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堃
(长江职业学院生物医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中药制剂是中医学中的精华所在,包含多种中药资源,有大量临床经验的支撑,且中医药学理论的规范程度正在不断提高,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临床疾病,症状特点等诊断更加科学高效,中药制剂也需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目标,药物制剂方面新的技术与方法的出现与应用意义重大[1-2]。
环糊精( CD)的结构为环状中空的圆筒状分子,内径范围在0.6~1.0 nm,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特点,其空腔内允许亲脂性分子或基团(大小与形状需合适)进入,在弱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以下作用的超分子包合物,可使药物的部分理化性质得以改善,有助于药物的生物活性的提高,如提高靶向性与生物利用度、促进透膜吸收等。中药材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和部位许多都是疏水性物质,在内疏水外亲水结构的环糊精分子作用下,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及累积溶出率明显增强。例如中药中常用的挥发油,因具有较高的挥发性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该缺点借助环糊精的包合功能即可克服。制备纳米载药系统可单独使用环糊精(或与其他载药系统联合应用),从而降低毒性,提高疗效[3]。
脂质体具体应用研究技术已相对成熟,具有药物的缓释和靶向特性,与其他载药系统相比,可使药物毒性降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治疗指数,具有结构可修饰属性的脂质体,提高了实现特殊功能载药系统(如靶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隐形脂质体)的成功开发的可能性,粒径位于纳米尺度的脂质体通常稳定性较高,例如进入人体后,20~50 nm的单层脂质体可实现药物在靶区聚集程度的提高,同时使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得以延长。制备脂质体的方法包括注入法、超声分散法及微乳法等。结合适当脂质材料的使用,制备成的脂质体靶向性更强。制成对温度敏感的脂质体可通过使用聚乙二醇修饰实现,制成免疫脂质体可通过单抗与脂质体相连,通过可联合应用还可以实现双重功能的脂质的制成。通过中药药质体的制备方法,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技术目的在于在惰性的载体中高度分散药物,形成分散体使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可使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量得以显著增加,载体中的药物存在形式主要是分子聚集体、微晶或无定形,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随着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拓展了固体分散技术应用领域,各种不同功能的辅料应用到固体分散技术中,对于难溶性药物溶出情况的改善通过加入应用水溶性的辅料实现;若要使固体分散体具有缓释特征,可以通过向其中加入难溶性的高分子材料(如硬脂酸、乙基纤维素等)实现,也可用此种方式完成水溶性药物的缓释剂型的制备,使固体分散技术应用的领域得以扩大。固体分散体为中间剂型,其制备通常采用共沉淀法、溶剂熔融法与熔融法等,通常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和部位作为固体分散体制备的原料,根据实际需要对于制备成固体分散体的药物,可对其进一步加工制成滴丸、片剂 、胶囊等制剂[4]。
微乳粒径范围在10~100 nm,主要组成部分为油、水、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胶体分散系统,具体是由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热力学性能较为稳定。微乳液溶解性能较好,同时存在油相和水相,极性的亲水性药物以及非极性的疏水性药物都能被其溶解,根据乳化剂性质,油相和水相,通过不同的配比,可形成两种微乳液形式,即油包水和水包油,微乳作为纳米给药系统,可使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保证水溶性药物的稳定性,使药物具有缓释功能。微乳适合工业化制备,无需高速搅拌、高温等剧烈条件,施加适当的外力即可,有效地避免了不耐高温等药物的降解,微乳在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上,因扩散性和皮肤渗透性较好而受到极大关注。
该技术是一种纳米及亚微米载药系统,粒径范围在50~1 000 nm,由固体脂质制备,制备方法可采用高压乳匀法、溶剂乳化蒸发法、高剪切乳匀法、微乳法等,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常温下SLN以固态形式存在,载药量高,具有药物控释和靶向特性等优点,可使药物的稳定性得以改善。可用无毒性的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胆酸类、丁醇、泊洛沙姆等)稳定其结构,制备方法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可以降低毒性;制备SLN使用的类脂材料包含多种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单酰甘油酯[5]。
聚合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粒径范围在1~1 000 nm,是以人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可生物降解)作为载体制成的。在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中,因结构的可修饰性而占有重要位置,载体材料包裹药物后形成的高分子纳米粒,具有控释和靶向特性,可使药物的体内分布得以改变,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进入体循环后,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RES)完成纳米粒的吞噬,为RES系统众多的器官和组织(如肝、骨髓)疾病的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非RES系统的靶向给药,RES系统对纳米粒吞噬的减少可通过体外磁性导向或抗体包裹等技术方法实现,从而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主要制备方法为单体聚合法和高分子分散法。经过适当的修饰,聚合物粒子可制成自调节或受外界条件调节控制的给药系统[6-7]。
药物制剂新技术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正在不断进行创新,而西药新剂型研究进展较快,推出新剂型频率较高,为现代临床西药研究活动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在发展现代化医学的大环境下,可对药物制剂新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和借鉴,促进中药制剂新剂型的临床应用。在中药制剂中,药剂辅料作为基础性原料在中药机制研究中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加速新辅料研究,与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临床治疗应用效果等关系重大。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各类疾病发生率明显提升,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速新辅料的研究,通过新辅料的开发、利用,使中药制剂的整体质量得以提升,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提高中药制剂生产技术的专业性及科学性,逐渐使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得以完善,真正提升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价值[8]。
中药新制剂的开发以药物制剂新技术为依据,可提高中药剂型的生物利用率,有效降低毒性等,在现代中药的研究方面,药物制剂新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移植性。同时诸如脂质体技术及固体分散等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中药制剂具的特点便是复杂性较高,要满足现阶段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传统方式应同药物制剂新技术实现相互间的有机融合,应用各类新技术提升中药的临床效果,有效实现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价值。