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浪效果的潜堤优化设计

2018-04-12 16:48梁伟陈木灿陈振道连石水
珠江水运 2018年5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

梁伟 陈木灿 陈振道 连石水

摘 要:对海南某工程潜堤结构提出设计思路,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不同堤顶宽度潜堤的消浪效果,并进一步优化为双潜堤结构。结果表明,双潜堤结构具有较好的消浪效果,同时控制工程量。潜堤的优化过程和总结,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潜堤 消浪效果 优化设计

1.前言

潜堤是一种淹没在水中的防护堤,主要以消浪作用在港口与海岸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对潜堤的消浪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波浪透射影响因素非常多,主要有淹没深度、堤前水深、波高、波陡、结构形态、堤顶宽度等,导致堤后传递波高问题非常复杂。目前,潜堤堤后传递波高仍然主要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来测定。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中抛石潜堤的传递波高计算公式反映堤顶越高,潜堤消浪效果越好,但该公式仅体现堤顶高程对消浪效果的影响;邹红霞通过模型试验分析得淹没水深越小,堤顶相对宽度越大,消浪效果越明显;冯卫兵分析了淹没水深,相对堤顶宽度和波陡对消浪效果的影响。以上成果都是对单潜堤的研究,而且拟合公式差异较大,本文根据工程实例,结合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潜堤设计方案优化,总结潜堤结构对消浪效果的规律,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2.项目概况

海南某人工岛目标定位是打造高端旅游产品,为“国际旅游岛”整体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人工岛布设一条南北贯通水道,详见图1,水道内规划建设以游艇泊位,帆船泊位为主的水上娱乐休闲基础设施。

水道南北向长约2km,水道内宽度范围230m~530m,两侧内护岸为保证足够活动水域,拟采用直立式圆沉箱结构。人工岛外护岸采用斜坡式抛石结构,护面采用扭王字块体,堤顶设置挡浪墙,为防止波浪集中,外护岸结构掩护至水道南侧口门内约100m。

水道北侧口门离岸约800m,波浪较小,宽约400m,满足水体交换需要,可作为进出口通道;南侧口门临海,水深达到15m,波浪较大,宽约120m,缩窄口门以控制部分外海向水道内传递波浪。

极端高水位2.66m,设计高水位1.84m,设计低水位0.09m,极端低水位-0.65m。SSE向波浪为控制情况,设计波浪如表1,潜堤建设区域原泥面高程约-14m,下卧土层为细砂层及粘土层。

3.设计标准

水道内规划建设高端水上娱乐基础设施,游船的泊稳波浪条件成为潜堤设计的控制条件。水道内控制波浪要求采用游艇的系泊和作业标准:根据《游艇码头设计规范》,游艇系泊条件为极端高水位,50年一遇波浪H1%≤1.1m(顺浪);作业条件为设计高水位,2年一遇波浪H4%≤0.25m。

4.设计思路及方案优化

4.1设计思路

南側口门无潜堤时,外海波浪直接通过口门向水道内传递。由于口门宽度有限,且两侧护岸采用斜坡式结构,波浪向水道内传递呈现出逐渐衰减的趋势,详见图2。在水道宽度较窄的范围内(口门后距离约250m),波高值衰减明显;在水道宽度扩大处(口门后距离约350m)以后,波高值区域平稳,极端高水位50年一遇H1%为2.08m;设计高水位2年一遇H4%为0.5m,不能满足波浪控制标准,因此需要在南侧口门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水道内波高值。

该工程拟在南侧口门建设潜堤,其主要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涨落潮流可自由进入水道内,以保证水道内充分的水体交换;二是消弱外海波浪,使水道内波高达到游船泊稳要求,同时降低内护岸结构的波浪力,降低内护岸工程投资。

从平面布置上看,为防止波浪集中,潜堤布置在口门后距离50m处。根据南侧口门的水文地形条件,综合考虑工程投资,施工方便,工程结构衔接,消浪效果等因素,潜堤拟采用斜坡式结构。

为保障水体交换以及游客对海景的需求,潜堤设置为没水堤,潜堤堤顶越低,其水体交换周期越短,交换效果越好,但其消浪效果也越差。考虑水道北侧口门较宽,可满足水体交换要求,南侧口门主要控制外海传递波浪,潜堤堤顶设置一般选择相对深度a/H=0.5为宜,因此确定其顶高程-0.5m。潜堤消浪效果的控制性因素为堤顶高程和堤顶宽度,堤顶高程已经确定,因此消浪主要从堤顶宽度考虑。

为达到水道内控制波浪标准,即极端高水位50年一遇H1%需消减47%,计高水位2年一遇H4%需消减50%,因此建设潜堤的透射系数应控制为0.5。当相对宽度B/H=1~2时,即堤顶宽度7.2~14.4m,潜堤消浪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初步取堤顶宽度为15m。参考邹红霞拟合的潜堤在不规则波浪作用下的透射系数公式:

式中:Kt为透射系数;a为潜堤淹没深度;B为潜堤顶宽;HS为有效波高。计算得透射系数详见表2。

潜堤透射系数结果分析得:堤顶宽度15m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消浪效果。采用极端高水位50年一遇波浪时,潜堤堤顶宽度25m,透射系数可达到0.5,加宽堤顶可进一步降低透射系数;而采用设计高水位2年一遇波浪时,潜堤堤顶宽度20m以后透射系数维持不变。消浪趋势存在一定矛盾,水道南侧口门波浪影响复杂,或许存在未考虑的影响因素,因此拟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测定波高,进一步验证潜堤消浪效果。

潜堤结构设计方案:堤顶高程-0.5m,堤顶宽度15m,堤心采用抛填开山石,护面32t扭王块体,坡度1:1.5。详见图3。根据物模试验结果,堤后波高值明显降低,极端高水位50年一遇H1%波高值降低至1.42,波浪透射系数0.68;设计高水位2年一遇H4%波高值降低至0.36m,波浪透射系数0.72,潜堤消浪效果较为明显,但仍然不能满足波浪控制标准,需要对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

4.2方案优化

优化方案一:单潜堤,顶宽25m。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加宽堤顶宽度。物模波浪试验结果表明堤后波高值进一步降低,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极端高水位50年一遇H1%波高值为1.36,设计高水位2年一遇H4%波高值为0.29m。而优化方案一相比设计方案堤心石工程量增加38%,护面扭王块工程量增加17%。

优化方案二:单潜堤,顶宽50m。在优化方案一的基础上,继续加宽堤顶宽度。物模试验表明再加大宽度的潜堤进一步衰减波浪,但是收效甚微,极端高水位50年一遇H1%波高值为1.08,设计高水位2年一遇H4%波高值为0.28m。堤后波高值接近控制标准,但工程量巨大,相比设计方案堤心石工程增加133%,护面扭王块工程量增加59%,投入与收效严重不平衡。

优化方案三:双潜堤,中心间距50m,单个堤顶宽8m。从优化方案一、二相对设计方案分析得:当堤顶相对宽度达到一定数值时,继续增加堤顶宽度对堤后波高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若继续加宽堤顶宽度可进一步降低堤后波高值,但需求的工程量太大而不经济。因此提出加宽波浪影响的有效宽度,扣除部分堤心,优化结构为双潜堤的思路,详见图4,如此既能降低了堤后波高值,又控制了工程的增加。根据物模波浪试验结果,极端高水位50年一遇H1%波高值为1.04,设计高水位2年一遇H4%波高值为0.16m,满足波浪控制标准要求。相对设计方案,消浪效果作用明显,堤心石增加工程量52%,护面扭王字块体与优化方案二相当。各优化方案的消浪效果及工程量变化详见表3。

从表3得出,双潜堤方案具有较好的消浪效果,能满足水道内游艇系泊及作业要求,同比宽单潜堤节省工程量,因此最终采用双潜堤方案。

5.结语

(1)當单潜堤相对宽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继续增加相对宽度对堤后波高的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小。

(2)相对单潜堤,有相同堤顶有效宽度的双潜堤结构消浪效果更好。

(3)对掩护重要建筑物的潜堤结构设计,应进行物理模型试验来测定波高值,使潜堤设计满足使用要求,且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JTS 154-1-2011.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S].

[2]邹红霞,陈国平.不规则波作用下潜堤头设计系数的计算方法及统计分布[J].水运工程,2010(03):11-16.

[3]冯卫兵,王明明,崔川川.潜堤透射系数的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2(09):1-6.

[4]JTS 164-7-2014.游艇码头设计规范[S].[5]海港工程设计手册(中册)[M].1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6]三亚新机场临空国际旅游商贸区填海工程整体物理模型试验[R],南京:河海大学,2016年.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
导弹舵面的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
矿井主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改造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