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十分逼真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描摹细致,细节生动,描绘出了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澀的生存状况。
“田事起矣,一年之命系于此时”。一到插秧时节,万不能失时,必须应时抢插。所以,诗人开篇直叙其事,直绘其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诗人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
第三、第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戴上斗笠,披上蓑衣,雨水淋湿了他们的头发,一直湿到了肩胛。诗人将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叠用,把箬笠和蓑衣分别比作士兵的头盔和铁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即便浑身被雨淋透了,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仍要插秧不辍,由此进一步突出战天斗地、雨中抢插的紧张气氛。
如果说,在全诗的前四句中,诗人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灵动的雨中抢插的视觉画面,那么,诗歌的后四句又以新巧的构思,给读者奉送了一场绘声绘色的雨中抢插的视听享受。
接下来的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人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家人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朝餐”。手脚不停地忙活着的农夫,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工夫也没有,答非所问地将家人支开:“秧苗刚插下去还没有扎下根来,况且秧还没有莳完。去照管好家里的鹅儿和小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来胡乱糟蹋。”诗人在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夫“低头折腰”的情态进行点染的同时,设计了一段农夫与家人精彩对话的画外音。口语白话、直意曲说的一问一答,加上农夫生性自然、即兴而为的肢体语言,把抢农时雨中插秧的紧张气氛渲染到了极点,读完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杨万里的诗以妙趣横生、清新活泼的风格受人喜爱,被称为“诚斋体”。他主张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这首《插秧歌》,便是从农村普遍存在的景物环境中,从农民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气息里撷取来的镜头,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自是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