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伟 河南省鹤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458030
(1)该病仅感染猪,而其它动物均无易感性。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10日龄以内的乳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数能自然康复。
(2)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粪便、乳汁、鼻汁中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及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害易感猪。
(3)该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在1周内可散播到各年龄组的猪群。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或间歇性发生,发病猪不多,以10~6周龄小猪容易患病,隐性感染率很高。
(1)哺乳猪。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通常呕吐多发生于哺乳之后。病猪精神沉郁、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下痢为乳白色或黄绿色,有未消化的乳块,恶臭。发病末期,由于严重脱水和营养缺乏,病猪极度消瘦和贫血,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恶寒怕冷,常聚集相互挤压而保温。病猪常于发病后2~7天死亡。乳猪发病的特点是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出生5天以内仔猪的死亡率为100%,日龄较长的耐过仔猪则生长缓慢。
(2)育肥猪。突然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无力、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固体物。在腹泻初期,偶有呕吐。病程约为1周,腹泻停止而康复,很少死亡。在发病期间,增重明显减缓。
(3)成猪和母猪。成猪感染后一般不发病。部分猪表现轻度水样腹泻,对体重无明显影响。妊娠母猪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哺乳中的母猪发病后,多表现为高度衰弱,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严重腹泻。此时,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对病死猪剖检可见的特征性病变是轻重不一的卡他性胃肠炎。病猪严重脱水,明显消瘦,可视黏膜苍白或发绀。胃内滞留有未消化的凝固乳块,肠腔内有大量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淡蓝色凝固乳块,肠壁变得极薄,呈半透明状,血管呈树枝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白色乳糜,表明脂肪的消化吸收或转动发生障碍。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肠壁淋巴小结亦肿胀。
(1)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若要进一步确诊则需分离病毒。通过新生仔猪的感染试验,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病理检查时,通常采取病猪的小肠,制作冰冻或石蜡切片,用荧光抗体法进行检查,或用RTPCR技术进行确诊。
(2)鉴别诊断。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猪轮状病毒病的病原是猪轮状病毒,多发于8周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也相对较低,剖检不见胃底出血,主要病变为大肠和小肠黏膜呈条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为沙门氏菌,易感猪群是1~4月龄的仔猪,特别是刚断奶后的仔猪。
(1)对症治疗可以减轻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中毒。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舍恒温和干燥,可减少死亡,促进恢复。让仔猪自由饮服此配方溶液(氯化钠3.6g,氯化钾 1.5g,碳酸氢钠 2.5g,葡萄糖 20g,饮用水1000mL),具有防治作用。为防止继发感染,对2周龄以下乳猪,可适当应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如用氯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10~30mg/kg体重,每天2次。磺胺脒0.5~4g,次硝酸钠 1~5g,小苏打 1~4g,混合口服。
(2)中药方剂治疗。诃子、秦皮、乌梅各12g,黄芩9g,丁香6g,车前子 5g,混水煎汁、去渣,趁热冲玉米面成糊状喂病猪。板兰根150g,黄柏、秦皮、白头翁各120g,诃子、乌梅各 80g,积壳 70g,甘草 60g,半夏、黄连各50g(10头仔猪1日用量),水煎2次,合并滤液(约1L),给30日龄以内仔猪每头灌服20~30mL,30日龄以上者灌服 30~50mL,2 次/天,连服 3~5 天。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平时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若必须引进猪只,要注意检疫、隔离。对怀孕母猪于产前45天及15天,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病毒疫苗经肌肉及鼻内各接种1mL,使其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让哺乳仔猪通过吃母奶获得抗体,能有效地预防该病。此外,小猪出生后,用无病原性的弱毒疫苗进行口服免疫,每头1mL,也可有效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