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湿病症状分类与定位治疗浅析

2018-04-12 12:33朱钧晶王锦慧
大医生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论外治法太阴

朱钧晶 余 涛 马 蕾 王锦慧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黄帝内经》有言“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卫气去,其曰虚”等[1]。虽然湿为重浊之邪,其性趋下,易袭阴位,但临床上湿邪所致症状可出现在身体表里上下各处部位。湿邪为病其症状证型纷繁复杂,且能夹杂风寒暑热等邪。基于《黄帝内经》,可将湿邪侵袭的部位、导致的症状进行划分,有助于对湿邪的定位和诊断,并使用药进一步精确。

1 头颈部症状

1.1 湿邪致头病

湿邪可由原病灶随气血运行至头部,导致头窍不利。湿蒙头部则头重,《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因于湿,首如裹。” 寒湿困头部可成阴痹,寒收湿滞,收滞则不通,不通则痛,且阻滞水谷精微上输头部,头部失养而发头晕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

1.2 湿邪致耳病

湿邪上困头面部使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湿热合邪时还可炼湿成痰,痰郁化火,上扰耳窍,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耳聋浑浑焞焞…”此外,此篇又言“太阴司天,湿淫所胜,……病本于肾”,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湿属太阴之气,太阴湿土过胜则可损伤少阴肾,而肾开窍于耳,也可解释湿病影响耳之功能。

1.3 湿邪致目病

与湿邪所致耳病相似,《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太阴湿土之气淫胜,困于人体可阻滞气机,清阳不升目失濡养,则视物不清,“浑浑焞焞”;或湿热壅滞,甚则湿从热化,格湿热于上而致“目似脱”,双目胀痛似脱出。

1.4 湿邪致咽喉病

湿邪上困咽喉,可从热化,灼伤该部或因湿气过胜,气机受阻,郁而成火,火热流散,格热于上引发咽喉肿痛;湿邪化热,炼湿成痰,阻塞咽喉要塞,则出现咽喉不适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称之为“嗌肿”、“喉痹”。

2 肌肤肢体骨节症状

湿邪致皮肤病肌肉痛。湿邪侵淫皮肤,可产生皮肤病及肌肤痛等情况。《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2]。”湿邪致颈项腰背强痛。当寒湿侵袭颈项腰背部,困阻经脉,不通则痛,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腰脊头项痛”如此篇中还有“头痛喉痹项强”,殃及腰背可见“腰似折”。

湿邪致肢体不利。《素问·痹论》中提出风寒湿三种邪气合并侵袭人体成痹,当湿邪偏重之时则称为着痹。临床上此病常表现为肢体骨头关节疼痛,麻木不仁,肢体沉重等症状[3]。《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到风寒湿邪可致人行走偏跛,曰:“跖跛,寒风湿之病也。”湿邪下注于脚。湿邪下注,可达脚部。湿邪阻滞经脉,足部失养则出现足下疼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太阴之胜,……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足下温……”。

3 湿邪与脏腑相关症状

3.1 与心相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之胜,火气郁内,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当外界太阴湿土过胜,阳气郁闭于内而成火,火热外流则可入胠胁,甚至灼心心痛,此虽一派火象,却由湿邪引发。此外,在温病学上出现湿蒙心包证时,可见其他症状如心慌心悸怔忡等,甚至神智昏蒙。

3.2 与肺相关

湿邪上逆,引起胸中憋闷不畅,或致肺气不利而生咳嗽,甚则喘息,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秋伤于湿,上逆为咳”、《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太阴之复,湿度乃举,……阴气上厥,……咳喘有声”。前者所云并不独指秋季,凡四季湿痰之气上逆于肺均会导致咳嗽,且湿邪为咳,常夹热或夹寒,湿邪化热或外寒内痰。若湿邪化热灼伤肺络,还可能出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咳唾则有血”之象。

3.3 与脾胃相关

湿性黏滞,困阻肠胃可导致便秘,表现为大便质黏腻不易下,擦拭不易净,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之所谓。当湿邪较重或夹寒夹热客于肠胃,可导致泄泻;当湿气独盛而内郁,又受寒气干扰,胃气不降,脾失健运,则会出现纳呆、胃脘胀满、饮食不化或饥不欲食、渴不欲饮等症;当寒湿之邪随胃气上冲,此时则将表现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呕而密默,唾吐清液”。

4 全身症状

4.1 水肿

湿邪袭人,阻滞气机,影响各脏腑功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引发浮肿,《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胕肿骨痛阴痹…”、“太阴之胜,…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等。

4.2 痉

湿邪困阻肌肉筋骨,多夹寒夹热,使经脉失于滋养而致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民病寒湿腹满,……寒厥拘急”。

4.3 情志症状

湿邪阻滞胸中,热化而扰神,或湿困于脾,升降失调而致胸阳郁滞,出现烦冤之症。《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体重烦冤……”提到的就是湿困于肾所致之烦冤。

5 《黄帝内经》定位治疗湿邪浅析与拓展

5.1 药物性味作用与湿邪的分部位治疗的联系

药物祛湿方法有化湿、燥湿、渗湿三种。在药物的性味上,大多数的化湿药都具有辛味,能行能散,且辛入肺,可开提上焦肺气,化上焦之湿。化湿药常属芳香类药物,可祛除温病卫分湿邪以及中焦脾胃湿邪。《素问·奇病论》曰:“夫五味入口,......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草即佩兰,其气味辛而芳香,可健中焦脾胃,属化湿之类。可见渗湿药与苦温苦寒药的使用范围更广,芳香化湿药的作用对象相对较少。

5.2 引经药在湿邪分部位治疗中的使用

引经药对定位治疗有一定的帮助。清代杨维仁在《医学阶梯》中云:“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强调了引经药的作用。国医大师张炳厚结合前人及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脏腑经络常用引经药,如太阳经之羌活,阳明经之葛根白芷,小肠之黄柏,膀胱之滑石,肝之柴胡地龙,胆之青皮,心之石菖蒲灯芯草,脾之茯苓,肺之桔梗等。

5.3 治疗方法

汗法

湿邪治疗中,当湿邪在表,可以汗法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以汗为故而止”,肯定了汗法在治疗湿邪中的应用。内经汗法治湿对后世有影响,如金匮要略以微微发汗为治疗风湿在表的方法。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亦强调风寒湿在表宜微汗,大汗则湿邪易留。

外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治法对于湿邪引起的部分疾病有良好效果。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有外治法治黄疸的描写“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黄疸多由湿邪引发,这段话既肯定了外治法在黄疸治疗上的作用,也提示我们外治法治湿的作用。

6 讨论与结论

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治疗疾病的一大难点就是使药达病所。面对多样的湿病症状,我们在诊断时须保持一定警惕性来发现湿邪、明确病位,再根据其所困部位给予针对性治疗。这样可以减少因治疗某一部位湿邪而造成了另一健康部位阴伤的情况,减少副作用。

[1] 常学辉.《黄帝内经》全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9-228.

[2] 王冰.王冰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2:16.

[3] 杨智孚.内经与临证[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116-215.

猜你喜欢
大论外治法太阴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中医小知识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阴阳大论》今何在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中医外治法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