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大院的存在形式、过程及影响的实例分析,展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大院:家族式文化大院和群体式文化大院。不论哪种形式的文化大院,它的存在都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基础,以族群意识为前提,以亲情和谐为根基,弘扬传统美德,传播历史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这种文化大院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最终消亡,成为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时代性 传统美德 族群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提高,大院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们也只能通过书籍、电影或电视剧等途径,去感受诸如《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家》《春》《秋》中的大家族生活以及《醒世姻缘传》中晁源的家族群体。大院文化有多种形式,它的衍生和消亡,受着时代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对传统的大院文化试作剖析。
一、大院文化的两种形式
大院文化分为家族式大院文化和群体式大院文化。例如《哈达山口述文化》中所描写的“消失已久的河南大院”和“古村落热闹的大杂院”,就分别代表了家族式大院文化和群体式大院文化这两种形式。“古村落热闹的大杂院”类似于电视剧《野鸭子》中娜娜在林城所住的那个环形土楼。那是几户或几十户不同姓氏的人家共同居住在一个院子里的生活群体。而“消失已久的河南大院”和“东酒铺老宅与满族文化”中的东酒铺和西酒铺所描写的,则是类似于《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式的家族大院。
二、从哈达山下两个大院的解体看大院文化的时代性
后苇子沟的河南大院,刚开始时,自乌拉胡之后的第八代富尔松阿为河南大院的首领。富尔松阿的叔父是乌沙,乌沙官居巴图鲁花翎头等侍卫。而到富尔松阿的两个儿子贵林和永林便分解为东院和西院,东院是永林,西院是贵林。
西院贵林的两个儿子都是“五品兰翎”,其中毓恒为咨部委官,庆恒为笔帖式委章京。等到第三代又出了三位名人,即庆恒的三个儿子维翰、胜魁和多魁。其中维翰为永吉县警佐,相当于伪警察署副署长。多魁为永吉县警尉,相当于伪警察署的普通警官。而三兄弟中的胜魁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成为俄语翻译。由于受苏俄的影响,成为了中共党员。到了西院的第四代族群便开始衰落,就是后苇子沟老辈人所说的“分崩离析…‘生死逃亡”,就剩下一位“八大寡妇”守着一大堆闲房子,靠招房户吃租金维持生活。到了第五代,整个西院的人就都不在后苇子沟了。
东院的永林三代单传,到了荣魁这辈便有了六个儿子。荣魁是后苇子沟很有名气的人物,是位“领催”,人称“荣大瞻爷”。虽然官不大,但名望挺高。可是他的六个儿子却没给他争脸,只要听一听他们的绰号便可见一斑。老大叫“大嘞嘞”,这“嘞嘞”是满族语,就是嘴碎、爱说;老二眼睛不好,叫二层眼儿;老三懒得要命,啥也不管,人送外号“三不管”;老四办事说话不算数,人称“四不算”;老五头脑灵活,又奸又诈,人称“五小鬼”;而这老六是嘴黑、手黑、办事也黑,人称“六阎王”。这样七扭八歪的哥六个如何能守在一个大院里!就这样,东院也在第五代开始就各奔东西了。解放时,河南大院的东院还保留着一座前出廊檐后出厦的青砖瓦房,后来拆除卖给了吉林市二0一厂了。
由于都是承袭祖上的酿酒行业,故此东院和西院分别被称为东酒铺和西酒铺。西酒铺连续三代单传,到关腾安这輩儿便断了香火,只留下一个东西酒铺同族中的大姑奶奶。经人撮合招来了南边吴家油坊的三大少爷吴鸿章作为养老女婿。这时东酒铺的同族人等秘密计议,不能让西酒铺的家业落入外姓人之手。便撺掇西酒铺的关勝安从东酒铺关成安的三个儿子中过继一个给他接续门户。于是原来东院的关授轩便成了西酒铺的传承人。等到满洲国的末期,东酒铺关成安的次子关墅轩移居奉天行医,接着这位西酒铺的过子也随其哥哥去了奉天。然后将西酒铺的房子卖给了老船厂一个木器社的老板,至此,西酒铺便销声匿迹了。
三、传统大院的文化内涵
不论是家族式大院还是群体式大杂院,它的存在都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的“和为贵”作为基础。其中的家族式大院更要以族群意识为前提,以亲情、和谐为根基。一旦族群意识被排挤,亲情便随之而淡薄。离开了族群意识,离开了亲情,那相互之间的和谐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就必然导致家族式大院的土崩瓦解。
作为杂姓混居的大杂院,则更要以“和”字当先,“忍”字为贵。因为不同姓氏的人家住到一个院子里,往往都是出于生活所迫,那么就需要一种相互间的理解和大度。这种理解和大度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家族式大院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族群意识上。同族兄弟间的团结,妯娌间的和睦是构成大院文化的主体。中国传统的大院文化是许多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是世界东方文明中独有的一种形式。
(作者简介:郜玉霞,女,本科,长春市九台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