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发生疑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

2018-04-12 06:31许晓霞白红云蔡永娟
大医生 2018年8期
关键词:万古霉素置管输液

许晓霞 白红云 蔡永娟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226002)

PICC置管是将导管经皮穿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也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必要通道,广泛用于输液、输血、药物治疗、肠道外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液透析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等,为临床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静脉输液通道[1]。伴随着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由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成为PICC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者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 )、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者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2]。但临床实践中,PICC置管后有些不明原因的发热,排除疾病和药物因素等,仍无法确诊CRBSI。本个案研究分析了本院1例高龄脑出血患者PICC置管期间发生疑似CRBSI的护理方法,结果如下。

1 病例资料

秦某某,女,87岁,体重:68 kg,身高:160 cm,住院号00176142。因“发现意识不清2 h”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Ⅲ级,于2017年9月2日 08时57分收入本院重症医学科(ICU)。

入科后给予头孢地嗪、乳酸左氧氟沙星抗感染,乙酰谷酰胺、神经节苷酯保护脑细胞,尼莫地平扩张脑血管防止脑血管痉挛,氨甲环酸止血,苯巴比妥镇静,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因患者外周血管条件差,经与患者家属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9月2日在B超引导下以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右侧贵要静脉置入Bard4F双腔耐高压导管,置管长度39 cm。置管时渗血较多,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并加强观察。9月9日患者输液后出现反复高热,最高T:39.3℃,排除疾病、药物等因素后,考虑CRBSI可能,复查血常规、血培养等指标。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75%、导管内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staphylococcus aureus,SAU)。外周血培养阴性。由于患者病情不稳定等情况,重新置管难度大,考虑暂时夹管。治疗上根据药敏结果抗生素改为生理盐水100 mL+万古霉素1.0 q12 h静脉滴注,同时PICC导管内直接抽取静脉滴注的万古霉素溶液10 mL正压封管q12 h,每次封管时先抽出导管内前一次的封管液和部分残余血液约5 mL弃去。9月11日患者最高体温降至380℃以下,继续维持治疗方案,加强管道维护。9月15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9月18、25日两次复查导管内血培养均阴性,PICC导管成功保留。

2 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

此例患者87岁高龄,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Ⅲ级等疾病因素,使其机体各项机能降低;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使其机体免疫力下降;患者肥胖体型,出汗多;另外患者长期卧床是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血栓的出现可能使血液中的菌群在导管壁中繁殖,导致CRBSI的发生。

2.2 导管因素

PICC置管为侵袭性操作,机体正常免疫屏障破坏。置管后穿刺点渗血较多,血液是致病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极有可能导致外部致病菌的侵入。相关研究表明,导管维护环节质量不合格是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导管末端连接的肝素帽被污染,连接输液器时若护士消毒不严,细菌乘虚而入,均可导致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CRBSI[3]。

3 护理方法

3.1 全身抗感染联合抗生素封管

(1)导致患者出现疑似CRBSI的原因有可能是最初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使用生理盐水100 mL+万古霉素1.0q12 h静脉滴注,同时PICC导管内抽取静脉滴注的万古霉素溶液10 mL正压封管q12 h,每次封管时先抽出导管内前一次的封管液和部分残余血液约5 mL弃去。有研究证实万古霉素是治疗 SAU 感染的最有效药物[4]。

(2)抗生素封管是用抗生素和抗凝剂的混合液封管,抗生素封管后导管内抗生素浓度高、持续时间长,杀灭定植菌效果明显。有研究证实[5]全身性抗感染的同时应用抗生素封管,或单独抗生素封管治疗CRBSI,成功率达65.5% ~ 100%。

3.2 管道维护管理

(1)该患者置管后穿刺点渗血较多,严密观察渗血量、颜色,局部皮肤有无湿疹,红肿等,每日对导管进行认真评估并记录。渗血较多时,加强换药,穿刺点用纱布点压法止血,减少对上臂血液循环的影响。操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敷料选择透气性能好的IV3000贴膜,并保证贴膜平整,减少气泡和周边翘起的出现,一旦贴膜松脱时立即更换,避免导管移位或脱出。

(3)脉冲式正压冲封管,并使用无针正压接头,减少感染的机会,每隔24 h更换1次输液管道及输液附加装置。

3.3 预防血栓形成

(1)导管内血栓的出现极易导致血液中的菌群在导管壁中繁殖,导致血流感染的出现。维持管道通畅,减少血液返流引起的导管堵塞,是导管护理的核心工作[6]。为了减少血液凝块附着在导管腔中,连续输液时,每隔6 h使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促进残余药物全部冲入血管内,减少回血。输液间期给予正压封管,减少了纤维蛋白血栓的出现。

(2)每班注意测量双上肢臂围,密切观察置管上肢是否出现疼痛、肿胀、皮肤颜色等变化,认真询问患者的主诉,针对异常状况,立即处理。指导患者前臂坡型抬高,进行抓握拳锻炼,每次握拳8秒放松,每组30次,坚持3~4 组/d,注意调整睡姿,避免长时间压迫穿刺侧肢体。

3.4 细节护理

(1)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除补充肠外营养液外,增加鱼肉和牛奶等高蛋白流质进行鼻饲,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

(2)9月天气炎热,患者出汗较多,会导致贴膜失去黏性,也易滋生细菌。将病房中的温度调整到人体最舒适的程度,每日对患者进行了擦身等基础处理,保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

(3)使用500 mg/L/d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单元、输液架和心电监护仪等,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空气进行动态循环风消毒,每周采集空气标本及物表细菌培养送检,严格执行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4 讨论与结论

对于本例高龄脑出血患者而言,输液、输血、肠外营养液等需使用PICC导管完成,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但PICC置管期间,可能会导致CRBSI等并发症的出现。CRBSI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也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7]。因此,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预防CRBSI发生及对疑似CRBSI做出正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个案分析了1例高龄脑出血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疑似CRBSI的护理体会。患者PICC置管期间,输液时出现反复高热,经分析后疑似CRBSI。在临床护理时,对患者进行了血培养明确抗生素使用类型,并通过加强管道维护管理,全身抗感染联合抗生素封管,预防血栓生成,做好各项细节护理等,取得较好效果,成功保留了PICC导管。但是医护人员缺乏持续的对CRBSI预防控制的依从性,仍是目前迫切需要改变的事实。

猜你喜欢
万古霉素置管输液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颈枕输液袋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
130例万古霉素临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