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捷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北京 100728)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后,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核心在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共同致力于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非洲是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也是中国向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和落脚点。“一带一路”建设将给中非合作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一带一路”建设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走进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交织并存的非洲,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不在仅仅是经济行为体,还扮演着“社会责任承担者”的角色,企业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当地政府、社会、环境等利益相关方建立联系的重要渠道。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既是企业发展战略走向成熟的体现,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企业境外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方面有助于企业与当地社会建立良性互动,进而实现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从而在全球占领优势地位,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虽然中国企业这些年在社会责任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由于起步晚、经验少,社会责任仍是企业发展的短板,企业完善社会责任政策和行动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文章以几个大型企业在非洲的业务为例,具体分析中国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驻境外机构与当地社会建立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地通过支持所在国(地区)经济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给当地提供就业机会等做法,可以充分展示企业“软实力”,同时,实现了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共赢,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最终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树立高度负责任和广泛受尊重的企业形象。
中国企业境外机构、项目的顺利运营离不开当地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促进境外机构、项目与当地社会、政府、社区、工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理解,让他们了解和体会中国企业既是投资者(或工程技术服务提供方),更是社会公益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当地提供就业、培训、教育机会和转让技术、使用当地设备、材料和服务、援建当地社区项目、援助救灾等具体做法,不仅能让当地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且能取得各利益相关方的认可与支持,为境外机构、项目顺利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企业境外机构、项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既是中国企业先进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大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中非合作正从以政府援助为主向企业投资和融资合作为主转型,从一般商品贸易向产能合作和加工贸易升级,从工程承包逐渐向投资运营基础设施、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和商贸物流中心以及金融服务等中高端领域迈进。中国企业在非洲履行社会责任、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记录、严格执行环境许可要求、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加深与合作伙伴的相互了解等一系列措施,可以为境外业务的进一步开拓打下坚实基础。恪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重视当地员工职业和身心健康、参与当地社会公益、帮助当地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做法,让各利益相关方更了解我们、信任我们,愿意与中国企业长期合作。
《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6–2017年)》[1]以100家企业(其中24家中央企业、34家其他国有企业、24家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100家企业中,超半数企业的英文网站设置了社会责任专栏,1/3以上的企业发布了英文版的社会责任报告,并设置了海外社会责任板块;1/10的企业发布了国别报告或全球报告。所有企业中,中央企业因为在海外开发业务时间长,经验丰富,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比较强,与民企和其他国有企业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中央企业在境外履责的通常做法有几点:
①服务当地经济;②带动产业发展;③加速技术转移。
①努力实现用工当地化;②充分重视HSSE管理,为当地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③为员工提供公平和有竞争性的福利待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④为当地员工提供技能培训教育,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上升空间;⑤禁止一切就业歧视,为身体不便的员工提供必要的便利设施;⑥建立通畅的内部沟通渠道,避免劳资纠纷;⑦做好跨文化管理,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⑧为员工及家属购买医疗保险等。
①雇佣社区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②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捐建医院、提供医疗器械及药品,帮助社区打水井,铺设电力线路,兴修道路等;③关注社区教育事业,捐建学校、图书馆,捐助学习用品、教学设备和运动设施,提供奖学金等;④给予社区内的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适当关爱,定期组织探望等。
①做好环境影响评估;②做好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和液体垃圾的及时回收,避免污染土壤和水体;③做好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回收工作;④建立污水、废气处理站,不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废气;⑤野外施工时主动保护野外动植物和自然生态;⑥加强作业带附近环境监测,通过清洁生产降低碳排放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等。
①设立公益基金或捐助当地的公益组织、社会团体;②所在国(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捐助食品、医药、衣物和资金等救灾物资,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③资助当地社会公益活动等。
企业在境外开展业务通常是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填补当地的空白或短板,从而实现企业在境外的发展战略。非洲国家大多经济发展落后,各项制度体系不健全,社会不稳定,生活条件水平较差。随着经济全球化,非洲国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中国在多方面开展经贸合作,这符合非洲国家的发展利益,也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创造了条件。
中国大型国企承建的蒙内铁路是肯尼亚近百年来新建的首条铁路,被肯尼亚总统称为“历史性里程碑工程”。目前蒙内铁路成功运营一年,已经发送旅客135万人次,日均3 689人次,上座率达到95%。目前每天开5对货车,预计到2018年底要开14对货车。货运量大幅度增加和客运量上座率,对肯尼亚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货运方面,当蒙内铁路项目全部完工后,将有50%的货运来自蒙巴萨港,达到2 100万吨的水平。肯尼亚周边的乌干达、卢旺达、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等4个国家,人口共计约4.5亿人,可以想象,这个项目将对整个非洲地区产生多大影响,蒙内铁路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典范,它将使当地GDP得到进一步提升,于整个非洲地区的GDP增长都会带来积极影响。
安哥拉历经27年内战,大量避难人口涌入首都罗安达,导致该市人口高达500万人,严重饱和。2002年,安哥拉迎来和平后,恢复重建和人口安置成为当务之急。2005年,我大型央企成功获得安哥拉首都卫星城2万套社会住房项目(简称“KK新城项目”)。KK新城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安哥拉重建国家的愿望,也拉动了当地就业和建材产业发展。该企业累计雇佣5.5万名当地工人参与新城建设。KK新城一期项目的钢筋用量约5万吨、水泥120万吨、沙子220万吨、石子230万吨,中信建设在当地自行投资建立砂石厂、砖厂、铝合金门窗厂、农场等14个配套厂站,推动了当地建材行业的发展。
员工的勤奋努力、聪明才智与精诚合作是境外机构、项目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公司成功的动力源泉。中国企业要求所属境外机构、项目尊重当地文化,遵守所在国(地区)的用工政策、劳动法规及国际劳工公约,保障员工权益,搭建员工成长平台,关心员工生活,努力实现当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2.1 员工本地化
某大型央企要求境外机构、项目按照“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地化”的原则,尽可能多地聘用当地员工,大胆使用和培养当地员工,充分依靠和信任当地员工。2007年该企业境外员工中,中方员工7 207人,外籍员工(当地员工和国际员工)仅4 149人;到2017年底,该企业在境外37 565名员工中,中方员工10 151人,外籍员工27 414人,外籍员工占境外人员总数的比例为72.98%。
该企业在尼日利亚的公司也非常重视本土化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2013年,该公司尼日利亚当地员工已达到员工总数的93%,同时还为当地间接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
3.2.2 培养当地人才
非洲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在非企业在大胆使用当地员工的同时,建立了多层次的员工培训体系。通过培训,帮助非洲员工提升工作技能,使越来越多的当地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员站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1)对员工进行在岗培训。如某企业承担的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索纳塔克地震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当地雇员地震勘探知识培训。同时,开展消防应急演练10多次,参演人员1 000多人次,不但提高了员工素质,而且保证了项目施工的优质、安全和高效。
2)认真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对当地员工的培训义务。安排当地员工在所在国家(地区)、到中国或第三国进行管理和业务培训,培训形式包括量身定做的培训班、第三方举办的培训班和国际会议等。
3)在当地开办培训中心。为了培养当地员工,在非中资企业,在项目所在国建立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为非洲员工操作岗位及资质培训提供了平台。企业还为优秀当地员工提供奖学金,支助他们完成相关专业的学习。
3.2.3 注重员工安全生产
中国企业在非洲施工作业过程中非常关注员工职业健康管理,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把HSSE标准(健康、安全、公共安全与环境)落实到每个施工环节,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在拓展境外市场的同时,促进安全发展,做到施工一方、造福一方。
员工填写安全爱心卡是该项目安全生产的特色活动,填写卡片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与安全意识增强的过程。“在日常施工中,用得最多的是‘阻止卡’(stop card)”。现场人员无论谁发现不安全因素或操作行为,都有权立即制止,并向作业者讲明正确的操作程序,并将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在卡片上。安全官每天收集卡片,并在次日早会上组织大家学习。开工至今,该项目已经收集500余张阻止卡。
社区是非洲当地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企业在海外发展业务的重要依托。参与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是企业回馈当地社会的有效方式和渠道。通过参与社区建设、使用社区服务会等方式,中资企业积极参与非洲当地公益事业,改善当地社区服务。
3.3.1 使用社区服务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境外机构、项目注意使用当地社区能够提供的服务,如项目安保、设备租用、物资材料供应、工程服务等,让当地社区感受到他们也是项目实施的参与方,而不仅是旁观者。
3.3.2 参与社区建设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积极参与改善非洲当地社区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修建道路、打井取水等,有效推动当地社区发展和民生改善。
某企业非洲公司了解到项目所在社区的两个村庄居民一直依靠接雨水和树林中的小溪水生活,不能喝上干净的饮用水。经过仔细的地质研究和需求调研,公司决定为这两个村庄的居民各打一口水井来解决饮用水问题。当年10月,在水质检测合格后,将两口水井移交当地政府和村民,让他们喝上了健康、清洁的饮用水。
3.3.3 提供医疗帮助
非洲国家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传染病多发,很多人因为疾病死亡。中国企业到非洲后积极帮助非洲当地社区修建医院,并提供药品及医疗设备。
有些企业不仅参与援建当地医疗救助中心,还为一些农村边远社区统一配备了流动医疗设施,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针对项目所在社区地处雨林,热带疾病常有发生的特点,项目部积极和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联系,开展定期义诊和免费送药活动。
3.3.4 支持社区教育
非洲教育资源有限,很多人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中国在非机构、项目,采用帮助改善教育条件,如积极捐建学校,捐赠学习用品、运动设施及教学设备等多种方式对所在地学校给予了充分的外部援助,有效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2010–2013年,中国驻当地一家中资企业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对包括教室、教师住房、学生宿舍、图书馆、多媒体室、会议中心等50套建筑群进行扩建。公司还向学校捐献了价值8万美元的电脑、桌椅等教学设备。现在的西亚丰加中学在教学设施上堪称国内一流。公司不仅用实际行动造福了这里的千余名师生,还推动了中赞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当地学生开始学习汉语,为西亚丰加高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了师生及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某中资企业驻尼日利亚公司在当地开展奖学金项目,共有6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资助。该企业还向当地的图书馆捐款100万美元,用于图书馆建设。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与公司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用“绿色巨人”的有力臂膀承担起非洲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4.1 注重环保施工
环境问题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中国在非机构、项目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遵守所在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许可要求,认真做好垃圾回收、水体保护、作业带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
某中资机构在加纳油气输送管线穿越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泥浆容易对土壤产生污染,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穿越作业时在泥浆池内铺设防渗布,并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及时进行循环反注和回收处理;对施工现场所用的发电机、油(漆)桶、危险化学品等容易产生油品、化学品泄漏的设备,都进行全面检查并在底层铺设防渗垫,以免泄漏污染土壤。专门与加纳专业垃圾处理公司签订服务合同,要求其每半个月到现场对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及时进行回收,有效避免了因垃圾丢弃、堆放而造成土壤、河流污染等情况的发生。2013年,加纳国家环保署从车辆交通、水土污染与保护、废料分类回收处理、降尘措施与空气质量监测、危险化学品控制、公共/社区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社会贡献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我们的企业以优异成绩得到了加纳环保署和业主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3.4.2 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2011–2020年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行动。在非中资企业一直遵守《环境保护法》《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定,在项目前期评估、施工期间以及运营过程中评估对生态保护区域、森林、湿地等环境以及动植物的影响,制定减轻或消除影响的措施。
某中资机构在乌干达进行井下特种作业时,悉心保护当地环境,在乌干达野生动物聚居地的国家公园树立了绿色施工的典范,成为甲方道达尔公司迎接各方考察访问的“形象队”。在国家公园施工,经常会遇到大象、羚羊、长颈鹿等动物挡路,司机都停下来,等动物自行离开后再继续前行。动物们每天穿行在公园里,司机从未鸣过笛,车速始终在40千米/时以下。该作业队还最大限度地减少试油作业对环境的损害,还当地动植物一个清洁的家园。该队把100平方米井场内的大部分地方用防渗布覆盖起来,并对防渗布进行热熔机“焊接”,防止污油渗漏,并在井场四周开挖雨水收集渠并铺设防渗布,雨水经收集渠汇流到蒸发池内自然蒸发,池里的水达到一定量时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运走处理,连雨水也不会渗到地下或流到井场外。
3.5.1 热心公益
中国在非机构、项目通过设立公益基金、捐资当地基金会等方式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某中资机构在非洲成立的公益基金会,专注于非洲落后地区的健康、教育和环境公益活动。到目前,基金会开展了18个公益项目,惠及喀麦隆、赞比亚、乌干达、摩洛哥、多哥、尼日利亚等15个非洲国家。
在加蓬,该公益基金会针对加蓬当地社区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缺乏足够基础设施、合格医务人员和高效药品采购系统的情况,改造了7个村庄的水利基础设施和1所医疗中心,并广泛开展艾滋病和疟疾预防宣传活动,在当地分发具有防疟功能的蚊帐和药物,促进对流行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尼日利亚,该基金会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当地5所学校的建设和设施配套,还有数个给水、医院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百人次的电器、计算机、机械、服装等多个行业的技能培训。
3.5.2 开展人道主义援助
2007年7–8月,苏丹部分地区遭遇60年一遇的洪灾。我驻苏丹的中资机构在自身业务受到重大损失的同时,坚持履行社会责任,迅速向苏丹受灾地区群众提供了总价值8万多美元的救灾物品;中苏合资的喀土穆化工有限公司紧急生产制作了3万条标准编织袋,捐献给灾区用于抗洪。
2007年8月23日,当驻非机构慰问灾区代表经过近1 000千米跋涉到达受灾的阿赫托尼村时,上百名村民围绕在3辆装有20多吨救灾物资的货车四周,双手打着节拍,口中呼喊着“中国,萨迪哥(兄弟)”,表达对公司的谢意。
2008年雨季来临之前,该机构又提前捐赠编织袋5 000条,帮助当地居民备战洪水;喀土穆炼油厂向苏丹当地遭受洪涝灾害的居民、苏丹南部难民、喀土穆炼油厂附近居民、保安、警察和军队提供了超过20万美元的款项和物资救助。
规范经营行为,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带进非洲,使非洲民众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感受到中国企业带来的切实福利; 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等,从上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经验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需要完善战略管理、日常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实施“责任型战略”的体现和要求,责任竞争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提升海外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各国企业在非洲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社会责任也成为各国与非洲国家对话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必须要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完善公司相关管理监管机制,这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