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书面表达是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量,是最能体现学生英语学习真实水平的一个题型,同时它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英语书面表达不同于语文作文的写作,如果说语文作文是一个自由发挥的舞蹈,那么英语作文就是带着枷锁在跳舞。它的重点是在谋求行文的表达上,即强调考查学生的遣词造句、组句成篇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有幸参加了一次高考阅卷,感觉收获颇丰。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1. 考生在书面表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审题不清,不得要领
今年作文题目仍然是应用文,人物关系明晰,交际功能明确。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考生由于审题不到位,愣是把一百字左右的短文写成了二三百字的皇皇长篇,洋洋洒洒,东拉西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1.2内容混乱,毫无头绪
主要体现在写作中抓不住要点,或遗漏要点或要点重复出现。不重视语篇结构,不分段,或缺乏连贯性,逻辑混乱。由于思维混乱,没有谋篇布局和发展段落的意识。有的考生的作文根本谈不上写作,只是对写作要点逐条翻译而已。更有甚者,写几句符合作文主题的句子,再抄袭几句不相关的,做成“三明治”,混淆视听。
1.3错误百出,败絮其外
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随处可见,时态语态混乱,用词不准,汉语式表达,词汇罗列堆砌,比比皆是。
1.4表达受限,缺乏亮点
有的作文通篇下来没有高级词汇和复杂结构,虽然无大错,亦无亮点可言。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很多考生偏爱的句式大多雷同,而且喜欢用却又用不对,连错误都一致。而且即便用对,也很难获得阅卷教师的芳心。总是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表达,很多时候也就被当没有亮点处理了。当然,偶尔还是会突然冒出来一个小清新表达,那倒不是因为用了多高级的句式结构,而是巧用小词,却能别开生面. 当然这种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学生平时在阅读中不太注意对形容词和副词的积累,到了写作的时候就欲加之赞,只叹无词了。
1.5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乱用套句,要么夸大其词,要么言过其实,本想提高颜值,却是华而不实,读了这样的句子实在是感觉难以消化。当然,有修辞意识,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写作素材和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言过其实。拓展信息时也不可以凭空捏造,信口开河。平时积累优美语句时,要充分掌握其用法和使用场合。
2. 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要采取的几点有效措施
2.1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
首先要有谋篇布局的意识。动笔之前认真审题,判断体裁,了解写作要求,搞清人物关系,明确一共有几种交际功能,要对文章结构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其次便是发展段落。可建议学生将写作目标细化,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构思并发展语篇。我们不妨让他们多读一篇原汁原味的英文小短文,耳濡目染,慢慢会有提高。
2.2继续夯实基础,打牢基本功
是否运用较多的语法结构和高级词汇以及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衔接成分是考量写作能的重要标准。我们说人靠衣装,文靠词装。因此,从词汇入手,强化短语写作,抓好基本句型的训练,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训练的重头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筹建高级写作库。一旦建立,要时常翻看,并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在写作中避免使用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的平淡无奇的表达方式。不要千人一面,而要别开生面,让优生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2.3 廣泛阅读,拓展知识积累
利用阅读材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毕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搜集素材,学习词汇句型和新颖表达方式的源泉,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结构的典范。
2.4要讲真话,讲好真话。
作文不是天马行空的虚构,是立足于真实语言环境中的交际。因此句型和词汇的应用要自然真实,不隐藏也不浮夸。遣词造句和增加细节要立足题目要求,根据实际交际的需要展开,不可凭空捏造或信口开河。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文章不写半句空”。另外,不能卖弄,切忌盲目追求满篇亮点。
2.5搞好“面子工程”
没有人有义务去透过你不堪的外表来挖掘你隐藏的气质和内涵,所以一定要规范书写,无论那种字体,字母都要写清楚、整齐、美观,字母的大小和字母之间的距离要匀称。
3. 结语
英语书面表达是高考的压轴题,是学生英语成绩优与劣的分水岭,注重书面表达教学,注重书面表达的方法的指导,平时再多训练、激励性评价,学生的书面表达不再是问题,写作起来不会“捉襟见肘”,文章也会如行云流水,写出上乘之作。
我们的教学是贯穿孩子一生的,一次考试只是一次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的测试,所以,不能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当然不能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更多,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要求应该更高。只有要求提高了,孩子提高得才会更快。孩子都是很有潜力的!正如我们章中所说,用三年的教育为孩子将来的人生奠基!我会一直努力!
[1] 戴作鹏. 试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与高考的接轨[J]. 学园:教育科研,2012(24).
[2] 郑伟.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J]. 东西南北:教育,2014(04).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章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