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伟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珠海 519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在儿童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率,特别是两至四岁的儿童中,患儿临床主要特征为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因此。属于自限类疾病,因此临床常采取对症治疗措施。IM患者临床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若治疗不及时极易进展为慢性EB病毒感染,诱发嗜血细胞综合征、恶性淋巴瘤等病症,此外,因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多变。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本科2013年3月至2017年8月应用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0例分析结果如下。
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30例,男84例,女46例;<1岁9例;1~3岁71例;4~6岁36例;7~13岁14例;130例诊断均符合《诸福堂使用儿科学》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1]:(1)发热、咽峡炎、肝肿大、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至少3项以上阳性);(2)异型淋巴细胞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③EB病毒抗体检查:急性期EBNA抗体阴性;以下1项为阳性:(1)EB病毒衣壳抗原IGM阳性,以后转阴(2)双份血清VCA-IgG帝都4倍以上升高(3)EA抗体一过性升高(4)VCA-IgG抗体初期阳性,EBNA抗体后期阳转;临床表现均有发热,鼻塞101例,眼睑浮肿者31例,皮疹16例;惊厥1例;口腔炎1例;有9例出现阵发性咳嗽,胸片示肺炎改变;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ALT增高58例;EB病毒IGM抗体阳性114例。
对于诊断明显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每次给予阿昔洛韦5 mg/kg静脉点滴,q12 h,疗程5~7 d,并给予抗感染、对症等治疗;肝功损害的给予甘草酸二胺护肝治疗。
在本次选取的1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所选患儿均表现出发热症状;58例(44.6%)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ALT增高;101例(78%)合并鼻塞;31例(23.8%)合并眼睑浮肿者;16例(12.3%)合并皮疹;114例(88%)EB病毒IGM抗体阳性;采用阿昔洛韦治疗后,本组130例患儿住院时间为5~15 d,无死亡病例,30%患者在治疗3 d内症状明显缓解,86%患儿在治疗5 d内症状明显缓解,全部病例平均4.2 d。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主要是由EBV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传染。IM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在亚洲以儿童常见,而欧美国家,其发病高峰在青少年[2]。本组资料显示学龄前期患儿占89%,其中以幼儿期为多,以男性多见,与以往报道一致[3]。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是IM的主要表现[4],本组研究显示鼻塞发生率为78%、眼睑浮肿发生率为23.8%,提示鼻塞及眼睑浮肿同为IM主要体征,对IM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EB病毒是164年由Epstein Barr等人从非洲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的,该病毒先感染口咽上皮细胞并大量复制,病毒DNA转录并表达VCA、EA,产生成熟病毒颗粒,裂解细胞释放病毒颗粒,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2]。EB病毒进入到患儿口腔后极可能先于咽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其后再进入到血液中引起病毒血症,进而迁延至周身淋巴系统。由于B细胞外表存在EB病毒受体,因此EB病毒会感染到B细胞,改变B细胞的表面抗原,从而导致T细胞防御反应,产生细胞毒性效应,进而对EB病毒B细胞直接破坏。此外,IM的患病机制除了T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之外,还包括免疫病理因素,即免疫复合物沉积、病毒直接损害到细胞等。因婴幼儿无法对EB病毒发挥出免疫反应,因而在婴幼儿时期,此种疾病的典型病例较少。
IM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不需特殊治疗,一般3~4周症状可消失或好转,预后大多良好,病死率<1%[2],但目前研究证明,部分IM患儿病情严重、反复迁延,甚至引起多系统脏器损坏,因而寻找有效的药物给予积极治疗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患儿,行脑脊液常规时需对EBV-IgM进行检测,提高对EBV脑炎的重视,以便于尽早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有资料显示,儿童EBV脑炎并不一直是良性疾病,部分病例甚至会遗留后遗症;另外,对于眼睑浮肿、淋巴结肿大和持续反复发热者应考虑为本病的可能。
阿昔洛韦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在病毒裂解期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及减少病毒从口腔排除。本组130例患儿经阿昔洛韦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使用后症状明显缓解,较大缩短了病程。本病虽为自限性疾病,但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将阿昔洛韦应用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治疗中效果可靠,值得作为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案深入推广。
[1] 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诸福棠实用儿科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21-825.
[2] 李中跃.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及常见并发症[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2):97-99.
[3] 吕洁,金莲花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附312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6):518-521.
[4] 谢正德.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2):1759-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