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县土家族乡农业技术服务站 636168
牛口蹄疫病毒可在牛群中潜伏2~7天,感染后牛的体温提升到40℃左右,在潜伏期往往表现为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伴随症状为口腔、唇内、蹄趾间、蹄冠部柔性皮肤或乳房产生黄豆乃至核桃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发生溃烂,蹄部疼痛导致牛跛行或者蹄壳脱落;感染牛口蹄疫病毒后口温提升,嘴边伴有白色泡沫状黏液。对病死牛进行解剖后能够看到其咽喉、器官、支气管和胃黏膜存在水泡及溃烂的现象,同时有黑棕色痂块,其胃部以及大小肠黏膜存在血性炎症,心包中产生大量浑浊及黏稠液体,心包膜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出现灰白色或浅黄色条纹,俗称“虎斑心”。
牛口蹄疫一般呈良性过程,1周后可自愈,但若蹄部出现病变可拖延至2~3周。期间若没有做好护理工作,病牛在水泡愈合的过程中会出现病情恶化,很容易出现肌肉发抖、心跳速度加快、食欲降低和站立不稳等症状,最终可能因心脏麻痹而死亡。该病的死亡率约为30%~50%之间。通常情况下,成年病牛的死亡率不是很高,但犊牛往往会出现心肌炎或者出血性肠炎,容易发生死亡。结合发病牛群的具体症状和牛口蹄疫的致病特征能够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
(1)落实防治责任。应进一步增强对牛口蹄疫的重视,建立独立的疫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机构,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建立更加完善的牛群管理制度和责任管理机制。依靠合理的责任划分,确保养殖场在防疫管理工作中的相关职能得以明确和落实,借助责任管理制度来保证所有养殖工作人员责任的落实,促进牛群防疫工作有效性的提升[1]。同时需要做好对养殖牛群进出栏的检疫工作,避免病牛流入市场。
(2)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牛群养殖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牛群养殖场的卫生防疫工作,除定期对牛舍进行清洁打扫外,还需要定期消毒。消毒方法可以选择紫外线消毒,在实施消毒作业时必须确保面面俱到,即便是牛群的粪便池等容易忽略的地方也应当进行消毒。使用化学药物对牛舍定期进行杀菌,保证牛舍的卫生条件达标,降低各类疫病的发生概率。
(3)按时接种疫苗。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和养殖场要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的防疫方法。要定期对牛群注射预防口蹄疫的疫苗,可以使用单价苗或O型双价苗。科学的疫苗接种不但能够很好的预防牛口蹄疫,同时也能够增强牛群对疫病的抵抗力。
(4)做好病牛综合管理。牛群感染此病后必须要控制其传染性,降低死亡率。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牛群中出现疑似口蹄疫的病例,必须第一时间对疑似感染的牛实施隔离处理,在距离正常牛群相对较远的位置进行饲养观察,同时对其实施进一步的检测。要做好牛舍的清洁管理工作,要对牛舍的温湿度予以科学管理,有效地降低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发病。为疑似感染的病牛提供更柔软的草垫,营造良好的环境,适当提高其饲料中的营养与水分,提高其抵抗力。在饲养过程中尽可能选择流质饲料,使用高锰酸钾对溃烂位进行清洗,降低染病牛只的痛苦。
(5)治疗措施。针对良性患牛,可让其在1周后自行康复。但是为了防止其继续发病,应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手段来降低病程。针对口腔病变,可选择清水、食盐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随后选择明矾(浓度控制在1%~2%)、碘甘油或冰硼散对病变位置涂抹。若疫病牛属于蹄部病变,一般可选择来苏儿消毒溶液(浓度控制在3%)进行清洗,随后使用青霉素软膏以及龙胆紫溶液进行涂抹,最后再使用绷带进行包扎即可。针对乳房病变应选择硼酸水(浓度控制在3%)实施清洗,随后使用青霉素软膏进行涂抹。如果属于恶性病牛,不但要针对具体症状实施治疗,同时还需要结合病牛的实际体质状态,合理选择强心剂(如樟脑)以及滋补剂(例如葡萄糖盐水)实施治疗,提升病牛的体质,增强其抵抗力[2]。
总而言之,牛口蹄疫对牛群的健康生长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因为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必须要进行科学诊断并选择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预防。对于牛场的管理工作来说,必须要定期做好检疫和消毒工作,如果存在感染问题,应当借助药物或隔离治疗的方式对病牛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