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边防寨堡遗址
——柳州城址保护策略研究

2018-04-13 06:43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瓮城海原县城址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柳州城址,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1],今名柳州城。据《乾隆盐茶厅志》对该城址的记载表明,柳州城最迟在五代时就已存在。在西夏发展的中后期,天都寨与其他处西夏东南边界的寨堡共同作为攻打宋的前进据点。公元960年,宋立,柳州城成为宋的领地,称柳州城为“天都寨”。公元1038年,党项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史称西夏),改 “天都寨”为“东牟会”[2]。由此可证,柳州城址曾被西夏占领并使用。由于西夏建国时间短、留存史料少,柳州城址则成为西夏史学研究的重要例证。由于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社会价值,2013年3月5日柳州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选址分析

柳州城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海城镇黎庄行政村耙子洼自然村东南,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 105°36′39.1″、北纬36°32′29.4″(图1)。

图1 柳州城址与海原县城的关系

柳州城址呈南北长方形,东西两侧均形成自然冲沟。水流始于城址南侧2 km处南华山。城址西侧有一高地,起到遮蔽作用,城址南、北、东侧地势平坦。通过对柳州城址所在区域进行地形分析可知,该区域西南高,东北低。资料显示:海原地区常年风向多为东南风,西南风较少。城址西侧土梁恰好可以作为屏障进行遮挡,可见柳州城址在选址时就已经考虑到地区风向的因素(图2)。

图2 地形分析

2 保存及价值分析

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约500 m,东西宽约260 m。南侧有门,北侧相同位置被封堵。城址南北两侧均有半圆形瓮城,瓮城门向东偏开。城墙四角有角台,东、西墙各有马面6个,南、北墙各有马面4个。城址西侧、南侧、东侧城壕轮廓清晰,现存城壕宽约20 m,深约5 m,城壕与城墙相距约12 m。北侧城壕地表已不可见。

图3 城址南门剖面图

柳州城址的内部格局现在还无从考证,但借助考古勘探,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该城址的了解。2016年10月,海原县文物管理所为配合国保单位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对该遗址进行了普探。重点对地面已消失的北侧城壕,被封堵的北侧城门与文化层的保存情况进行了探查。勘探结果显示:柳州城址墙基宽为3.8~18 m,夯土层厚为0.1~0.15 m。北侧城壕顶宽为17~25 m,底宽12~19 m,深为4.6~5 m。至此便可完整还原柳州城址残存的城墙、城壕轮廓。

考古勘探工作还证实:柳州城址南北侧均有城门,与南北侧相连通的瓮城也均存在瓮城城门。其中城址南门宽约9 m,原始地面距今地表约2.6 m。南侧瓮城城门宽约5.6 m,原始地面距今地表4.7~5.7 m。城址南门剖面图如图3所示,南瓮城城门剖面图如图4所示。城址北门宽约6.8 m,原始地面距今地表约4.5 m。北侧瓮城城门宽约8.2 m,原始地面距今地表约1.5 m。

图4 南瓮城城门剖面图

(1)历史价值。柳州城址处在中国历史上北宋、西夏两国的交界之地,是西夏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实物证据,是宋夏战争的重要见证。城址城墙、马面、角台城壕与瓮城特征反映了西夏时期的军事防御方式、生产力水平等历史信息。在分布地域上,柳州城址处于陕甘宁交接带的泾河和清水河上游的黄土高原上,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建设的城池之一,对研究西北地区城池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是重要的考古研究的实物资料。

(2)科学价值。柳州城址处于海原县1920年8.5级大地震的中心地带,城墙因受震多处崩塌。现存城墙还保留着震后的原样,是土遗址抗强震研究的重要标本。柳州城址的城垣部分均为黄土夯筑,在经历地震之后仍然保留有清晰的轮廓,体现出柳州城址高水平的营造工艺。

(3)社会价值。柳州城址丰富的文化堆积是海原县历史发展演变的见证和载体,对柳州城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可以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当地居民的自豪感。

3 影响因素分析

柳州城址在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后依然能保留下基本轮廓,实属非常幸运。由于其本身的夯土材质与周边的人居环境决定了柳州城址容易受到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有:风化、结壳、雨水侵蚀、冷热冻融、动物筑巢、地震、植物生长。人为因素有:垦田修渠、道路穿越、建(构)筑物占压、取土、掏洞、攀登踩踏。

海原县城的发展扩张与耙子洼自然村的私搭乱建已经给柳州城址所处的环境带来许多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现城址内部有一户居民搭建住宅,城址内部土地仍然被作为耕地耕种。除紧邻城址西侧城壕建设的耙子洼自然村外,柳州城址东南目前已有部分新农村建设。白色反光屋面以及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已对遗址景观环境造成影响。城址北侧及东侧1 km处建设的商业厂房,也均对柳州城址周边的环境造成长期影响。海源县城的发展逐渐向城址区域接近,不久以后,遗址周边的建设将会完全遮挡遗址的景观视线,同时也将对遗址的景观环境造成破坏。

柳州城址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主要有4个方面:

(1)耙子洼自然村村民的私搭乱建活动不受控制,逐渐占压遗址范围;

(2)农耕活动的进行与生产建设取土不断威胁遗址安全;

(3)土遗址本身材质的特性导致其容易受到雨水、风、动植物的侵害,但出现问题的部位尚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4)遗址区域周边的建设活动缺乏监督,新建筑的风格、颜色与体量均不受控制,对遗址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保护策略

4.1 遗址本体的保护

柳州城址作为夯土类遗址,其可观赏性差,但它是历经千年保留下来的历史实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城址内部的地下埋藏与城址本身的建筑工艺为研究宋夏时期的军事活动、生活方式、建筑形式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柳州城址的保护需要首先进行遗址本体的保护。

具体的保护措施为:①首先搬迁遗址内部民居,拆除紧临遗址墙体建设的建筑物;②全部废除因农耕活动开挖遗址墙体而成的道路;③停止遗址内部与城壕内的农业耕作活动,对城墙与西侧、南侧、北侧城壕边坡因农耕破坏的位置采取覆土保护,并采用低矮植被标志,还原城址北侧城壕轮廓;④对遗址东侧的冲沟边坡进行加固,最大限度地保证遗址不受水流的冲刷破坏;⑤对耙子洼自然村居民的建设活动进行限制,对已建成的居民房屋不允许加建、翻建,在遗址北侧建设耙子洼新村,使居民逐步迁入;⑥修补城墙、城壕边坡人为掏开的洞穴,以防止上部土体的垮塌。同时对其余城墙遗址进行现状加固与病害治理[3-4]。

4.2 整治遗址周边环境

柳州城址处于陕甘宁交接带的泾河和清水河上游的黄土高原上,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城池建设之一。遗址不可移动特性决定了遗址保护无法脱离周边环境,无法像可移动文物一样放入博物馆、文物库房,为其创造一个恒温恒湿、安全度高的保护空间。所以,柳州城址的保护工作也需对遗址所在区域进行相应控制。通过环境整治、景观治理,使遗址所处的生态环境逐渐趋于稳定,最大限度地保障遗址安全与完整、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址周边的自然景观。

具体整治措施:①清除影响环境景观的一切与遗址保护无关的标牌及电线杆;②迁埋影响遗址景观天际线的高压输电线、通信光缆至地下,对于无法埋入地下的电线电缆,须绕开遗址重新架设;③对与遗址环境景观不协调的民居进行必要的立面改造,改变跳跃的屋顶颜色,主色调以土黄色为主[5-6]。

4.3 适度利用

在遗址保护中,适度利用有助于遗址保护的观念已被逐渐接受。柳州城址作为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与展示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其具有的历史、科学和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公众了解西夏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

通过建设柳州城址遗址公园,配套必要的展示与服务设施,同时开展柳州城址的文化资源开发,倡导周边居民参与其中,既可以达到遗址保护的目的,又可以推动该地区产业升级,使柳州城址真正成为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当地居民的自豪感的重要节点[7-8],图5给出了 柳州城址规划总图。

图5 柳州城址遗址公园规划图

5 结束语

在海原地区现存的城址中,柳州城址只是其中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例,但由于其距离城市建成区较近,所面临的矛盾也尤为突出。笔者仅从已获取的相关资料,并在结合现场调研获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拙见,希望能为柳州城址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致谢:感谢海原县文物管理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相关素材。)

[1]杨金庚,刘华.光绪海城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2]朱亨衍,刘华.乾隆盐茶厅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3]王宇,大遗址保护利用探讨[D].郑州:郑州大学,2017.

[4]王征.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孙华.我国大型遗址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6(6):61-71.

[6]冉淑青,裴成荣,张馨.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人文杂志,2013(4):45- 48.

[7]刘丹阳.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8]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西安:西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瓮城海原县城址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山海携手奔小康
鉴析南京明代古城墙之中华门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
海原县2017年草原生物灾害防控情况汇报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