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国网界首市供电公司 陶然兵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张春梅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持续加速,给电力市场带来较大影响,电网规划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国网界首市供电公司从当前县域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入手,成功构建并实践应用了基于“四项结合、双效并行”的县域电网精准规划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县域电网规划精益化管理之路。
近年来,界首市城乡经济在双轮驱动下快速发展、工业规模和发展速度快速提高、新型农村生活模式加速普及,县域电力需求呈现出用电量大、负荷密度高、供电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但界首市电网仍存在着网架结构不合理、供电能力弱、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实施县域电网精准规划已成为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是以界首市城市总体规划、高新区规划等为依据,合理预测负荷增长。明确变电站的需求和落点,明确35千伏及以上电力走廊;开展高压电力设施的黄线规划,对城区、高新区和特色集镇中压电网进行布局;构建合理的目标网架,以控制性详规形式将电力规划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二是提高规划工作质量,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通过优化电网投资次序和结构,在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配电网的投资效益。
界首市供电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的是“四项结合、双效并行”的县域电网规划做法,即大数据负荷分析、网格化规划、先廊后线理念、控制性规划四项规划手段统筹结合,规划成果效率、效益双效评估修正。通过电网精准规划,确保变、配电站站址及高中压线路走廊实现“规划层面能够预留、操作层面易于实施”,项目规划投资项目实现“建设时序科学有序、投资收益有效平衡”。
(1)通过对界首市现状电力设施、用电负荷、用电量等数据进行梳理,收集各类信息20余万条,进而开展城市电源点分析,对界首市电网现状进行科学评估。
(2)充分考虑多种影响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递增率法,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规划期内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电力需求,并采用相似城市案例分析法和人均综合用电负荷指标法进行校核,确定界首市近、中、远期的电力需求,为电网整体发展目标提供客观依据。
(1)制定了分层次进行电网布局规划的方案。针对界首市域完成35千伏及以上的变电站及廊线规划,针对界首市区和高新区深入到10千伏网架。
(2)采用了新型“网格化”规划方法。依据政府编制的地区规划,将不同用地性质和开发深度的地块归类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对每个网格进行负荷预测,有针对性地编制配电网规划。
(1)结合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廊道体系,提出“先有走廊,后有线路”的理念。在城市规划层面为未来的高压线路走廊做好控制预留,形成黄线控制的廊道体系。先廊后线的规划理念解决了现有的电力项目落位难、拆迁量大、总体造价高的难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条件。
(2)做好电力廊道和城市绿道的有机结合。在坚持集约原则、充分利用现状高压走廊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路网规划和绿带建设、选定落实未来的线路走廊用地。电力廊道和绿道建设规划建设相结合,重要廊道下方实施绿道配套建设,确保廊道畅通和土地合理利用。
与市城乡规划局密切沟通,将35千伏及以上重点规划电力项目纳入《界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并获得正式批复。电力规划项目全部纳入界首市土地利用重大项目储备库中,商请土地部门完成了规划站址用地性质调整工作。
电力规划纳入城市控规,形成“政府主导,专业规划”的格局。2017年4月,《界首市城市规划区电力专项规划》通过了界首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的评审。作为界首城市控制性规划的一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规划的统一,确保了政府行政手段的落实,大幅提高了规划实施效率。
顺利完成了《界首市电力专项规划(2015-2030年)》《界首市城市规划区电力专项规划》编制并取得政府批复,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电力建设规划用地和重要廊道;完成了 《界首供电公司典型县深度规划报告》等规划编制,有力指导了界首电网近远期建设发展。
界首供电公司各项电网指标得到大幅提升,管理指标提升明显,同业对标工作由2015年的B段上升至2017年二季度同业对标全省第3名、 A段位,位列阜阳各县市首位。
与市发改委、高新区管委会建立常态联系机制,及时了解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及电力负荷需求等情况,动态地对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规划变电站用地方面,形成了由城乡规划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勘察选址、乡镇提前控制的工作机制,为项目快速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界首供电公司抓住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契机,加快配网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积极争取新一轮电网投资倾斜,顺利完成了各类工程项目可研1823个,获批资金 2.5 亿元。
充足的资金投入极大地提升了界首市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
国网界首市供电公司通过构建 “四项结合、双效并行”县域电网精准规划体系,实施县域电网精益化规划管理,公司电网规划人员业务素质明显提高,规划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有力地支撑了县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