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2018-04-12 10:06石宝山任国喜刘小二张春生杨鲁玉来亚芳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淅川县泥石流滑坡

石宝山 任国喜 刘小二 张春生 杨鲁玉 来亚芳

摘 要:淅川县为豫西南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较发育。本文分析了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发育特征,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关键词:淅川县;地质灾害;特征;建议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6-0192-02

淅川县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麓山区,境内四面环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断裂构造发育,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自然环境破坏较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导致该地区存在多种地质灾害问题[1-2]。为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防灾减灾的需要出发,有必要研究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3]。

1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背景

1.1 自然地理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丹江口水库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淹没縣和移民安置县[4]。东北两面与河南省的邓州、内乡、西峡相接,西与陕西省的商南县相连,南与湖北省的郧县、光化、均县毗邻。总面积2798.4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8′~111°53′,北纬32°35′~33°23′。

淅川县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年内降水量多集中在六、七、八、九四个月,且多表现为暴雨。

淅川县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水水系,境内河流发育,河网密布,大小河流共计150余条。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刁河。丹江为汉水一级支流,鹳河、淇河、滔河、刁河为汉水二级支流;县境内最大的地表水体为丹江水库,总库容290.5亿m3。

1.2 地质环境背景

淅川县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麓山区,境内四面环山,西北高,东南低,略向东南开口。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岗地及冲积平原区。

淅川县属扬子地层区南秦岭分区淅川小区。地层出露较齐全,地层自老到新为古元古界、中元古界、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组成。

淅川县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县内西北部及中部,基本贯穿境内东西向,县内西南部则地质构造不发育。新构造运动在县内主要表现为地壳垂直运动为主的差异性升降,县内西北部山区持续抬升,东南部相对稳定。地震活动也较频繁,多发于淅川—黄风垭断裂带及荆紫关—寺湾—老城—香花断裂带附近。

2 地质灾害特征

2.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经调查发现,淅川县境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主要分布于境内低山丘陵区。目前共发育地质灾害151处[5],其中崩塌60处、滑坡87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2处、地裂缝1处。

2.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淅川县境内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及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境内地质灾害种类较简单,规模不大,但危害性大,同时还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明显等特征。

2.2.1 崩塌

目前,淅川县境内共有崩塌60处,主要分布在县境内的东南部和中部区域,按规模划分,多为中小型,其中中型44处,小型4处,小型灾害点占崩塌总数的80%。主要为自然因素引发,多发生与高陡边坡坡肩坡角大于60°的高临空面,一般发育于变质岩地层中,在强降雨引发和重力卸荷营力作用下产生崩塌。陡崖一般发育有多组陡倾裂隙,杂乱排列,不规则状,在主裂隙的控制及降雨的引发下岩体裂隙进一步加长加宽,直至产生崩塌,典型地质灾害如毛堂乡老田村崩塌。

境内崩塌具突发性强、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多发生在持续强降雨之后,其发育过程缓慢而长久,易使人麻痹大意。此类崩塌发生时由于具有相当大的势能,顺坡而下,翻滚撞击,能摧毁其下任何建筑物,影响面较广。由此可见,崩塌灾害的危害大,且此类现象在淅川县境内较为普遍,陡崖地貌多见,因而应将其列为重要防治对象。

2.2.2 滑坡

目前,县境内共有滑坡87处,主要分布在调查区的西北部和中部区域。滑体坡面形态多直线型和阶梯型。后缘拉裂缝发育,一般呈圈椅状,局部下错变形甚至滑塌,坡体裂缝一般斜坡向发育,曾直线状、浅弧状、之字状等形态,长短不一,多断续横坡向延伸。部分变形体前缘见鼓丘,剪出口局部隆起鼓胀或坍塌凹陷,如滔河乡朱家沟滑坡等。

滑坡成灾规模全部为中型和小型(24处中型,63处小型),但危险性较明显、危害性较大,多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住房、田地、牲畜等。普遍表现为将房屋拉裂变形甚至歪斜倒塌,滑坡上房屋地基变形、院坝开裂下错普遍,易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如马蹬镇石桥村薛寨滑坡、大石桥乡石燕河滑坡等。

按物质组成结构分析,区内滑坡主要为土质滑坡,滑梯厚度在5m左右,一般上薄下厚。滑移结构面较为单一,均以组合接触面为滑移面,如松散盖层与下伏基岩接触带,滑动面普遍与坡面近乎一致,滑动面产出复杂,且具有多级滑动的特点,如荆紫关镇小石槽沟滑坡等。

2.2.3 泥石流

淅川县境内共有1处泥石流隐患,按照泥石流的活动状态来分类,属于形成期。西簧乡七棵树村泥石流其主要物源为沟道冲洪积砂砾石及其两侧坡面松散残坡积土,按泥石流流体性质来分均为水石流的,泥石流沟的平面形态成长条型、剖面形态一般成阶梯型。

2.2.4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县境内共发现2处人为采空地面塌陷,集中分布于马镫镇关防村、仓房镇侯家坡村南坡组带状区域。依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要求》实施细则内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按规模分均为小型。塌陷坑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或近矩形,直径5~40m不等,塌陷面积15~600m2。地面塌陷均为地下石煤、矾土矿开采所致,主要受区内矿体分布形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开采方式、降雨等因素制约,降雨及采掘爆破是重要的激发因素。

2.2.5 地裂缝

淅川县共有1处地裂缝,位于马镫镇关防村山体顶部,沟谷左侧,近北端坐标为:东经111°33′56″,北纬32°53′33″,该地裂缝主裂缝长度约300m,主裂缝宽度0.3~0.5m,主裂缝深度大于5m,走向35°。

该村落从五十年代起就有较大规模的挖煤历史,约两三年后关停,于2003年又重新开挖,而山顶地裂缝初现于1993年左右,2006年山顶裂缝明显加大,后因政府强制关停,现在已无明顯扩大现象。

3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淅川县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且是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为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现就淅川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政府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领导,使有关部门协调工作,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2)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使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3)地质灾害一般采用防和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群测群防机制,能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6]。限于目前财力,不可能对所有地质灾害体都进行治理。应加强大部分地质灾害体的监测、预报,以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4)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城镇建设、采矿和其它工程建设活动,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提出勘察评价报告,以防工程选址不当或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如县境北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5)加大地质灾防治科普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和政府的防灾减灾意识。

4 结语

(1)淅川县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其中滑坡、崩塌发育较为强烈。(2)淅川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境内低山丘陵区,诱因主要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3)淅川县地质灾害多为中小型,规模不大,但危害性大,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把地质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石宝山,刘磊,刘占时,等.河南省淅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05.

[2]刘艳刚,吕志涛,左正金,等.河南省淅川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

[3]朱红梅.河南省陕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建议[J].科技风,2013,(7):260-260.

[4]杨红强.淅川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24(4):13-17.

[5]杨鲁玉,王林峰,刘小二,等.淅川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R].郑州:河南中州地矿岩土水务有限公司,2017.

[6]于超,张国华,刘燕.武宁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与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23(3):10-12.

猜你喜欢
淅川县泥石流滑坡
持续发力 多元投入 淅川县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淅川县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淅川县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过程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