养。
摄影摄像技术这门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实验和封闭于课堂之中,需加入更多的变化性的因素,要求学生根据各项目不同需求合理应用相关拍摄技巧,做到学以致用、灵活变通,体验真实的拍摄场景。同时教师项目能够让相关课程之间得以很好的结合,如文物修复项目将摄影技术与三维建模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网页设计项目将摄影摄像技术及后期处理技术与Web前端相关技术紧密结合等等,学生也更能实践中体会摄影摄像的魅力及各课程的应用方式和应用领域,为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基地的建设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可以教师项目为桥梁进行“产、学、研”合作,依托项目开展摄影摄像服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进来,以摄影师、摄像师身份进行技术工作,承担一些影像拍摄、专题片制作等工作,在实践的同时,创造一定经济效益,弥补实习经费的不足。此外遇到学校来宾参观考察、外事活动、各项会议、文艺演出等需要摄影摄像的时候,派学生积极参加,抓住每一次实践机会锻炼拍摄技术。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与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摄影棚等部门或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推荐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实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能够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
针对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特点,可采用一种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强调摄影、摄像作品个性化和差异化评价,更加注重实践过程和作品创作,着力于学生对作品本身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而不仅仅是以期末笔试成绩定优劣。
我校规定课程成绩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含期中考试、课堂讨论、作业、实验报告、论文、学习态度、出勤、参赛获奖等)和期末考核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各部分的权重系数可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别或学院教学综合改革的实际需要予以确定。绝大多数课程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摄影摄像技术课程实验学时(32学时)多于理论学时(16学时),为体现对平时表现和实践课程的重视,经申请采用平时成绩占30%、实践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组成学生最终期评成绩,降低了笔试成绩比例,提高对过程评价权重。将评价体系在第一次课告知学生,形成良好的目标导向使学生重视对实践过程的把握。
总之,摄影摄像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要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以应用型大学培养方案为指导,规划好课程计划和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比赛、教师项目和社会实践,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整合学校资源,建立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保障摄影摄像技术实践课程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1]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安军,晏自勉,杨梅.基于社会需求的摄像技术课程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5):103-104.
[3]赵杰.摄影摄像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展望,2017,(6):222.
[4]齐虎,赵艺玲.《电视摄像》教学改革初探[J].新闻世界,2017(04):87-89.
[5]廖芳.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文化产业学院影视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03):88-89.
[6]付春苗.摄影、摄像模块教学改革的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