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忠 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畜牧兽医站 211400
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疫病也越来越多,其中猪的疾病最为复杂,表现在老的疫病还未被消灭,又出现了新的疫病,而且有明显的持续递增态势。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成为了危害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疾病,国家对此提出了强制性免疫的要求,并要求基层坚持对生猪进行免疫。在生猪养殖逐渐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形势下,由于生猪的养殖密度不断增大,养殖规模不断集中,一旦出现疫病,很难实现短时间的扑灭和控制,容易导致养殖户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加强生猪免疫和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生猪免疫和防控综合技术总结如下。
(1)新病陆续出现。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仅有30余种新的动物疫病。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我国大面积推广生猪养殖,由于引种混乱和监管滞后,使得一些新的传染性疾病在国内快速传播,包括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等。
(2)老病换新颜且卷土重来。在江苏省推广生猪养殖过程中,小规模大群体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养殖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免疫防控水平也高低不一,这就使得原本已经得到控制或者已经实现净化的猪丹毒和猪肺疫等疾病又以新的方式和非典型症状出现。同时,在养殖环境高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和环境日渐恶劣的影响下,病毒的变异速度不断加快,这使得动物疫病的防控难度增加,甚至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病毒打破种群界限,直接对人造成感染的情况[2]。
(3)多症候群综合征问题明显。在猪病发生的过程中,多病原混合感染成为了猪病发生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了繁殖障碍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猪应激综合征以及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等,这些多症候综合征给生猪养殖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4)营养代谢性疾病呈上扬态势。部分养殖户因缺乏相关知识,在对生猪进行养殖的过程中,长时间不按照科学的配方对饲料进行配制,这就使得饲料原料配比不合理,从而使得猪日常摄入的营养物质过多、严重不足或比例不当,或者中间代谢中某一环节出现障碍,造成猪营养代谢性疾病,生猪疫病因此随之暴发,或者母猪在生产之后出现性能低下等问题。
(5)现代化养殖设施应用催生新问题。母猪在进入到限位栏之后,由于养殖场地较小,使得母猪的活动空间非常小,活动受到限制,致使其体重持续增加,而其心肺功能在未得到充分锻炼和发育的情况下,使得其抵抗力和体质严重下降。在丰富营养供给和缺乏运动的影响下,猪群患上了“富贵病”,出现难产、滞产和蹄病增加等问题。另外,在使用限位栏的过程中,对母猪的生产、行为以及心理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伤害,使母猪生产性能的发挥受到影响。
(6)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加重。在养殖环境中,部分药物、病原微生物、应激因素、理化因素、疫苗佐剂和霉菌毒素等对猪群造成了互为因果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生猪免疫组织器官受到损伤,或者对免疫细胞活性带来影响,从而使得抗原递呈随之受到干扰,并对抗体的形成造成阻断或者抑制等,导致猪群机体抗病能力随之下降或者免疫应答越来越不完全,并因此导致疫病的复杂性、易感性和危害性随之递增,通常表现为生猪长时间处在亚健康状态下,或者疫苗免疫抗体不合格等情况。
(1)合理选址并完善基础条件。在生猪免疫防控中,必须从养殖的基础条件着手。进行养猪场建设,按照养猪场隔离、消毒、疾病预防、生猪除虫程序以及驱虫、免疫接种等程序来实施,构建一个完整的生猪疫病综合防控体系,更好地在农场内开展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规模化养猪场在建设初期首先必须重视选址问题,尽可能地避开污水沟和畜禽交易地等具有疫病传染风险的区域,并尽量与其他畜禽养殖场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还必须尽量远离城镇中心和公路。在养殖场建设时,最佳的位置当属地势较高、相对干燥,并且方便取水、排水和背风向阳的地方。在对猪场进行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安排、科学布局,重点应当放到保暖、通风和光照等工作上。在确定最佳位置后,即可进行保育猪、种猪、肉猪等独立猪舍位置的搭建,同时配置相应的隔离室。为了避免周遭环境给生猪带来疫病,在猪场建设的同时,还应当配置相应数量的化粪池,将猪粪便清除后及时送入化粪池进行处理。对化粪池进行定期清理,为生猪提供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
(2)重视并加强预防工作。制定并落实消毒制度。为了防止外来参观人员或者养殖人员将污染物或者病原菌带入到猪场猪舍中,在猪场的入口位置需配置一个专门的消毒龙头和消毒池,进出人员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之后才能够进入猪场,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3]。
强化免疫接种。在生猪免疫防控中,免疫接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对生猪实施人工接种猪疫病疫苗,使生猪对某种疫病产生相对应的抵抗力或者免疫力。在对疫苗进行注射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既定的免疫程序来实施操作,同时采用有效的疫苗,结合养猪场的养殖情况进行免疫程序的制定。猪场可联合动物防疫中心和畜牧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起合作关系,及时就猪场周围环境、季节气候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制定与猪场相适应的猪只免疫程序。种公猪每年春季、秋季分别进行1次猪瘟疫苗免疫接种;母猪则在产前30天进行1次接种,或者在春季和秋季各进行1次接种;仔猪在出生后20天、70天分别进行1次接种,或者进行超前免疫;针对后备种猪,在产前1个月进行1次接种,若确定需要留种,还应当进行1次接种。针对种猪还应当在春季和秋季分别进行猪肺疫菌苗和猪丹毒菌苗的接种。
(3)加强饲养管理。控制猪舍温度和通风。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保证猪舍具备良好的通风效果,这在保证空气新鲜方面至关重要。通风可实现对猪舍中硫化氢和氨气等气体浓度的控制,达到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猪只呼吸道疾病的作用。此外,还必须加强对猪舍温度的控制,夏季加强降温,冬季加强保暖,尽量避免昼夜温差过大。特别是在保育和种猪分娩阶段,保温工作显得更重要[4]。
采用优质饲料,不管是生猪市场的行情如何变动,都必须保证猪只有非常充足的营养供给,不可对饲料配方进行随意调整。在饲料调配过程中,适量地添加相应的肽制品,能够实现对猪只免疫力的提升,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仔猪饲料中添加0.2%的生物活性肽,能够有效降低仔猪断奶后的应激反应,促使抗病力的提升。此外还应当给生猪提供充足的干净饮水[5]。
科学分群,注意对猪群的养殖规模进行控制,每个猪舍的猪只尽量保持在10~15头范围内。对猪群转栏次数进行控制,避免频繁转栏导致生猪表现出不良的应激反应。
(4)科学合理用药。在生猪疫病的防控中,药物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应急防控措施。例如,当秋季气温突然下降,可在猪饲料中加入一定的抗呼吸系统治疗药物;在潮湿、寒冷的条件下,可加入适量抗腹泻的治疗药物;母猪在产仔前后可为其提供相应的抗炎药物;针对新购入的仔猪、新生仔猪断奶以及转群分栏时,都应当给予一定的药物进行预防干预,以此实现对疫病的有效防控。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必须重视配伍禁忌的问题,无论是在饲料中搅拌药物或者在饮水中兑入药物,都必须保证其浓度达到一致。饮水用药前需要对生猪进行2~4小时的禁饮,用药剂量必须按照要求配制,不得随意增减。通常情况下,需要连续给予生猪5~7天预防用药,并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猪群的表现,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6]。
生猪养殖中疫病防控问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必将给养猪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在疫病频频暴发的大背景下,只有结合猪的生物学特性,理性回归动物传染病的防控,通过有效的预防控制,将免疫、营养、环境和治疗等多项技术集成和落实,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生猪产业走出一条更加高效、健康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存彬.推广生猪养殖新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11):25-26.
[2]任登贵.影响生猪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09):50.
[3]苗珊珊,肖岚.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研究-以生猪疫病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06):92-96.
[4]张雪松.加强施甸县生猪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的思考[J].云南畜牧兽医,2017(03):40-42.
[5]濮永华.生猪"321"免疫新技术推广应用及成效分析[J].当代畜牧,2014(18):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