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辨析

2018-04-12 18:52丁桂馨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生产力

丁桂馨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生态环境危机已然构成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重新体悟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中的生态智慧,深入辨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对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内含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系统考察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扬弃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通过深入阐释人类主体性存在与自然本体性存在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自然史与人类史交织并行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认识论启示。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依赖自然而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1]167,是自然的一分子,是自然长期演化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人类作为物种出现是由自然原生生物的一步步分化而形成的。自然原生生物最初分化出植物和动物。动物又一步步进化出脊椎动物,最后,在脊椎动物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2]858。人类产生的历程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外在于自然而独立存活,人类自诞生起就深深地被打上自然的烙印。在此逻辑层面上理解人类的存在,人与自然是同一性存在,是自然界物质客观性存在的一分子。人和所有自然生命一样,要依赖所处的外部自然来满足的他的需求,提供他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料,总之,“人靠自然界生活”[1]95。

在此认识论的维度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利用与开发自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前提。人类发展首先离不开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割裂开来,“造成了自然界与历史之间的对立”[3]173。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认识到人类必须依赖自然,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现实,认为人类的发展必然受制于周遭自然生态的状况。这一观点为当代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邃的认识论启示:无论文明怎样发展、社会生产力怎样发达,人类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的本源性依赖。为了人类物种的永续生存,人类必须呵护自然生态系统。

(二)人是能动性存在物,具有改变自然的实践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物”[1]169。在此逻辑层面上理解人的存在,人是社会性存在、“类存在物”。人类通过实践证明自身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存在物,将确证人的类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然界中,“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2]859,实现自然的人化。人与自然呈现出对立统一、彼此依存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联结二者内在统一关系的介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在不断利用自然实现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发展壮大了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能力。随着实践能力的提升,人在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周围自然的原有面貌。所以,自从人类出现以后,自然史便和人类史纠缠在一起。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后者改变着前者的发展轨迹,“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3]146。在人类劳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人化自然是确证人与自然由对立到统一的现实自然,是一幅印证人类能动性存在力量的现实图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是能动性存在物,具有将自我意识对象化到无机世界、改变无机世界样态的自主实践能力和主体意识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人类具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能力。

(三)自然具有反制人类发展的自为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时,反复强调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否则必将导致自然界的“报复”[2]998。作为自然界的最高意识,人类具有自主自觉的实践活动能力,具备“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1]97的潜在力量。但是,人类这种主体性存在能力的实现是有界限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自然所固有的丰富、多样性的本质规定性。自然的丰富多样性本质既蕴含着人的自然本质,也是生机盎然的自然万物共生演化赖以实现的机制所在。人类活动一旦触动自然的界限,破坏其本质规定性,导致自然界限不断退缩,结局将是自然界的“报复”。人类若不以这种辩证法为实践基础,自然将呈现出反制人类发展的自为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文明兴衰史的宏阔视野出发,以美索布达比亚、希腊、小亚细亚、意大利等地居民砍伐原始森林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为例,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2]998。当代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所形成的巨大生存危机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警示的自然界的“报复”在现实中的显现。

二、“劳动”概念蕴含生产力“质”的、生态的维度

马克思恩格认为,人类为了生存,必须通过劳动实践,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劳动实践中,人类通过将自己的自由意识对象化到自然材料中,实现对劳动对象的人化。劳动的本质体现了人的类本质。人在劳动中实现了自我生成。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概念蕴含生产力“质”的、生态的维度为人类生态实践提供方法论启示。

(一)劳动是人类自由自主的生命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考察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时,明确提出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4]56。劳动构成了人类史上一切社会形态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前提。由此产生了一个研究路径:对劳动本质内涵的考察具有把握人类历史与本质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概念内涵所做的界定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理论范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其与人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劳动”概念的内涵通过正反两种方式进行了阐释。一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现象的描述达到对劳动内涵的阐发。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1]93,由此导源出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概念的一个内涵本质,即人类劳动的应然状态是使人自我肯定度提升,内心感到充盈和幸福,自由地发挥脑力和体力的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马克思对劳动内涵也提出正面论述。“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96,劳动作为体现人类类特征的生命活动,应然状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人类本质特征的展现蕴含于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过程之中。

(二)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展现人类自由意志的生命活动。正是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将人和动物直接相区别,形成了属人的对象性存在的本质规定性。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人需要通过劳动实践将自己自主自由的意识外化、物化到自然界之中,达到确证本质力量的存在物,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97,来认识自身的自然和外在的自然。由此导出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概念的第二个本质内涵,即劳动是联结自然与人、实现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通过劳动联结人与自然,人性的丰富性得以展开,“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1]126得以形成。至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示了一个这样的逻辑关系:丰富性是人的类本质。这一类本质的实现需要一个同样丰富的、作为对象化的自然世界的存在。通过劳动这一介质,将人所蕴含的丰富性的类本质对象化到自然世界,在使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1]122得以展现的同时,人类实现了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创造了人化自然。劳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关系。自然因为有了人类,达到了自我意识,不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类因为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的存在,才可以在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展现其内涵丰富的本质规定,得以全面自由地发展。

在此逻辑层面上理解劳动,劳动就具有联结人与自然内在统一性的本质特征。通过劳动,自然向人生成,社会也在不断生成中再现自然的丰富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122。通过劳动这一介质,经典作家“把自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对象化的对象或材料来把握”[5]的理论立场赋予人类劳动生产力深刻的质的、生态维度的思想。

(三)生产力应是展现人类本质力量的劳动能力

1.生产力的应然状态与人的本质属性相关联

这是由“劳动”概念的内涵所引申出来的生态维度。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现,那么体现劳动水平和能力的劳动生产力也应该具有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属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127。“毋庸置疑,这里所说的工业,是近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标志。”[6]紧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就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生产力与人的本质相脱离,服从于私有制生产剩余价值的“有用性”提出批判:“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1]127。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生产力发展的应然状态是充分体现人的本质的劳动能力。其本质属性应是发挥人类自由创造力的实践能力,工业的发展应与人的这些本质属性密切关联。

2.展现人类自由劳动能力的生产力应呈现质的维度,而不是量的增大

一直以来人们在探讨生产力性质和水平时,更多注重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工具的视角衡量其发展程度,忽略了其生产力理论中劳动内涵所蕴藏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劳动的类本质角度衡量生产力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观点,即生产力更应是“质”的维度,而不是仅仅“量”的增大。近代以来生态危机的爆发正是源于资本无止境追求剩余价值,在大量生产的维度上竭力推进生产力的“量”的发展,使其偏离展现人类类本质的应然状态,偏离展现自然的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只为资本创造更大剩余价值的量的异化发展形态,成为破坏个人本质属性的异化力量。

(四)人类应从质的维度构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坐标体系

“生产力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物质性力量,不是独立社会存在物,总受一定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所影响。”[7]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过程中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与应用脱离人类发展的价值维度提出批判:“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1]128。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立场,而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则不应脱离价值维度的审视和反思,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质的思想,为人类生态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即人类应从生产力的质的维度构建衡量其发展水平的坐标体系。

1.自然之美是否得到呵护应成为生产力是否先进的衡量坐标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逻辑驱使人类生产力呈现出无视自然界限的异化发展时指出,“生产力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8]。以资本逻辑发展的生产力,必然只为资本大量创造剩余价值服务,呈现的是“日益腐败的自然界”[1]134,而不是展现自然丰富美的生产力质的内涵。

人类必须深刻体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的质的思想,在“怎样生产”的维度上,把握生产力质的内涵,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以生产力的发展不产生环境公害、不导致自然界限的退缩为前提,重新构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坐标体系。将获取短期利润为生产目的而不惜破坏环境的生产力界定为破坏的生产力、负生产力。生态养护型、环境保护型的生产力才是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的质的内涵的发展形态。

2.人的幸福应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

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价值指向和终极目标。同样,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内涵进行探讨的现实基点,即“人”本身的幸福应成为人类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目标。那么,人的幸福是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人的幸福需要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因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95,无机身体若病了,人的健康自然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只是自然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虽然人类具有自主能动性创造能力,但在本体意义上,人类终究是自然整体系统的一部分,是与自然界其他子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共同服从于自然律令的自然存在物。离开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人类幸福无从谈起。

其次,既然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那么人类的幸福离不开自由自主地发挥创造力,离不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97、创造产品的劳动实践。生产力的发展应成为实现人类这一存在方式的手段,成为人类自我实现的理性工具,而不应反之。“人”本身的幸福始终应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物质财富的增长只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手段,劳动者的幸福才是其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

三、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指向与制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新陈代谢理论与其自然观、劳动观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其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点,即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是由生命本身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可以说,新陈代谢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逻辑延伸和理论延展,而马克思恩格斯就“劳动”概念所做的表述则在更为完整的维度上为新陈代谢理论提供了分析框架。“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208-209(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经常将“物质变换”与“新陈代谢”交替使用)。通过该理论的构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展开了制度批判,昭示其生态思想所具有的坚定的、革命性的社会变革诉求,还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提出生态实践构想。马克思恩格斯新陈代谢理论为人类的生态实践提供了实践论启示。

(一)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指向

新陈代谢概念最初由19世纪初德国的生理学家们所创用,后来被扩展为针对整个有机体的分析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将该概念扩展至生命的存在方式范畴,在更为宽泛的维度上讨论“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9]115,实现了对新陈代谢概念内涵的广义拓展。

1.农业生产应保持人与土地之间的新陈代谢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生产应注重土壤肥力的维持。“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9]115,人的自然的排泄物、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都应该回归土壤,保持土壤的肥力,从而保障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得以持续[10],万物永续生长成为可能。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一种生态农业的思想,即人类应该资源化利用农产品消费后的排泄物。

关于如何看待土地等自然物的历史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土地等自然资源界定为当代与后代共同拥有的公共财产,是“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9]918。认为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基础,并反复强调了土地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永续利用土地的生态文明思想,“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9]878。

2.工业生产应极度重视生态极限和可持续性问题

这一观点的提出同样根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理论。因为工业生产无论怎样发达,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能量交换的基础上,究其本质依然来源于人类劳动给予现存物质世界以新的形态转化而已,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节约自然资源、再利用废弃物等观点。他们认为工业生产有两种基本的节约资源的实践途径:“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9]117,提出了蕴含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思想的生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工业实践既可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和谐共生,也可能造成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裂缝。问题关键取决于人类是否能够“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9]9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新陈代谢理论,意在表达这样一种的思想: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能量交换必须保持平衡。唯有如此才能维持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永续循环。这一思想为人类工业发展的生态实践提供了实践论启示:为了保障“人类世世代代”[9]697发展所需要的自然条件得以延续,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界限”[4]589,防止资源能源的无节制开发。人类应在工业生产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循环利用生产排泄物。

(二)新陈代谢理论的制度批判与未来生态实践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陈代谢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制度批判,为人类修复新陈代谢裂缝提出实践路径: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劳动者的意志代替资本的逻辑,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交换。

1.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造成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断裂进行制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造成了人类自然需求的系统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方面,工人的自然需求被剥夺,“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1]133。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权利被剥夺。另一方面,为保障剩余价值的实现,过度奢侈型非自然需求被唤起,人类的需求呈现出极端粗鄙化与过度精致化并存的非自然形态。资本唯利润的生产方式导致土壤的肥力被榨取,自然资源被掠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永续循环所需的自然条件遭受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还敏锐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生产将导致国际层面的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断裂。马克思恩格斯以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为例,认为资本主义大农业生产中“盲目的掠夺欲”不仅对本国土地的养分进行肆意的掠夺,导致“地力枯竭”,使得农场主必须从遥远的秘鲁进口“海鸟粪对英国田地施肥”[4]277,而且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土地养分后,“连单纯补偿土地各种成分的资料”[4]808都没有给予殖民地的农民。为了维持国内的生产条件,资本只能在国际之间进行生态掠夺,结果是造成遥远国度新的人与自然新陈代谢的断裂。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合理的农业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9]137,形成了对资本主义新陈代谢断裂问题的制度批判。

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应在劳动者联合的社会制度中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新陈代谢永续循环的介质,正是劳动架起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修复新陈代谢裂缝的路径也必然与劳动相关。正是在此逻辑路径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9]928。由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由劳动者的意志代替资本的逻辑掌控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进程,昭示了经典作家应对生态问题的社会变革方案。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深邃不仅在于他们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而且还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裂缝的普遍性可能性。这是源于现代人的生存和蒙昧时代的人类一样需要与自然进行新陈代谢。一方面,一切社会形态的人类历史发展都需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交换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系统的能量是不变的,“整个自然界中能够起作用的力的量的总和,不管自然界发生怎样的变化,总是永恒不变的”[11]。正是这两方面客观条件的同时存在,使得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同样可能存在新陈代谢裂缝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建立虽然为生态保护问题提供了制度前提,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3]24,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不会自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裂缝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意识的培育、生态科技的发展、工业生态化内涵的构建等一系列生态举措的实施,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有效解决裂缝问题,保障人类与土地之间新陈代谢的永续循环。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