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策略分析

2018-04-12 09:20李运强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保护

李运强

摘 要 疣粒野生稻是我国二级保护类植物,对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受历史、人为等因素影响,疣粒野生稻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正逐步遭到破坏与威胁。制定针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已成为各方人员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基于此,以思茅区为例,针对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总结,提出了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与方法,望能够为这一宝贵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6.019

疣粒野生稻是一种独特的稻类种质资源,在水稻新品种培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云南省野生稻资源生态类型丰富,具有栽培稻具备或相对薄弱的遗传基因,如旱生、耐阴、高抗细菌性条斑病以及抗褐稻虱、白叶枯免疫性等一系列独特的生态特征与生理特征[1-3]。然而,随着人类生产经营活动频繁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野生稻资源所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正逐步遭到破坏,如何对原生态环境进行科学保护,为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持,这一问题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1 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疣粒野生稻学名为O.meyeriana,是培育水稻新品种需要搜集的亲源种质资源。疣粒野生稻染色体数目为24,属于G基因组,基因型为GG,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温暖潮湿具蔽阴生境下短日照植物,在我国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已往研究中认为,由于疣粒野生稻属于G基因组,与稻属AA基因组各类物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导致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局限性[4]。但随着相关研究经验的积累与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在各类稻属物种中,疣粒野生稻表现出了对白叶枯良好的免疫性,同时还具有旱生、耐阴、高抗细菌性條斑病以及抗褐稻虱等一系列独特的生态与生理特征。也有国外研究报道中表明,与同属于相同复合体中的Oryza meyeriana资源类似,疣粒野生稻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大量原始形状特征,在稻属植物中属于分化较早且界限清晰的类群之一[5]。

近年来,随着飞机草、紫茎泽兰等一系列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因素的影响,部分疣粒野生稻分布区周边耕地中外来物种群落生长速度与生长规模不断加快,已直接对疣粒野生稻的正常生长与繁衍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针对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资源进行系统调查与保护,加强对原生态环境改变的监测与分析,做好原位保护工作,对于形成有利于疣粒野生稻生存、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是确保疣粒野生稻能够在当前生态环境中再生、更新、繁殖与扩大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 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现状

思茅区隶属于我国云南省普洱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南部、澜沧江中下游,北纬22°27′~23°06′、东经100°19′~101°27′,属于低纬高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通过日常监测与巡护的方式,对思茅区范围内疣粒野生稻居群分布情况进行实地勘察与分析,应用样地记录法对群落基本生态以及居群大小进行系统调查。经现场多次实地勘察与访问,发现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居群多集中分布于澜沧江沿岸两侧区域,海拔650~750 m范围内,此区域范围内均可见疣粒野生稻呈分散、零星块状式分布。20世纪80年代前,思茅区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条件良好,野生稻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且具有覆盖范围广、分布点多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多以及区域第二、第三产业的建设开发,适宜于疣粒野生稻资源生存繁衍的环境正逐步遭到破坏,疣粒野生稻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覆盖范围也不断下降,未来生存环境堪忧。20世纪80年代前,思茅区野生稻普查记录中记录有全长6.5 km,沿澜沧江起向上12.0 m范围内灌木林中均可见疣粒野生稻居群分布,但至今仅可在思茅区内找到少部分呈零星状分布的疣粒野生稻,但整体数量不容乐观。更加关键的一点是,受到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原分布于平缓地点中的疣粒野生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被开发为甘蔗、香蕉、橡胶种植用地,加之该地区农户有用火烧清理地面的习惯,导致此区域内零星分布的疣粒野生稻濒临灭绝。在思茅区辖区范围内,疣粒野生稻的生长表现出了一定的边缘性特征,最适宜的小生境为有一定郁闭,土壤略湿润的林缘、林窗内,稀疏的灌丛下和林间小路两侧0~6 m范围内[6]。在高草环境中,疣粒野生稻可将大部分能量投入到营养生长中以提高竞争能力,相应地,其抽穗数和结实率均下降。

3 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根据对疣粒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可见,思茅区内澜沧江沿线仍然可见疣粒野生稻资源呈零星块状分布,但保护前景并不乐观。直接影响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的原因在于人为因素,即人类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其他干扰行为所致生态环境恶化、损失,直接对疣粒野生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思茅区大面积热区经济开发策略下,芒果、甘蔗等农林作物用地面积不断扩大,适宜于疣粒野生稻生长繁衍的原生态环境面积有限,且在空间、数量上高度重叠,生存发展空间非常受限。除此以外,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活动也导致了大量外来物种入侵原生态环境系统,导致疣粒野生稻在群落中的优势度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其生长与繁衍的速度。由于缺乏植物保护,热带土壤退化速度明显加快,白茅、紫茎泽兰、飞机草等恶性外来入侵因子与思茅区生态环境的适合度远高于疣粒野生稻,进而对疣粒野生稻的自然繁衍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并逐步丧失竞争能力。

对野生稻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与地区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自觉肩负的历史责任,对中国疣粒野生稻这一宝贵种质资源进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然而,通过对思茅区当前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不难发现,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疣粒野生稻的利用价值不高,有关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难以实现与经济发展目标的统一,居民与政府对这一保护任务的支持度不足,国家保护相关措施也难以大范围开展[7-8]。并且,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居群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难以实施单一物种原位保护。除此以外,由于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中分布点部分已经被纳入集体林地范畴或变更为农业用地,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农户在耕种、采伐等方面的行为受到一定约束,导致农户收益水平有所下降,进而造成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与农户自身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突显。因此,如何实现对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已成为当前思茅区疣粒野生稻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思茅区2005年成立国家级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点以来,政府部门以及保护点管理部门均在有关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当前生态保护建设相关政策进一步颁布与落实的背景下,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当进一步探索创新与发展之路径:1)尝试将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方针与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结合,结合国家针对思茅区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在思茅区实验区内对农田进行逐年退耕还林的积极尝试;2)应通过引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方式,将保护范围列入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中,逐步落实补植补造项目;3)结合思茅区辖区范围内主要江河流域与热带森林保护政策,并针对拟修建水库的淹没区疣粒野生稻进行异位或异地保护,根据疣粒野生稻特殊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学特征,将疣粒野生稻迁移至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专项保护。

4 结语

疣粒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起源”,是自然生態留给人类非常宝贵的财富。当前,随着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加剧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一系列因素影响,野生稻资源所依托的生态环境正逐步遭到破坏,部分野生稻种质资源正面临着濒危的局面。疣粒野生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纳入中国植物红皮书范畴中,加强对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以思茅区为例,针对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基于思茅区实际情况,收集在疣粒野生稻分布方面的具体情况,并针对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关键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望能够为这一宝贵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钱韦,谢中稳,葛颂,等.中国疣粒野生稻的分布、濒危现状和保护前景[J].植物学报,2001,43(12):1279-1287.

[2] 张金伟,谢建坤,万勇.我国野生稻资源保护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015-5016.

[3] 陈成斌,张烨,曾华忠,等.广西野生稻保护进展与思考[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2):293-298.

[4] 陈成斌,赖群珍,徐志建,等.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2):338-342.

[5] 孙倩倩.海南野生稻保护法律制度建设初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4):9-10,87.

[6] 邓国富,张宗琼,李丹婷,等.广西野生稻资源保护现状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9):1425-1428.

[7] 余丽琴,徐巧玲,邱兵余,等.原、异位保存东乡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1):99-101.

[8] 钟平安,黄英金,陈大洲,等.东乡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1):12-16.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