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2018-04-16 04:59陈黎静
时代经贸 2018年5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者费用

陈黎静

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得到完善和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越来越频繁。近年来,各类财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国外的世通、默克等;国内的东方电子等。这些情形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资本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针对上市公司日益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财政部、证监会陆续出台了许多新政策和规章制度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杜绝盈余管理现象,力求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即使如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许多管理者受利益驱动,会寻求新的手段来逃脱监管,达到筹资、上市等多种目的。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在提高投资者决策的质量、改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管政策的针对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会计准则,特别是在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绩效评估、报酬计划、管理者行为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上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前期研究回顾

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从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到探测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及后果等等进行了许多的分析和讨论。其中,Scott(1997)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是:如果经营者在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能够自行选择会计政策,那么他们必定会选择能够使自身利益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政策。他觉得,应站在中立的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行为有利又有弊,对投资者而言,它会形成虚假会计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但是,对企业自身来将,盈余管理可以帮助维护企业上市、经营等多方利益。这里所说的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的,比较狭义。

我国许多会计学者在围绕以上几种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资本市场情况,将盈余管理普遍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效用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采取相关会计方法和手段的行为,其本质是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蔡昌,2005)。

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有别于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的,是即合理又合法的;而利润操纵则是利用违法的手段,人为地对企业利润进行增加或减少。也有少数学者对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不加以区分,他们将生成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都称为盈余管理,而不在意这个结果形成的手段和方式。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定义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1、损益表中的盈余数字和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辅助信息都属于盈余管理的盈余。

2、管理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等方法来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一种合理又合法的会计技巧。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获取上市公司资格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主要来源是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的首选渠道则是通过上市来发行股票,通过股民购买股票来进行筹集资金。

我国《公司法》和其他法律条款则规定,公司取得上市资格,近三年来必须持续盈利,这是最低标准。对于一些想要快速筹集资金,而又盈利不高的企业,会选择粉饰账面盈余,利用一些盈余管理手段来使得账面变得漂亮,这样更容易通过标准,获得上市资格,筹集资金。

(二)提高自身发行股票价格

Carlos Noronha和YunZeng认为盈余管理是一项持续性的有目的的干预,其存在于外部财务报表处理过程中。从以欺诈违反会计准则的合法的活动考虑,以及从经济的深层次考虑,盈余管理能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因此盈余管理被看作是外部财务报告过程中有目的的干预,以误导有关本公司相关的经济表现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意图。

上市公司所发布的财报信息内容是投资者或分析师进行投资的标准评判之一,针对财报来评估该公司股票是否具有升值或贬值空间,再选择进行买入或抛售。

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操作证券市场信息透露的程度,来操作股票的涨跌程度。以汉能集团为例,汉能主席李河君极有可能选择以这种方式来控制自身股票的投资。

从2013年1月算起,如果你买了前者,到今年2月份,1000元将变为635元;如果你将股票的卖出时间从每天下午三点半延迟到3:50分,那么你的1000元能够变成1285元;如果你坚持到收市前的4点钟卖出,那么,你的1000元将变为8430元。股价变动如此之大,百分之九十是李河君在背后操纵,李河君增持其股票已经达到了持股上限。现在,他拥有74.96%的HF T股票,而他允许拥有的上限是75%。很明显,这是高层管理者通常为取得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增发或配股

我国证监会所规定的配股政策一直都是将净资产收益率(ROE)设定为评定条件,一小部分为达到配股要求而又不符合标准的公司会采用盈余管理将净资产收益率超过国家规定的配股标准,而配股的价格高低与上市公司资金筹集数额的大小、成功率正相关。洪明渠等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表明2001年到2004年一些进行配股的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之前,公司利润情况明显为负,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股权融资结束后证券市场的总体反应为负,公司收益有所提高。

陈小悦从上市公司获取配股的动机视角出发,同样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ROE分布的区间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这项指标处于上市公司配股的临界线前后,其可操作性的应计利润空间较大,结果指出上市公司的确是有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0%现象”。

2009年汉能集团内部发生亏损,净资产收益率为-3.983%,而2010年、2012年至2014年,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在15%上下波动,2014年甚至高达18.242%,这就表明汉能集团这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国家规定的配股标准,拥有配股资格,能够通过配股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四)高层管理者为取得更好的私人业绩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管理制度里面,公司经营权为公司的管理者,所有者控制权则归董事会,这通常被称为信息不对称。而这一特点正好导致当管理者产生“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时,这个管理者会通过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态,利用盈余管理手段,使得公司表现的经营状态良好或优秀,以此来获得自身薪资的上涨或职位的上升。

在2007年期间,有学者深入分析了高层管理者的薪资报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但是如果在这两者之间加入所有者控制权,薪资报酬与盈余管理就为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当一家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他对公司的业绩越明显,拥有的所有者控制权越大,那么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弱;反之,则越高。

(五)为上市公司不被取消上市资格

证监会对公司拥有上市的资格有以下相关规定:

1、连续三年报表状态都呈亏损状态,上市公司将被取消该资格。

2、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披露报表中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或等于10%,该公司才允许配股。

尽管公司在成功上市发行股票后,融资能力和速度都有所加强,但是这并不表示上市公司的资格能一直存在,如果该上市公司在第一年,第二年中连续亏损,这表明该上市公司对于考核标准其中一条并未通过,那么该上市公司将面临停股和监察停牌,广大投资者将会针对这一停牌对上市公司缺乏信心,不会购买股票并将其所持股票低价售出,为了保证其上市公司的牌子不掉落和融资的顺利,公司管理者会选择盈余管理来保持一年的盈利,将亏损计入后两年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六)避税

上市公司的利润与收入费用有关。收入和费用的确定都会影响到公司利润的变动。我国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以应计利润为基础。上市公司为了避免纳税或减少上交税额,可以通过进行盈余管理来减少财务报表中的净收益,减少资金流出。

(七)保证政府业绩

政府部分业绩与企业业绩相关。对地方政府而言,上市公司上交税额也是政府收入的一条途径,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而政府为了提高政府业绩,对于企业为提高业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手段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补贴或其他方式给上市公司以支援,帮助企业提升经营业绩。

干胜道等人对某一年的所有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统计的时候指出,百分之五十的上市公司所得税低于百分之三十三。当这些上市公司的所得税高于百分之三十三或刚好达到百分之三十三的时候,上市公司的利润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这些,对于社会公众来讲是看不见的,税收优惠是政府提供的,不比直接补贴更加明显,因此上市公司能够从亏损变为盈利,税收优惠是功不可没的。

所以,为了确保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两者间的互利也是进行盈余管理手段的原因之一。

(八)容易取得银行借款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取得融资的渠道在逐渐增多,但对于一些公司来讲,短期或长期经营的需要,债务融资也是必要的。我国目前债务融资除了通过一些借贷公司以法人个人来借款融资外,银行借款是公司债务融资最方便最快捷的一条途径。

在银行确定同意上市公司的申请借款单之前,银行会调开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根据财报披露的各项数据来看该公司借款后是否能够在规定时期内偿还。经营不善的公司想要取得银行借款的话,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使得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数据处于借款的条件范围之内。

因此,上市公司为了借款的顺利进行,会使用盈余管理来优化财务报表,表明公司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

三、对公司利用收入和费用的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分析

虽然盈余管理行为不违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还是扭曲了企业的盈利信息,误导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在帮助信息使用者分析会计数据,提高决策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一)虚假确认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若想正确核算企业的利润,需满足正确确认该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这一基本条件(魏明海,谭劲松,林舒,2000)。在会计实务中,虚假确认收入的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惯用的手段之一。管理者往往会在交易完成之前就确认收入,常见的行为有:不管销售是否实现,以已开出的销售发票为借口,来确认营业收入;在收到对方发来的货款时就确认收入,不考虑是否在未来仍需提供服务,我国这样的案例有国嘉实业、黄河科技等。

2、递延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收入手段一般用于企业当期经营较好,收益充裕,且预计未来业绩将有所下降的情况。递延收入可以使企业收入平稳、收益呈稳定上升态势,给公众以一种稳健发展的良好形象,达到吸引投资的目的。

3、人为制造收入。有时,企业为了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也会人为地制造经济业务,如:在年底时完成一笔较大的销售,再在第二年进行退货处理,以此来达到该年度利润的增长,实现扭亏为盈的目的。

(二)虚假确认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确认和计量需满足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在会计实务中,企业随意确认和任意摊销费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是企业利用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提前确认费用或延后当期费用。企业一般通过大量计提减值准备金、加大摊销力度、全额确认预付费用等方法来提前确认费用。而当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常采用转回或计提资产减值的方法,以避免当年亏损,争取下一年扭亏为盈(赵春光,2006)。延后确认费用的方法也有很多,其中宣传广告费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广告效益很难被估计,所以常将其归为长期待摊费用,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2、费用资本化。费用资本化是指将费用计入与之相关的构建资产价值中。常见的费用资本化手法有借款费用资本化和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以研究开发为例,由于技术的研究开发所需时间较长,风险较大,若成功,便能将费用都转入该无形资产的价值中;若失败,全部支出将成为损失。因此,一些企业常以研究开发所需时间长为由,将产生的费用予以资本化,达到减少费用,提高利润的目的。

四、盈余管理的防范及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适度盈余管理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若使用过度则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引起利益冲突最终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如何防范和治理已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

目前,国内大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比较繁多,但主要是在会计准则中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可变更性上进行盈余管理。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健全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抑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削弱盈余管理的动机

由于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相互制约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且对管理者的制约机制又显得很单薄,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所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对盈余管理的控制上有很大的帮助。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也能够对盈余管理起到控制作用。

(杭州城投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3)

参考文献:

[1]蔡昌.盈余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洁.盈余管理动机浅析[J].金融探讨,2011(2).

[3]陈其末.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D].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4]冯霞,胡海鸥,张祥建.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途径透视[J].软科学,2008,22(2).

[5]顾兆峰.论盈余管理[J].财经研究,2000(3).

[6]宋迎迎.基于动机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商,2015(45).

[7]简玉峰,刘长生.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实证数据[J].会计之友,2013(2上).

[8]杜兴阳.探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时代经贸,2017(19).

[9]赵安平.刍议盈余管理[J].时代经贸,2017(19).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者费用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DRG病例分组错误与费用结算申诉探讨
管理者,你会给下属多少反馈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窗口和镜子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英国养老费用贵过伊顿公学
黑色星期五:英国零售商面临巨额退货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