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史成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由一本书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作者从一个诗人朋友来访开始,写朋友不解他为何要专文纪念自己的第一本国文课本。然后叙述了他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为了让好朋友乔元贞不被退学,他把一本书撕成两半,后来被父亲精心修补而成两本完整的书。没有书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却被迫辍学;他因为把名字中的“承”少写了一横,考了第二,后来成为诗人;那个手指头都数不清几个的二黄毛,后来成为了民族英雄,深得乡人敬重。在文章最后,他郑重地说:人不能忘本。
作者很难忘记自己的第一本书,这很正常,虽然很多人对自己的第一本书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但是他却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说自己的童年沒有幽默,我不大同意。于是细细梳理,开始我的反弹琵琶之旅。
因为我在文章里发现不少让我们哑然失笑的地方,这不是幽默?那什么是幽默呢?我百度了一下词条:诙谐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同时,他说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事实并非如此,如同看卜劳恩的漫画一样,读着文字,那时那景似乎就在眼前,让我们不禁莞尔一笑。
大字不识一个的他,对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书籍很是好奇,虽然不认识字,但看看图觉得也是稀奇的。这些图是激起了他的天马行空的梦幻暂且不说,祖母说他是“瞎狗看星星”,祖母善意的打趣让我们不禁嘴角上扬。这不是幽默?
在麦香中睡着了的他,被父亲问及考试成绩,得到的答案是考了第二。父亲很欣慰,谁知道从屋内传来祖母的声音:“他们班一共就三个人!”第三名是连手指头都分不清的二黄毛。这不能不让父亲由欣慰而转为怀疑他的成绩。这高超漂亮的一刀之补不是幽默?
如果说这两点都不是幽默的话,那后面的大狗和小狗能听懂“我”的口令,和“我”的朗读相互应和,而故意跌老师的相,让老师冯百成都啧啧称奇,夸这狗比二黄毛还要会念书的故事顶多算个“童年趣事”?
这不是幽默吗?我继续查下去:幽默的种类有很多,有风趣型的,有诙谐型的,有亲和型的,有自嘲型的,有寓教型的,当然也不乏抑喻嘲讽型的。由此看来,这可以算作幽默呀!如果他承认《父与子》是幽默,那他也该承认自己的童年有幽默,他之所以否定了有幽默,我想,他是想强调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而这让本该“有出息”的乔元贞没有出息,是悲凉而让人惋惜的。
关于幽默,记得鲁迅公开申明过:“我不爱‘幽默,并且以为这是只有爱开圆桌会议的国民才闹得出来的玩意儿。在中国,却连意译也办不到。”他还说过:“‘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
那牛汉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也是“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呢?
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看未必,岂止一点快乐和梦幻,我看还有许多温馨的画面呢!
那个在北大旁听过的父亲,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不仅带回一大袋稀罕的红薯,还有一大箱稀奇的图书,书里有许多稀奇的东西。这位有着民主思想的父亲面对儿子那本破破烂烂根本都不像书的第一本国文书,没有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去指责打骂儿子,而是问清缘由后,颇费一番心思把两个半本书整理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不仅如此,他还给两本重生的书包了牛皮纸,写上名字,这是多么珍贵的一本书呀!他承载的是父亲深深的理解和希望啊;当得知儿子如果不是因为“承”字少写了一笔,也会得满分的时候!而且当他知道儿子没有考满分的缘由后,居然把“承”改为“成”!这是多么温情的父亲呀!这不是荒寒的原野上出现的是一片片温馨吗?
那两只聪明的狗狗,它们端坐在窗外,怎么就能知道小主人的口令?大狗在“大狗叫”的口令中欢叫,小狗在“小狗叫”的命令中应和,它们怎么就听懂了人话,知道和小主人一唱一和?这不是构成了数不完的温馨?
就是那老师冯百成,因为诸事“弄不成”,于是得了这么一个“雅号”,面对大狗小狗扰乱课堂,他也只是让学生立在院中背书,真的会背了,他也只是以他的父亲“知书识礼”为理由,而免除惩罚,不能不说,这是个忠厚之人。虽然能力有限,但竭尽全力的态度让人觉得其心可嘉。是不是有些许的暖意传出来?
二黄毛,小时候连一只手上的指头都不知道有几个,被老师嘲笑还不如“狗”会念书,后来却因为勇敢抗日而成了英雄,受大家的敬仰。那个本该有出息的人,却因为早早失学,没有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落得个老木沧波无限悲。这也是无限温馨画面中一笔化解不开的苍凉。
《我的第一本书》,它不只是一本书,它里面充满了童年的温馨回忆,朋友间的情意,父子间的温情,人狗之间的谐趣,充满了生命的乐趣,当然还有挥之不去的遗憾。这本书,这些人,这些事,不思量,自难忘。
一个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列宁说的吧;忘记童年的那第一本书,就等于忘本,这句话是诗人牛汉说的。
于是在课堂上,我首先抛出来一个问题:作者说他的童年没有幽默,我却发现了让我忍俊不禁的地方,你能找到吗?学生是带着微笑朗读这些段落的,这说明学生能读出作者童年的快乐。接着,我问学生:他为什么不能忘记这一本书呢?为什么说忘记了这本书,就是忘本呢?学生也能说出一二,虽然不能条分缕析,但至少学生明白这书不只是一本书,它承载的情感太多。于是顺利地解决了我本来不懂的东西。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