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竞男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多次提及,并表达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又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大学生肩上担负着责任和使命,因此,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有力举措。
文化能激发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作为民族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它一直被各民族视为一种精神和信仰。各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更是被誉为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随之产生积极的践行行为,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对其认可[4]。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体现奋斗精神的“自强不息”,展现爱国情怀中的“精忠报国”,承担责任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牺牲精神的“舍生取义”,还有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这些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的支撑所在。这种文化自信,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认同,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文化自信的一面,但对于外来文化也要有吸收、借鉴和改造的能力。这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对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定信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在本质上就是要培养和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身心健康需要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要引领他们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
高校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承担着神圣的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发展,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方面呈现良好态势,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能认同,并能包容和借鉴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于表面,未将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表现为: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知识匮乏。这是由于大学生对于很多事物期待娱乐化和感观化刺激的喜好中,将部分时间用在利用互联网打游戏或者购物、吃饭等事情中,用于学习和读书的时间较少。同时,对于西方文化缺乏分析能力,有时甚至出现盲目认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当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出现问题时,不能站在集体和国家的层面来解决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进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西方文化试图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企图形成文化霸权主义,利用各种影视剧来推广西方的价值观,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大学生对于价值观的评判出现迷茫,甚至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因此,注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要多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文化人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打破传统工作的机械性,用晓之以情、以文育人的方法,取得实效性的成绩。
大学生的成长中教师作为榜样的力量和引导的典范,首先就要树立教师的文化自信。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高校教师应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文化自信方面得以提升,成为文化的传播着,能够让学生产生敬佩的情感。同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使大学生在身心和人格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可以在课程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作为指导教师极配合大学生参与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如主题读书日、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团、学组织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弘扬传统文化[6],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思想道德因素,进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广大青年大学生,让大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它的育人作用[7]。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将全程参与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正是由当代大学生所决定,这也是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和青年人的殷切希望。那么,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8]。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的特点,上课时教师往往偏重于对于理论和概念的解释,习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单一,不容易让学生对于课程产生兴趣。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要充分考虑融入文化元素,以大学生喜爱和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展现课堂,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易于学习、乐于接受。即可结合“互联网+思政课”新的教学模式来增加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的润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多种文化形式的应用,如诗歌朗诵、制作微电影、自学自讲等,既可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接受度,也会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只有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9]。
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要以文化自信作为基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预期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对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现状进行积极的研究,要找到培育文化自信切实可行的路径。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