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唐瑶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将近40年的时间去完成一半以上的城市化进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然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早已暴露出许多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中,再加上城市空间的不停扩张,有限的资源早就被分配到更有经济效益、更有价值的地区。除此之外,大城市中容纳着大量的移民,而这些移民进入并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虽然他们参与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城市创造了许多的财富,但是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城市资源。因此,如何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城市资源,如何将城市发展的利益群体平衡好,是目前城市规划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而引申出城市的包容性发展的有关概念。
除此之外,城市的包容性发展体现出该城市的文化特色,而缺失传统文化的城市也无法进行包容性发展。针对广州这座城市中现有的传统风貌型社区来说,不仅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还承载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因此,只有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其传统风貌、历史文化相融合,才能打造出一张具有城市特点的名片。
作为一座历史上的开放性城市,从古至今,广州这座城市都以包容这个特点著称,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如今,广州渐渐难以体现传统风貌型社区的包容性发展。
泮塘村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中北部,周围被荔湾湖景区包围,风景秀丽,而且其东面以及北面都临近泮塘路以及中山八路,交通也十分便捷。同时,泮塘村环境微改造项目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内部保存了完整的清朝格局,是广州市历史城区中独特的历史文化片区之一。
图1 广州微更新项目
图2
广州市泮塘村北面的中山八路和临近的批发市场给泮塘村造成了巨大的交通压力,同时,大量的批发库房需求导致泮塘村北部的大量新建房变成了物流库房。除此之外,泮塘村旧村内的无需翻新导致历史价值遗失。传统业态、复杂产权以及外来人口导致古村落出现了功能性衰落,而泮塘村的南、东、西三个方向都与公园用围墙相隔,导致其与周边城市完全隔离开来,出现公服设施配套不完善、内涝等诸多问题。泮塘村周边环境的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特别在后亚运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传统风貌难以得到保护。
针对泮塘村这种传统风貌型社区,由于历史沉积问题较多,再加上环境微改造主体的开发商、政府、原住居民与外来租民的矛盾较多,因此,环境微改造项目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政府投入传统风貌型社区改造的资金不足,城市规划也不够完善,除此之外,大多数的开发商更关注有经济价值的土地,因此,对于环境整治这方面的投入较少。
广州在对传统风貌型社区包容性发展进行环境微改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探索历史城区城市更新微改造的模式和标准。同时,还能完善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核心区域。泮塘五约村保留传统建筑保护及活化的迫切需求。对传统风貌型社区进行环境微改造,能够改善村庄内部的居住条件,并且升级了关乎民生的社区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出具有“最广州”特色的岭南生活文化。
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对宅基地建筑和大空间室内进行改造来更好地完善生活配套区,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配套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文化遗产,政府采取保护和修缮的方式进行连片保护,从而有效地恢复泮塘村传统的公共民俗记忆以及空间。同时,政府部门采用标准化的建筑构件来替换式改造原有的居民住宅,从而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对泮塘村的居民街道进行整修,新建了居民活动广场、水池景观以及公共绿地,对建筑进行了立面整饰,从而有效地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传统风貌性社区的包容性发展。
由于泮塘村的历史环境,也就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活动的空间分布,政府部门在其建中用地外,修缮了用于北帝诞及各种庙会活动的仁威庙前广场以及侧广场,还有用于端午龙舟比赛的荔湾涌。在建筑用地内,修缮了用于舞龙舞狮的五约碑亭。
泮塘村有着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比如北帝诞、赛龙舟,都是保留至今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时,泮塘村位于中山八路立交的东南侧,附近拥有中山八和陈家祠两个地铁站,占有十分明显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除此之外,该村周围被荔湾湖公园景区包围,外围还有半岛形的水系,自然景观非常优美、秀丽,适合居住。然而,该村周边的荔枝湾涌并没有打造成功,其文化元素未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再加上周围的停车、商业等配套服务不足,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而且泮塘村内部的建筑质量较差,存在大量的危房,整体的居住环境有待改善。除此之外,该村内部的餐饮业大小失衡,受制于空间发展,难以做出起色。
不过,泮塘村的文化以及环境优势,在经过环境微改造之后,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从而吸引建筑住改商,释放更多的空间来发展产业,刺激经济,还能大大地促进餐饮业的发展。
总之,泮塘村可以被打造成西关大观园的精品工程,形成“西关大观园”的旅游格局,变身为集吃、行、住、游、购为一体的文化商圈。
图3 泮塘村包容性发展的条件分析
以上论述对广州风貌型社区包容性发展的环境微改造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进行环境微改造对于广州这座城市的必要性,并且以广州荔湾区泮塘村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城市社区,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尽可能地避免对其原有的文化建筑的破坏,通过修缮建筑,改善环境等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可加宽风貌型社区的融资渠道,对其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社会上的资金引入一部分到传统风貌型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同时,推行基础设施建设代建的相关政策,从而有效地降低建设的成本,更好地提升建筑的建设水平,引进足够多的社会闲散资金,促进传统风貌型社区的经济发展。
[1]梁启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
[2]曹小曙,刘永伟,王妙妙,梁斐雯,陈慧灵.直管公房类型区划分及微改造研究——以广州市某区为例[J].土地经济研究,2014(12).
[3]蔡云楠,杨宵节,李冬凌.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内容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04).
[4]姚新涛,曾坚.生态化导向下的旧城区微改造策略[J].建筑节能,2016(12).
[5]丁少英,徐晓玲,刘朱红.在老旧社区微改造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微改造调研报告[J].探求,2017(09).
[6]梁惠兰,佘美萱,练东鑫,赵晓铭.广州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探析——以昌华涌为例[J].广东园林,2017(02).
[7]岑迪,吴军,黄慧明,周敏.基于制度设计的广州市旧厂房“微改造”探索——以国际单位创意园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