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才秀敏 /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06亿千瓦,同比增长12%,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扩大。未来十年之内,中国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风电、光伏、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源等这些能源根据各自的特点,加快建立多种能源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来保证使用的发电侧和用户侧之间的平衡,规避各种各样的短板。
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多能互补可以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主要性体现为: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形成多种电源并存的新局面;风电、光伏并网需要其他类型电源与之补偿运行;促进风电、光伏电消纳,扩展新能源发布市场空间,提高供电质量,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在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中,储能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技术,也是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率,推动雾霾治理的有效手段。截至2015年底,全球储能装机总量约167GW,约占全球电力总装机的2.9%;我国储能装机为22.8GW,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1.7%。预计到2050年,我国储能装机将达200GW,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元以上。目前已有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铅酸电池、锂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等。不同的储能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和领域,根据系统功率与放电时间,可以将储能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分为能源管理、电力桥接和电能品质管理三部分。
随着中国能源变革、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给储能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商机。然而,储能产业仍然困难重重,尽管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地区性规定,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和市场模式,但离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有一段距离。未来储能市场的发展将集中在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网等配网侧和用户侧等领域。近年来中国储能产业在项目规划、政策支持和产能布局等方面均加快了发展的脚步,未来几年随着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储能市场亦将迎来快速增长。不过我国储能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以示范应用为主,储能商业化应用面临着储能成本偏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不健全、储能技术路线不成熟、缺乏储能价格有效激励等各方面的问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共存。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球累计运行的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约为176GW;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8.9GW。
从技术发展看来,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等主流技术的成本已经有了大幅度降低。预计到2020年,主流技术的成本区间将降低到1000~1500元/kWh左右,建设成本的大幅降价将为储能未来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从应用发展看来,中国通过在“十二五”期间的示范应用,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类型逐步清晰,储能的应用价值也日趋明确。新增投运项目全部应用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辅助服务和用户侧领域。可见,储能+应用的模式逐渐渗透,通过储能与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在“十三五”期间,储能产业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突破商业化应用的门槛,实现能源系统的多重价值,成为支撑能源革命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