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波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3)
外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听是居于领先位置,听力能力的提高为发展学生其他各项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大学日语听力教学中,以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仍然被广泛应用,教师多注重语言的输入,常常忽略语言的输出。
目前日语课堂由于种种原因,如学生词汇量低下、单词句型储备量小等原因,造成课堂上听不懂,说不出,听、说脱节现象。并且学生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复习,教师所留作业难以量化。学生不了解听力方法,并且听力课课时少,难以对学生形成持续性影响。[1]
据针对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73.25%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项是教学;63.29%教师:常在工作一天后,感到筋疲力尽;46.50%教师:常有“孺子不可教也”之感。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成就感差,易产生倦怠感。
学生:课外学习时间达到16小时以上的只有37.7%;经常去上自习的同学不足40%;认为课程不能激励学习或说不清的近50%;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满意率高达58%;很少在课内课外与教师讨论的高达79.4%同学。上课老师满堂灌,好奇心、兴趣、潜力没有得到激发。
对学习内容的24小时后的平均保持率调查显示,“讲授”所占比例在“阅读、视听组合、演示、讨论组、实践练习和向其它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中最低,只有5%。可见,单纯的课堂讲授效率低下,改革势在必行。
并且据调查: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5小时17分钟,占一天的22%。所以,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其碎片化的学习和沉浸式学习的配合,可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当今社会互联网终端技术更加成熟和普及,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就教育方式而言,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因材施教。
日语专业《新国标》前期研讨中强调:日语教育要重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使用,课堂与课下的衔接。
根据美国教育部对1996年到2008年所完成的高等教育的研究发现: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在线学习比面对面教学更有效,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
教学的两个侧面,维系两者的纽带是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还是教学方法的变革。
POA理论即“产出导向法”原型为“输出驱动假设”。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外语教学理念,假设的基本理念:输出是目标,又是手段;以输出驱动,既能够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该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在本项目中是应用于中级日语学习者。虽然该理论最初是由英语教学产生,但目前国内已有将其应用于日语教学的先例和研究(知网检索“日语”和“输出”,搜索到10篇文章)。
虽然学校管理者和教学者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日语语言的能力为目标,但由于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通过在日语听力课中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并未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本次具体改革内容为日语听力课堂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基于POA理论和数字化手段的日语听力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2]
该如何解决当前日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呢?本课题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从输入和输出两个方向加强听力教学,以输出性活动促进听力材料的吸收与运用。那如何有效的将输出假设理论应用于日语听力课教学中,这是本次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基于“POA”理论,设计教学任务。
针对日语听力课课程目标,设计清晰可量的教学目标,如具体听懂多少单词,场景内容,难易程度等。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与日语能力测试紧密关联,大量采取实用地道的听力材料,并灵活运用日语音像视频等增加趣味性。实现灵活有效地教学组织,通过学生喜爱和容易接受的数字化平台管理,轻松实现签到,答疑,成绩实时统计等等。并且可以实现具体多样的教学评估体系。
(2)基于数字化手段,实现部分翻转课堂。
主要借助清华大学研发的“雨课堂”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课前推送ppt或微课、视频、听力资料等促使预习。课中扫码签到,实时答题,轻松实现课堂管理。并可以答疑弹幕,数据统计等抓住学生眼球,实施互动。课后可以进行本课要点总结,布置任务,实现课堂延深,于无形中强制复习。
(1)重组教学任务和目标
在原有教学任务基础上,依据“POA”理论,重组教学任务。以用促学。真正实现目标手段统一。目标是中级日语听力课程。每个章节均需细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重新设计符合学生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并设置场景促使学生加以运用。
(2)进行资源整理
日语中级听力和日语能力测试2级和日语专业4级水平相当。因此,可以采用历年过级真题作为建设资源。但重要的是从中筛选适合每课教学目标的内容。
(3)设计推送内容
无论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平台布置的预习、讲授和复习内容,均需要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整理,并且ppt还需要设计成为适合平台推送的格式。课堂需要学生实时答题的内容也需提前进行精心设计。
日语初级听力2一个学期32学时,每四课时完成一课,每一课提前给学生布置下根据当课内容设定的听力目标,总计布置7次。期末成绩对照如下:
由上图可见,实验组成绩未见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另将日语初级听力1期末成绩制图对比。
通过以上两图对照可以发现:
1.实验班在实验前和试验后成绩分布相当,80-89分数段人数最多。
2.实验班与同一老师对照班比较,实验前与试验后未见明显变化。
3.实验班与其他对照班比较,实验前与试验后未见明显变化。
综上,在进行实验的一学期里实验班成绩未见明显提高,该项目未取得预期效果。分析原因如下:
1.项目实施时间较短,该听力课程一学期只有32学时,授课时间少,讲授内容受限。学生没有得到长期系统的训练,所以短时期内难以有明显的效果提升。
2.硬件环境限制。听力课所在语音教室没有互联网,所以课件不能随堂实施,一般在课前作为预习内容布置下去,影响了实施效果。
3.实验班同学日语学习基础较差,基础日语成绩普遍不高,直接影响了听力的提高和实验效果的显现。
4.“POA”理论试用主体是中高级外语学习者,最好运用中高级听力课程进行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尝试,虽未取得预期成果,但促进了进一步完善听力教学的思考。语言学
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基础日语成绩好的学生,听力成绩也好,所以夯实基础很重要。另外,硬件设施方面,教室需要设有局部无线网络,能保证授课PPT与学生手机端实时同步。并且项目实施期限至少一年以上,并且推送发布频率要加强,保证学习者不断接受语言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